>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是和谐之极限=太极是阴阳之母(正文)

太极是和谐之极限=太极是阴阳之母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证明:1. 写出关于传统太极的经典论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无极而太极。太极动...
  

证明:

 

1.        写出关于传统太极的经典论述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王宗岳《太极拳论》

 

2.         传统的太极论述都有如下共同特点

 

1.        太极生阴阳,“太极是阴阳之母”;

2.        并非先有一个太极而后生出阴阳,太极与阴阳四象八卦的关系为一体之源与流。

3.         太极为最高或原初的阴阳合一,是阴阳最和谐的状态,又被称为“太和絪緼之气”;

 

3.         构画传统的太极化生图,按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次序

 

 

1.        写出太极化生图中阴阳与太极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数学表达式

 

假设,令太极化生图按从“有到无”的方向收敛,也就是按从八卦,到四象,

到阴阳,最后到太极的方向收敛。我们可以写出阴阳从“有到无”之间的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

 

这个变化就是,当阴阳同时由“有变为无”的时候,阴与阳逐步实现“极好至善”的合一。这个阴阳的完美合一就是太极。

 

上述文字可以用数学语言表示为:

当阴阳无限趋近于无的时候,阴阳之间的演化,无限的趋近于阴阳的完美合一。即无限的趋近于阴阳之太极。

 

设: 1表示0表示

yin表示, yang表示

Fyin, yang表示阴阳之间的演化

Hyin, yang表示阴阳之间的和谐

EH表示阴阳的完美合一EExtremeHHarmony

         Taichi表示太极

 

和谐解释:和谐代表阴阳处于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和谐具有不同强度的阶段性。万

物之阴阳可分为不和谐、低度和谐、高度和谐、和谐的极限等不同阶段。

 

则上述数学语言的数学表达式为:

 

Lim F(yin,yang)

(yin, yang)     0

== EH == Taichi

 

 

 当阴阳开始稳定的无限趋近于无的某个时刻(该时刻可称为(yin, yangTi),或者说阴阳开始稳定的朝向无收敛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阴阳处于一种相对的和谐状态。此时,阴阳之间的关系可以用Hyin, yang)代替Fyin, yang)。上述数学表达式变换为:

 

Lim H(yin,yang)

(yin, yang)Ti     0

== EH == Taichi

 

 

即,当阴阳无限趋近于无的时候,这种阴阳的和谐状态将无限的趋近于它的极限,也就是无限的趋近于阴阳的完美合一,即阴阳之太极。

 

到此为止,我们证明了太极是“阴阳之母”等同于太极是(阴阳)和谐之极限。

 

 

2.        新定义:太极是和谐之极限,的意义

 

太极的新定义太极是和谐之极限,具有以下意义:

 

1.它是对太极定义科学化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它突出了太极是一种状态、一个过程、一个标准。这为研究和实践太极提供了具有科学实践意义的方法论。我们可以在有无之间的阴阳演变中研究太极。

 

2.它为解释与太极相关的其它概念,如:有、无、有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等提供了过程化的清晰思路。

 

3.太极是和谐之极限形而上可以解释“道”,它同时对许多宗教的境界可以给出最圆满的解释(详见《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第五篇)。形而下可以对太极拳和太极运动提供最佳的实践指导。

 

4.它是一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功结合的重大尝试。它为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认识社会科学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太极是和谐之极限,这个定义的简明的实践意义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它对传播中华文明、造福人类的贡献,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宣传和实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05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