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武术翻译四项原则(正文)

武术翻译四项原则

2016-05-17   徐海亮
核心提示: 伴随武术国际化的进程,起着桥梁作用的武术翻译也将面临国际化问题。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它不仅是一种专业技术,...
  



       伴随武术国际化的进程,起着桥梁作用的武术翻译也将面临国际化问题。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它不仅是一种专业技术,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武术之所以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是源于它文化和技术的双重因素。因此,我认为武术的翻译应遵循四项原则。

一、民族化原则

       武术要走向世界,是让世界上的人们认可和接受,而不是西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The more national it is, the more international it becomes)。所以,武术翻译一定要体现和保留武术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

       传统武术的文化层面涉及天文、地理、军事、医学、哲学、生理、易学等各个领域,对于这些相关文化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武术翻译的质量。目前,在武术翻译中普遍存在对文化理解层次不够或对表现传统武术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有的人可能是外语专业八级,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非常少,甚至不知道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谁,更不用说道教理论、儒家思想或者佛教禅宗,以及跟武术有关的文化了。也有一些人认为,外国人翻译的武术才算准确,甚至拿外国人的东西作为评价武术翻译好坏的标准。我觉得这种看法存在片面性。本国人对武术文化不甚了解者比比皆是,更不要说是一般的外国人了。他们学习中国武术,往往是学习某一门派的技术、理论或者是简单的几个套路,理解程度和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用他们所学、所翻译的东西来反映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难免会出一些偏差。而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和传统武术理论当中,随处可见蕴涵有文化信息的内容,要想把它们翻译得贴切,确实非常不容易。

       在这里仅以武术名称翻译为例,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在一份加拿大出版的形意拳资料中,把“五行拳”中的“五行”翻译成“Five phases”,按字面意思是“五个阶段”,按我的理解“五行”应该是指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因为“five elements”是国际上有关中国“五行学说”的通用词汇,所以我认为应翻译成“five-element Boxing”。在英国出版的书籍《T’AICHI for BEGINNERS》中,把“手挥琵琶”翻译成“play guitar”,翻译过来是“弹吉它”,此翻译根本就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韵味。这些是对文化理解方面的差异。

       另外就是对传统武术文化淡漠的问题。以比较常见的动作名称“金刚捣碓”为例,在国内出版的太极英文书籍中,有人把它翻译成“pounding the Mortar”,是把“金刚”省略掉了;也有人把它翻译成“震脚砸拳”。“金刚捣碓”是佛教中的一个形象化的动作,如果在翻译中不能表达出佛教中的这一生动形象,就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内涵。如此下去,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将逐渐淡化、遗失,那将是一个可悲的结局。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风格问题。武术翻译是要体现我们民族的语言特色,不是去迎合外国语言的特点,这就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式英语”、“美国式英语”等说法。中国武术语言在其他语种中几乎是找不到对应词汇的。中国武术多数是以四字诀、以动词形式作为动作名称的,比如“白鹤亮翅”、“开门见山”、“苏秦背剑”等。从翻译的角度讲,翻译是要遵循原有语言特点的,那么翻译的外语就应该延用动词形式表示动作名称。例如:“白鹤亮翅”就可以翻译成“White Crane Spreads Its Wings”,在美国《T’AICHI》杂志上存在这种翻译方法。洛杉矶华美文化学院黄文山教授在他的英文著作《Fundamentals of T’AICHICH’UAN》(《太极拳要义》)中,也使用了这种翻译方法,如“Raise hands and step up”,“Brush knee and twist step”,“Carry tiger to mountain”等等,这种动词方式已经被一些人认可,因此没有必要强求用名词性语言去表示动作名称,追求所谓的“美国式英语”。另外一些传统拳的名称翻译延用中国的语言特点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动作技术内涵。比如“开门见山”这个动作,有的人按照字面意思把它翻译成“come straight to point”,意思是“直人主题”,给人的感觉是它跟武术动作没什么关系。我觉得把它翻译成“Open Doors and See Mountains”更为贴切,把“开门”和“见山”都翻译出来了,在讲授动作的时候还可以告诉外国人,在中国的古代,老百姓的住宅门是双扇的。这种翻译方法,虽然是中国式的英语风格,但是它不仅符合我们中国的语言特点,而且符合武术动作的专业特点及形象化要求,所以应该提倡。如果让我用英语签名,我绝对会签写“Xu Hailiang”,而不会按照英语习惯去签“Hailiang xu”。我觉得在各种国际大赛中,中国运动员的运动服上的署名也都应该采用前一种形式,但事实上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后一种方式,足见这种迎合心理在翻译中是非常严重的,我觉得非常不可取。按照我的理解:中国人尊重祖先,所以把“姓”放在前面;而外国人强调自己,所以把“名”放在前面。这是文化的差异,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改造去迎合外国人。如果说把北京街道都设计成充满欧美风情的建筑,大家都会反对,其他国家的人也会对我们北京失去兴趣。其实,武术要国际化也是一样道理,我们武术与世界接轨并不是要去迎合别人,我们与世界铺好了相通的轨道,并不是要把装在“车”里的、将要输出的东西换成别人的东西,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因此,我觉得,坚持民族文化的本位和对民族文化的整体把握是武术翻译遵循的一个基础性原则。

二、专业化原则

       武术是民族文化,武术更是一门专业技术,动作技术才是它的精髓。因此对武术动作和技术的翻译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武术专业性非常强,所以对武术动作和技术要领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例如:有人把“形意拳”翻译成“Imitation Boxing”,按字面意思就是“模仿拳”,即“象形拳”,其实“形意拳”和“象形拳”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拳种。同样,对武术动作技术理解的程度也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和取意。前面所引“开门见山”的具体翻译也是考虑到动作技术的特点才那样翻译。比如说“高探马”这个动作,常见的英文翻译就有“Pat the Horse”(拍马),“Pat high on the horse”(在马上往高拍),“Patting the horse’s back”(拍马背)等多种。我在查阅武术文史资料的时候,注意到宋朝天波杨府有关“上马石”的记载,联想到“高探马”这个动作,经反复操练和思考,认为“高探马”是对“站在高处向马上探将要上马”这个动作的具体描述。因此,我认为依据“在高处向马上探”来取意进行翻译较为贴切,所以在后面的翻译中,“高探马”英文翻译是“Reach the horse on high place”。再比如,对太极拳术八种劲法中“靠”的翻译多数是“shoulder-stroke”,按一般理解“肩打为靠”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在我多年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感悟到“靠”除了用肩以外,用背、用胸、用胯、用膝均可以靠,所以“身打为靠”更加准确,因此在我的翻译中把它翻译成“body-stroke”,取“身打为靠”之意。人们对动作理解的角度不同或理解的深度不同,翻译的表达方式和贴切程度也有所差异。中国武术门派繁多,技术多样,按一般的字面表述有的很难理解得准确,有一些动作名称连练武术的人都不知道该怎样理解,必须与动作相结合,才能加以确认,外行人就更难理解透彻。比如说,“踢腿”和“架棍”是武术动作中最普通的两个词(类似的词非常多),一般的人很难分清什么时候是“踢腿”,什么时候是“用腿踢”;什么时候是“架棍”,什么时候是“用棍架”,如果搞不清楚,就会使武术技术发生混淆。因此武术翻译从专业角度来讲难度远远高于一般性的文字翻译,而专业动作和技术的表述又是武术翻译的核心所在,如果在对专业技术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够的情况下进行转译,就会产生一些偏差,使武术翻译失去了原有技术的真正涵义,甚至会产生某些误导。因此,武术翻译—定要从专业性的角度出发,才能翻译出符合武术专业技术原意的词语。

、共存、发展、择优原则

       现在被世界普遍认知的中国武术流派可能还不到中国武术流派的十分之一,被翻译成外文的武术内容还不到万分之一。可以说中国武术翻译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武术的早期翻译多数起步于懂得武术的海外华人,比较有名的如黄文山(洛杉矶华美文化学院创始人)、邝允征(杨澄甫先生的高足,纽约大学硕士,非洲象牙海岸国总统贝尼氏私人大极拳教练)等人。外国人翻译中国武术还是近年来的事情,如Janice Seaman,John Moffett等。美国的《T’AICHI》和《PaKuaChang》杂志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和武术翻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90年代末期,香港翻译出版过蔡龙云、陈昌棉、杨善耕等人的英文版作品。由于个人对武术理解的程度和角度不尽相同,所以相同的内容,翻译的文字也存在差异,当时的翻译表达方式和用词与现在的相比也有较大差异,武术翻译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武术专业翻译人员短缺,一般翻译对专业技术的理解不够,文字表达方面准确程度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投入的资金和时间、精力不足等因素也是影响提高武术翻译整体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我曾经与一个翻译界的前辈提起这方面的事情,他说:“武术翻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才刚刚起步,行业性的专业特点是最主要的,它是翻译的灵魂所在。我们经常在中文的文章、音像作品中见错别字、错误的语句,从这个角度讲,中文作为母语都存在错误,那么外文翻译存在缺陷,自然是不可回避的,也是应该正视的问题,不仅武术,其他行业也存在。任何人都不会把它当作不努力把翻译做好的借口。大家关心武术翻译的质量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现阶段不能苛求完美。武术翻译专业性高,没有参考,因此难度更大。能把握专业技术要素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专业,否则就要不得。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隔行如隔山’,不懂武术的人翻译武术文字,有时会出现“错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另外,武术翻译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但一定要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积淀,没有多年的积累不行。所谓专业翻译贵在专业,翻译人员也不是全能的。在武术翻译的起步阶段,人们应该用一个比较宽容的态度对待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宽松的环境才能有更多的人介入武术翻译行列。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同风格、不同水准或不同国家的武术翻译作品共存,这样更有利于对比、择优和提高。武术翻译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与其他专业行业一样,武术翻译也需要经历一个开拓和逐步完善的漫长过程。”

四、追求标准化和国际化原则

       武术的国际化是几代体育人、武术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一种必然趋势。在武术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和传统武术的技术,又要适应武术国际化的要求。用外国语言转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语言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在语言方面就要追求适应国际化的要求。例如“武术”的拼音翻译,就比过去的“kung fu”和“Martial arts”更加确切。如今从中国武术协会到国际武术联合会都采用武术拼音译法,既是武术翻译走向国际化的标志一步,也是武术翻译走向标准化的一步;等到武术翻译发展到一定阶段,武术翻译的内容积累到一定数量,中国武术协会及国际武术联合会就应该组织有关武术流派的武术专家和资深翻译人员,根据武术的技术特点和民族文化特点来确定那些可以确定的名称和内容,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达到国际化要求,以便进一步促进武术的推广和交流。随着武术翻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经过一定的时期,有关武术管理机构还应该对武术词汇进行阶段性的增补和校改,以适应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

       武术翻译才刚刚起步,它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认真学习、自我否定、不断积累、自我提高的过程。无论是对外教授武术技术还是转译武术文字,只有在坚持自己民族文化本位的同时,从武术的专业性特点出发,才能借用国际性语言手段把武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好地介绍给世界,才能更有效地保留和推广中华武术的民族文化和技术内涵。只有坚持武术翻译的民族化和专业化原则,才能使武术翻译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得以有效的完善并保持良性的发展。

作者徐海亮简介:

海太极创始人 
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
中国国学研究院副院长
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正宗传人
陈氏太极拳大师陈小旺先生入室弟子
陈氏太极拳大师陈正雷先生多年学生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理事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分会会长
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分会会长
国家注册高级国学养生师
国际太极拳年会评定太极拳拳师
陈家沟太极拳邀请赛传统太极拳金牌获得者
国家一级武术运动员 国家武术段位指导员 国家武术段位考评员

       自幼习武,八十年代赴河南学习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后考入体院武术系深造,系统学习少林、太极、形意、八卦等各派传统武术和国家规定比赛套路以及散打技术;喜爱少林、精研陈氏太极、学练咏春、爱好散手实战技法,人称“太极快手”;曾任专职武术教练近三十年,学生数十人次在国家省市武术比赛中荣获冠、亚军佳绩,是文武并重、教学与实战并重的高水准专业武术教练。

       先后在《中华武术》、《武林》等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太极推手的劲力机理与发劲原则》、《陈式太极拳的健身与养生功效》、《武术翻译四项原则》、《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如何预防膝关节疼痛和损伤》、等武术专业文章近二十篇。帮助师父陈小旺大师整理了大量文稿,对师父的拳学理论更是精细研究,撰写的陈小旺太极拳研究系列文章《陈小旺太极拳十大要论》等在期刊上相继发表,为陈小旺太极拳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曾任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武术项目翻译,翻译出版《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剑刀》等武术图书以及各派武术名家教学片三百多种销于海内外。

       因文武兼备受到恩师陈小旺大师赏识,连续多年担任“陈小旺大师陈家沟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班长兼动作助教、担任“陈小旺大师亲传入室弟子强化提高班第”班长,在陈氏太极拳培训的最高讲台上协助恩师做动作示范。

       经常受邀到机关、银行、企业、大学进行太极养生讲座和教学培训,是当今太极拳健身养生推广的中坚力量,从学者已经超过万人,其中有不少高层次精英人士。

       2008年荣获中国陈家沟太极拳邀请赛传统太极拳金牌。

       2012年入选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被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聘为协会理事;

       2014年进修于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师进修班,考取国际汉语教师能力中级证书。

       2015年考取国家注册高级国学养生师资格证书。

       2016年,受聘于国务院下属直属单位中国国学研究院,担任副院长一职,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党校、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一批教授同时被列为国学研究院专家师资。

       经过近三十年的教学与实践,创立海太极健身养生与防身实战体系,倡导“科学健身、心身并重、优雅演练、养生实战同修”的理念,提倡摒弃门派之争、各派武术共荣。海太极内容体系兼顾各个层次的男女老少练习太极拳健身养生和防身实战的需要,回归传统武术防身与健身本为一体的训练体系,让青少年健身强体、中年人消除亚健康、老年人益寿延年的同时,可以掌握一些防身自卫的技术。

       现全面致力于太极拳养生与实战的传承推广和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

联系方式:微信:taiji--xu
              QQ:1971541214 

网站搜索:海太极.中国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873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