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普通的中华子民,太极和道这样的概念,就如老子所说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实在是太高深而悠远。连老子自己都认为说不清楚,当然没有人能说清楚了。
可是,几千年来,太极思想又一直在指导中国人的实践,包括人们的精神、身体、生产和文化活动。所以《太极论》的作者(以下简称作者)认为:
“并不是因为没有人真正懂太极,而是古代中国没有一组合适的概念可以准确地表述太极及其相关的概念的涵义。”
于是,作者尝试用自然科学中描述宇宙万物动态的变化过程的科学概念,来解析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期望能建立一个“Working system(操作系统)”,可以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
就我个人的理解,本书在以下九个方面,对于太极思想和实践,提出了独到的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见解:
1. 太极和道的定义
2. 太极拳的定义
3. 有、无,及其关系
4. 有为、无为,及其关系
5. 无为而无不为的定义和阐述
6.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阐述
7. 太极思想体系
8. 幸福的定义,及其与和谐的关系
9. 简洁明确的太极拳锻炼方法
我相信,作者对上述概念的独到见解和研究方法本身,对于热衷于中华民族传统智慧和太极拳运动的人士,具有非常难得的参考价值。
1. 太极与道的定义
作者在本书的开篇,从《周易》、《太极图说》、《朱子》、《太极拳论》等著作
中对太极的描述,推演出自己对太极的定义,作者认为:
太极是和谐之极限
由和谐之极限的定义,而使太极具备五个方面的属性:
其一,太极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万物在不和谐与和谐的极限之间演变;
其二,太极是一种阴阳运动的状态,其自然和理想的运动趋势是万物阴阳和谐之极限,这个极限也就是太极的第三个属性:太极是一个标准,一个理性的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实践的标准。
从实践意义来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达到和谐的极限状态,因此,太极为宇宙设立了一个最高的标准。”这个标准,成为人类的梦想,成为人们终身追求的目标。
其四,太极是一种方法,追求生命之和谐是自然之理,是尊道,是无为,是人生幸福的保证;
其五,太极是一个规律,“和谐之极限存在于宇宙的一切事物之中。和谐之极限存在于万物无形的“理”之中。和谐之极限也存在于万物有形的状态或形态之中。”“万物不离太极”
由此可见,“太极之道包含万物。太极是道的核心。如果问什么是“道”,可以简单地回答:“太极之道” 就是“道””
最近,作者将他对太极的定义(太极是和谐之极限)与传统太极思想中的“太极是阴阳之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通过数学的方法,建立了这两种描述之间的联系。这个发现,对太极思想的承上启下,和对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读者可以从网上下载“证明:太极是和谐之极限 = 太极是阴阳之母”。
2. 太极拳的定义
“我们的祖先将这种追求“和谐的极限状态”运用于健身和搏击之中,便产生了太极拳。我们的祖先将这种追求“和谐之极限状态”运用于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便形成了“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是使人无限趋近和谐的极限状态而进行的身体与灵性的运动方法和修炼方法。太极拳中的武学只是太极拳的“用”,太极拳最根本的目的是要产生人体“不老春”的效果。
太极拳要回答的是:如何才能使人朝着和谐的极限状态发展?
因此,要想判断太极拳练得对不对,只要问自己:“这样练将使我的身体趋向和谐的极限状态吗?回答“是”,就对了,“不是”就肯定错了。”--《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
我认为作者以最简洁的现代语言表达了太极拳的精髓:自然和谐、养精蓄锐。
作者认为太极拳运动可以被大大的发扬光大,“我们由此可以定义更为广泛的
“太极运动”为:追求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的极限状态”的健身运动。而传统的太极拳是太极运动中的一种武术运动形式。”
实际上除了太极拳,我们现在还有太极扇。将来我们还可以发展太极操、太极舞、太极步、太极跑、太极跳、、、等等。
3. 有、无,及其关系
有与无的关系实在太妙,以至于连老子都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尽管有与无的关系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作者却立足于动态、连续、联系的观点,在有与无之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其中插入了一段“手可握,身可感”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虚与实”。
“由无到有,经过了由虚到实进而到有的演变,这叫“有生于无”。同样由有到无则经历了由实到虚进而到无的转变。这叫“有无相生”。”--《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
作者将“虚与实视为连接有与无之间的桥梁。虚之极致便是无,而有则包含了虚与实两者在内。”
4. 有为、无为,及其关系
无为被西方人翻译为no action,意思是无行动。作者认为:“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我们生存在一个万事相关联的世界,“对某个对象什么都不做”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
无为是道家的核心主张,一贯以来,无为被视为消极、退却和不进取的同义词。但是,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8章。
文中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都是以动
词开头,都代表action(行动)。道家以老子的三宝为行为准则,并非消极、退却和不进取。
“无为是一种“为”…凡是与道相符的“为”可谓之“无为”,凡是与道不相符的“为”可谓之“有为”。“道法自然”,按着自然的法则而为,便可成就一切。这便是“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以和谐为归依。朝向和谐,而又始终以和谐之极限为准则的为可谓之无为。
要达到无为并非一蹴而就。万事从有为开始,有为中怀着无为的理想,时刻校正朝向无为的方向。这就叫有为中有无为。…由不知到知,由不行到行。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由巧到神,由神到虚而入于无。”--《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
我理解作者想说,无为是一种最聪明的为,它为人类带来最大最长远的利益。
5. 无为而无不为
既然无为是“法自然”而动,则“无为而无不为”便成为了太极的行动法则。
与太极的概念一样,作者将“无为而无不为”定义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追求。一种极限。一种信念。一种方法。一种原理。
对于如何实践无为,作者认为:
“宇宙间存在着“最小能耗法”。实现一个目标,总是存在着某种最小能耗的方法。人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不断逼近“最小能耗法”的方法。”--《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
这与老子推崇的三宝中的“俭”正好吻合。
6.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物极必反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盛极必衰,虚久必盈。万物都(具备)在各自内在的力量的驱使下运动变化(的趋势),并趋向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平衡。
认识和利用这种内在的自然趋势,因势利导,便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奇效。这便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根基所在。
这种自然的演变趋势便是万物所包含的“物极必反”的原理。事物内部的一种自我否
定,回归本源的力量(这个本源就是所谓的“阴阳之母—太极”)。因此,无为是“弱者道之用”的另一种表述。”--《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
上面的文字让我明白了太极实践的方法论及其客观基础。
7. 太极思想体系
下面这段文字,我相信就是老子见到,也会深感欣慰。
“太极、阴阳、无为,它们揭示了万物演变的终极目标、本质和方法。太极是和谐之极限。和谐是阴阳之平衡。无为是实现太极的惟一途径。从有为过渡到无为,通过无为实现阴阳之和谐,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万物从无到有,将经历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万物之阴阳将经历由无到虚,由虚到实,再由实到有的转变。这叫有生于无。反之,万物之有通过否定自身而生无,也要经历其阴阳由实到虚,由虚到无的转变。这叫有无相生。
在有无相生的过程中,万物之阴阳都将遵循对立统一和反者道之动的规律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和相互发展,共同形成万物的演变。这种演变将以和谐之极限——太极,为归一。这便是太极之道。这便是道的核心。”--《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
8. 幸福与和谐
幸福是每个人的生存目标。和谐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作者对幸福、和
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了如下的定义:
“我相信,生命的和谐就是幸福。(它包括:)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的个人空间关系(或家庭关系);和谐的工作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
作者呼吁:“实现人生的和谐,需要我们共同来创造一个使我们的人性、观念、行为
与现实社会相和谐(适应)的世界。”
9. 如何练出太极功夫
“练太极最需要的是坚守根本!如果急功冒进,必会误入歧途,煮成夹生饭,终究与太极无缘。练太极拳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明了“太极之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跨越两重门槛。
第一重门槛是明了什么是放松,并能通过意念和不断练习来获得放松。第二重门槛是明了什么是虚实,并能感觉虚实和不断练习增强这种感觉。过了虚实关,只要坚守“求虚之道”,必然将出现“拳打万遍,拳理自现”的结果。
如果不坚守“求虚之道”,有一点感觉就去把玩“阴阳刚柔”,结果是始终没有理解“反者道之动”的原理,必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
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将作者最近发表在网上的《太极歌》抄录如下,与广大的读者分享。
《太极歌》
朝霞映大地兮,谁是主宰?
小鸟唱泉边兮,谁来共鸣?
晨风送花香兮,谁与享用?
自然之和谐兮,太极无为。
无极太极兮,分阴分阳,
动静开合兮,互为其根,
阳变阴合兮,五气顺布,
四象八卦兮,乾坤安定。
揉筋活骨兮,忽丝毫用力。
大松大软兮,须整字为先。
两肩松挂兮,即气沉丹田。
两胯松圆兮,则周身一家。
虚实实虚兮,手可握身可感。
实中求虚兮,路漫漫不争先。
无物无我兮,无为是道。
万法归宗兮,和谐为旨。
若水之柔和兮,如水样清明
谦谦如流水兮,浩然如日月
生命之太极兮,须你我共造,
同一个地球兮,同一片和谐。
附A:推荐阅读
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太极论》—为了生命的和谐”,阅读本书的补充章节,第五篇:迈向未来。
读者可以从网上下载“证明:太极是和谐之极限 = 太极是阴阳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