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浅谈太极拳的劲力训练与运用(正文)

浅谈太极拳的劲力训练与运用

2016-06-21   朱利尧
核心提示: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人们对健身的需求,最具中国传统哲理与健身效果的太极拳,自然而然地受到锻炼人群的普遍喜爱。太极拳劲力也...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人们对健身的需求,最具中国传统哲理与健身效果的太极拳,自然而然地受到锻炼人群的普遍喜爱。太极拳劲力也在人们口头上谈论或肢体上交流中多了起来。太极拳中内含的掤、捋、挤、按、釆、挒、肘、靠八大劲被通称为太极拳的劲力。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太极拳内涵功力在“如何练”上严重流失。

       首先想说说训练太极拳劲力的思想准备。劲力是靠肢体练出来的,而不是靠学点哲学层面的太极文化熏染出来的,不要被不着边际、神乎其神的气功、凌空劲等影视片的媒体传播而误导,习练者要有吸精华剔槽泊的意识。

       再谈谈太极拳劲力训练。我们都知道,在众多拳谱中人们总是反复强调太极拳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太极拳的发劲是太极拳重要的进攻手段之一,发劲主要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冷劲”或称为“短劲”。太极拳高手“温柔”的一拳,可以造成对手人体严重的内伤。这种“劲发一点,点点透骨,形成对内脏的“穿透力与震劲” 才是太极拳修炼的结果。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所谓的劲力呢?我认为:肌肉收缩与伸张产生的力量叫力,关节间对拉产生的争力与骨骼间旋转产生的扭力,二者相加叫劲。争力与扭力才是内家劲力,也是太极拳所谓的刚柔之劲。太极拳的刚柔是关节争力,骨骼扭力与肌肉伸缩力的综合训练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节节分家与节节贯通。简单讲,太极拳的锻练核心是“全身各关节的训练” ,其目的是增加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刚度和扩大关节间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太极拳刚柔的目的训练。

       而内劲产生的主要点在哪里呢?关节。关节的螺旋对拉拧紧而产生争力!骨骼是不变的,一切的争力是如何产生的?矛盾,肢体矛盾!争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太极拳里的膨胀,都是由关节决定的。关节的争力越大,关节活动余地越大,衍生余地就越大。同样,争力越大,所产生的骨与骨之间的扭力越大,也就是刚度更刚,架子更牢固。

       争力是自身肢体内的一种互为阻力,要有一个点才得以产生。我说小臂和大臂要断开,那就是要以肘关节为争力的产生点。我们练拳最重要的争力点到底从哪个关节开始才合理?胯关节为点开始争力,距离太长了。肩关节为点开始争力,刚度不够。我说过了,人要产生刚度,最好是由三角产生才是最牢固。上肢的胸、肩、肘我称它为“黄金三角”区域, 也就是需要“沉肩坠肘”的位置。以肘关节为争力点也是最前沿的,大臂和小臂产生的争力是最好的,力量最大,使用范围广。当然各关节的争力都要有,节节贯穿于肢体,最后在手上发挥。到后来,你更好了,就是腕与手指的争力,也就是进入太极拳的小圈阶段了。有了争力你的拳架子也牢固了,在格斗时,只需用脚在地上一沉,或者说一倾斜,整个身体就是不变形的工具,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互为下撞击或打击对方。所以老祖宗说,力从脚跟起,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然,在科学上面,在人体运动力学上讲只有力,没有劲。一切运动都是由肌肉带动,包括产生骨架之间的刚度,也是要用肌肉为前提的。内家与外家及劲与力之分,在人体运动力学科学家们面前是不分的,只有力与爆发力。也就是说,一切的力量均是肌肉产生的。对于传统上称的“劲”,这个科学家也解释不了,也不认定“劲”,他们将人体发出的一切力量都归属于力与爆发力范围。太极劲虽然打击时用力小,但对方体内震荡时间却比直拳大力击打长了几倍。当初看到那个数据时,我一直在考虑为什么,差距为什么这么大?虽然与打击时间及目标停留时间长短有关系, 但众所周知,如果震荡时间持续越长,那么,说明击打对人靶传递的能量越多,同时,对内脏的损害也就越大。说明真正的太极拳打击,目的是把劲力停留在对手体内,而采用整体爆发力只是把对手打穿了。可见,太极拳劲力发挥了比普通技击术更高的效果,能对内脏产生更大的伤害。从高速摄像及肌电分析,击打时每一个地方都在变化,它不是常规的那种直拳而是骨架间争力与扭力产生的节节贯穿,这种打法就会形成一个反作用力直接作用在对方的身上。这也就是说太极拳可以击打出具有螺旋“穿透力”,使作用力打入对方身体的同时,反作用力又一次伤害了对方的内脏。

       测试显示,太极拳击打时,大臂有明显旋转动作,三角肌前、胸大肌和斜方肌上部先发力,然后是二头肌、三头肌手臂发力,在击到目标瞬间时,拳头先握紧,小臂尺伸、桡伸肌先发力,最后是躯干部分肌肉(框架)支撑身体发力。直拳击打时,近端固定肩关节的胸大肌、三角肌前发力,然后是二头肌、三头肌手臂发力,最后是躯干部分肌肉(框架)支撑身体发力。传说中神秘的太极拳的劲力在科学面前也终于得到了完全的释解。这就是太极拳中的刚落点!说直白点就是至刚的带浑圆的肢体框架撞击为本质, 手上变化为技巧的发力方式。这种发力的方式是整体的,协调的,有争力和扭力的。用科学的语言来讲,就是均衡性与同步性的完美结合。


       “节节分家、节节贯穿” 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太极拳训练真谛。 “节节分家、节节贯穿” 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拳架刚度与增大骨扭力。太极拳的发力方式,实际上是从肌肉发力转变为骨架传力的过程,我把它叫“骨扭力”。也就是我们在螺旋对拉拔长的训练过程中,副韧带是螺旋拧长的,这时候一部分肌肉是为了控制拉开拧紧主动用力,一部分暂时不用的肌肉纤维是被拉长的,这个棚拉动作的出现,达到了拉开拉长所有肌肉纤维和韧带、副韧带。此时的弓是满弓的,是满负荷的,当瞬间向某一点发力时,通过节节贯穿,此时骨头的两端关节就会在体内产生一个加速度,只要你的动作完全正确,那么这个加速度通过这根骨头的关节传向下一节骨头,继续做加速度运动,力穿越多少根骨头,就会被加速N次,每一次传力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产生的。因此,即使太极拳高手是贴着对手的身体发力的,他的加速度打击力是经过体内骨架的加速度方式传递到打击点上,即使外部没有加速空间,体内已经完成了多次的加速。这就是太极拳特有的浑圆劲,也就是缠丝劲。

       缠丝浑圆劲,是一种滚动的劲,技术面主要反映在小臂上面的尺骨桡骨的转化,简单说就是手心手背这样的转动,下面就是胯关节的转动,就是一股扭力,产生一种关节骨头间的扭力,这个骨扭力主要就是用来改变对方的方向。太极拳它可以节节贯穿,一个一个的重叠劲,改变方向的重叠劲其实就是缠丝浑圆劲。它的训练方式基本上就是我们太极拳的特点,是对拉拔长拧转中包含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向的,劲力基础主要来源于骨架间的贯穿。当你掌握这些练功方法后,你的内在劲力就会协调,能达到一个高度,而且练会了后终身功夫不会丢失。所以这个骨架训练在武术中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训练法,要求我们身上的每根骨头都要能做到推进,而在传力过程中极少用肌肉的力量,到达落点目标瞬间时才把肌肉力与骨传力合二为一,称为“刚落点”。

       太极拳劲力训练的指导思想是“肢体矛盾与逆想思维”,训练的本质就是“关节运动”,其他全是辅助系统。

       太极拳劲力具体的训练方式是一个矛盾的肢体运动行为,需要从一个规范的拳架中练就,比如说在练的过程当中,小臂顺缠时,大臂逆缠,小腿逆缠的时候大腿就是顺缠,他是一个矛盾体。与本能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走路,我们都知道膝关节是折叠关节,起固定作用的,胯关节是灵活关节,可以左右旋转,但是我们的本能行为中,膝关节、胯关节都是用于站起来蹲下去,都是起着一个折叠关节的作用,胯关节没有去旋转。旋转是靠什么了呢?靠脊椎了,这是我们的本能。当你练拳也用这种方式就不对了!练拳,你就要用胯关节来旋转,脊椎不能去做旋转。比如说肩关节,我们一直说沉肩坠肘,在平时的本能当中,肩关节的运动是最多的,超负荷的。所以在练拳时肩关节虽然是灵活关节,但要尽量固定住,不要动,这样既能传力又使肩关节得到了休息。所以,在练拳的过程中,本能行为越多,锻炼的正确率就越低,这也是一个练拳的基本理念。既然太极拳是关节运动,那么在运动中既要保持它自身独有的技战术结构,也要做到“灵活的关节要更加灵活,固定的关节更加固定”的太极拳训练原则,尤其是绝对不能乱晃肘、膝二个固定关节,因为只有固定肘、膝二个关节才会产生肢体矛盾,才能真正得到太极拳的刚柔之劲!

       太极拳要求“舍己从人”。舍己从人,它不是硬碰硬而更多的是忍让,是顺着你的力是借着你的力,这都是战术。主导思想是我不跟你硬着来,而是把原来的运动轨迹改变了,这是太极拳的技术要求。要做到“舍己从人”这一层功夫,前提必须先能做到“强取豪夺”,就是想办法把对方的力量为我所用。当然,太极拳更高的功夫是瞬间与对方制造一个平衡,也就是拳语中的“不顶不丢”,再运用自身的关节公转自转的扭力或技法去破坏对方的平衡。这种技艺的施展就不同于“引进落空”了,需要更娴熟的太极拳技艺与功底,也就是“一羽不能加” 的太极拳高级功夫。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879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