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传承太极拳“八戒”(正文)

传承太极拳“八戒”

2015-09-08   转载   李艺蕾 李文奎
核心提示: 作者简介:李艺蕾,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山东省淄博市太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文奎,中国武术七段,陈小旺大师入室弟子。 ...
  
       作者简介:李艺蕾,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山东省淄博市太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李文奎,中国武术七段,陈小旺大师入室弟子。


       在太极拳的传承与推广中,存在诸多不良习俗,渐成流弊,阻碍了太极拳的健康发展,总览观之,八方面为甚,传承者当戒之:
  
一、迷信古籍,唯古是尊。
  
       太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太极拳家锤炼、归纳、升华,日臻完善,从而也遗留下不少古籍、秘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影响巨大,其作用无可替代,我们应当倍加重视与珍惜。然而,理无至真,艺无绝顶。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无论何等名家,皆不可能将太极拳之奥妙悉数尽得,达到极致。客观的讲,古代太极拳家大多文化层次偏低,其中不乏文盲,虽身怀绝技,多无理论成就,偶有所著者,亦或因文化水平所限、理解偏颇等,导致表述简略,言辞有误。再者,名家成就不同,感悟各异,因此对同一方面的论述也必然存在差异,甚至互相矛盾,易导致后世学者茫然无措。
  
       传承太极拳,首先应树立正确的理念,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对待太极拳。对于历代太极拳家所遗之作,在珍惜的同时,要理性地加以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盲目崇拜,唯古是尊,误人误己,实不可取。
  
二、虚假功力,蒙蔽外行。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现实并非尽然。长期以来,在太极拳界乃至整个武术界,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功力演示屡见不鲜。不少太极拳师为彰显自己功力深厚,一味追求功力演示的视觉效果,借机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他们通常采取的手段是有意识的给弟子“喂招”、“喂劲”,在长期的磨合训练下,使弟子产生一种本能的反弹意识和举动,拳师展示一定的招法,将力作用在弟子身上时,弟子身体就会本能的向外反弹,视觉效果上形成拳师将弟子打出很远;或者弟子攻击师傅,师傅发力反弹,弟子也会本能的向外弹出,许多情况下,其反弹的距离能达到几米开外,其演示效果甚佳,让不明就里的人赞叹不已,就连被反弹出去的弟子,因为是在瞬间不由自主地被抛出数米,也信以为真,并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宣传师父的功力,其态度之至诚,语言之恳切,甚为动人,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拳师心中自明,如果从路人中随便走出一人与之试验,绝不可能有此效果。
  
       太极拳作为优秀的内家拳,拳师通过长期修炼,确实可以拥有一定的内功功力,配合精妙的技法,可发挥出神奇的威力。但这种威力要建立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之上,不可故弄玄虚,随意放大,否则,便是对太极拳的一种亵渎。
  
三、心胸狭窄,保守惜授。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教徒留一手,是武术界中一种陈旧的观念。拳师从初始习武到功成名就,往往需要几十年的勤学苦练,期间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体力、财力等难以细数,其所经历的艰辛只有当事者自知。因此,拳师对自己的所学、所得,视若珍宝,此情当可理解。正因得之不易,有些拳师不肯轻易将自己的功夫传于他人,即便传授,也会对所传之人以及所传内容有所选择。此举有利于将武术真谛传承于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热衷武术者之中,减少了鱼龙混杂现象。与此同时,择徒过于严苛,对中华武术的传播也存阻限之虞,易使许多习武者求师无门,苦劳无益,枉下苦力,终至气馁而弃。
  
       择徒谨慎,传授从严,无可厚非,然而拳师肩负将拳艺发扬光大之责,广泛传播,推动发展,造福当今,惠及后代,也是一种善举。发挥所长,造福社会,何乐不为呢?
  
四、不讲科学,苦力拙练。
  
       我国民间拥有众多太极拳爱好者,他们在学习与训练时一般都秉承传统的方法,由于太极拳师水平参差不齐,个人体会与感悟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许多拳师在教授拳法时要求不严,练法粗糙,不讲科学。另一方面,民间太极拳的传承,习练者多为业余爱好者,强健体魄、修身养性是其主要目的,提高拳法水平次之,因此,很少有人去探究科学的训练方式,他们常年拙练,虽然下了不少苦力,但效果欠佳,真可谓钝刀伐木,事倍功半。在太极拳界存在一种令人疑惑的现象:不少拥有一定造诣的老拳师,功夫名震四方,但健康状况欠佳,疾病缠身,导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何以至此呢?当然其原因颇多,除了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之外,练功方法不科学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他们长期苦练、拙练,在一定时期内虽然能提高自身的功力水平,但同时也对身体造成了多方面的隐性损伤,竭泽而渔,积劳成疾,终至早逝。
  
       太极拳行功歌中有句话说的好:“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当今习武,强身益寿应为首要目的。闲暇之时,多学点相关知识,用心去探寻、研究科学的训练方式,定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武功与益寿可兼而得之。
  
五、一味模仿,不求创新。
  
       太极拳拳理之深,即使太极拳理论研究家也不能轻言已挖掘穷尽,太极拳拳法之妙,即便当今太极拳第一人也不敢妄言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作为著名太极拳家,自有其常人难以企及之处,他们经过长期的训练、探索、钻研,不仅身怀太极拳神功,对太极拳的认识与理解也必有真知灼见。但是,对太极拳名家应客观看待,他们的水平再高,也有其局限性。无数太极拳习练者,仰慕名家,多方求学,仔细模仿,力求一致,其认真扎实的求学精神,令人赞许。崇拜名家,乃求知者必备之品质,这种崇拜应当是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探求太极拳法理的一种动力,而不能成为自己对事物认知的一种禁锢。习练者应当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存在诸多差异的,在某些方面可谓差别巨大,他人感觉效果甚佳的练法,自己未必能够适应,不是谁从外型上模仿的最像,谁就学的最好,外型上惟妙惟肖的模仿,不能等同于太极拳艺的高度接近。正视差异,方能把握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行之有效的,能突出自己特点的,才是最具发展潜力的。
  
       盲目崇拜,是创新的大敌,不敢创新,是发展的屏障。善于学习,把握精要,认识自我,形成特色,才能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否则,一味模仿,虽也会有所进步,但终究难有大成。
  
六、只练套路,失之偏颇
  
       一般太极拳爱好者,只是把太极拳作为一项养生保健的体育运动项目,认为平时练练套路、活动一下筋骨、静静心就可以了,对太极拳的其他训练内容与训练方式不感兴趣。许多太极拳师也常年只传套路,很少涉及其他内容,即使传授了,学员中也少有人能坚持全面训练。早晨大家集体练几遍套路,随后散去,可谓常态,其他时间鲜有自练者,以至于许多人学练多年,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再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即水平高低皆可为师。许多业余太极拳教练,自身并无多少造诣,现学现卖,照葫芦画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太极拳,是太极拳理论、太极拳套路、太极拳推手、太极拳功力训练等所有内容的总称,不能将太极拳单纯的理解为太极拳套路。太极拳造诣较深者应广收门生,倾力推广,弘扬文化,造福社会。
  
七、心胸狭窄,贬低他人。
  
       中国有句古语:“同行是怨家”。此语在太极拳界也颇有其针对性。总体而言,太极拳界团结向上、共铸辉煌,和谐互敬之风尚为其主流,但也存不少瑕疵与逆流。不少太极拳习练者,经过几年锤炼之后,自持有些功夫,便自高自大、傲视他人,主要表现为:一是贬低其他流派。出于自我标榜的意图,或者出于对其他太极拳流派的无知,信口雌黄,随意点评;二是以师父的名气压制他人。在同一流派之中,比拼师父名气的大小,谁的师父名气大,好像谁就更正宗、更厉害;三是利用拜师顺序压制他人。同门师兄弟之间,有些人则利用自己先于他人拜师这一优势,贬低、压制后期拜师者。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武术界自古就有天下武功是一家之说,不论是何门何派,只要是流传下来的,都是优秀拳种,虽特点不同,讲究各异,但殊途同归。无论是拳法流派还是拳师个人,只有具备海纳百川之胸襟,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之潜能。
  
八、内部交流,孤芳自赏。
  
       民间太极拳习练者,是太极拳最庞大的传承群体。其传承方式,皆为通过师父的口传身授来进行,正因如此,一个拳师所带领的弟子,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圈子,平时切磋技艺,基本上都在这个小圈子中进行,极少与其他太极拳习练者及武术门派发生联系,这样也就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交流增长见识,磨砺促进提高。无论是特定太极拳组织还是太极拳爱好者,应当创造机会,跨出家门,广交朋友,寻师访友,增加阅历,唯有如此,其水平才能得到快速的提高与长足进步。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766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