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绝学拳论中篇(心术不正者谢绝参阅)(正文)

绝学拳论中篇(心术不正者谢绝参阅)

2015-06-11   转载
核心提示: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2002年03月20日 形意拳“校二十四法”小议(马国兴)李仲轩先生近年来在《武魂》上发表形意拳的练、体、用之...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2002年03月20日
 
       形意拳“校二十四法”小议(马国兴)李仲轩先生近年来在《武魂》上发表形意拳的练、体、用之精义的文章,阐述形意拳的练、体、用之精旨 妙义,可谓一醒时人之耳目,使习拳者一如拨云见日之清爽。李仲轩先生的文章朴实无华,篇篇直指形意拳的练、体、用之精义妙谛,实属近些年来论拳之上乘作 品。奈何李仲轩先生年寿已高,闻悉其欲将收笔而颐养天年。可“校二十四法”之说已经推出,但没有续而论说,这可急坏了止渴欲饮的广大读者了。纷纷索求“校 二十四法”之内容为何?急欲得之而又不想再等片刻了。  
 
       广大读者的这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我是十分理解的,急人所难,济人所需,乃 为人之义不容辞的事情。然李仲轩先生师学形意拳术,象形拳法,而文武之学造诣颇精深。其欲住笔,不在述之。“校二十四法”之说的内容,自会引起广大读者的 心中不安。故我冒昧的狗尾续貂,小议“校二十四法”的内容,以小解广大读者的一时之饥渴。即曰“小议”,就非大家之谈,只是管窥之见。小议而出,敬请海内 外方家斧正,以证本源。
 
       “校二十四法”之说的由来  
 
       “校二十四法”之校字,乃校正之意。即现在所说的“调正”之 意。二十四法,乃形意拳的八字诀,顶、扣、圆、敏、抱、垂、曲、挺,而八字者,又各有三种。(取姜容樵著《形意杂式捶》)。这就是二十四法之说的由来。校 二十四法说,就是:“调正身法的二十四种方法”。此乃立身之规矩,只有二十四法时时处处皆做对了,才符合拳术攻防之道的“身法”。普通人不具备此“校二十 四法”后的身法,故不具备传统拳术攻防的能力。这就是习拳得真传者和普通平常人在 “身法”的不同处。此校二十四法乃入门之规矩,是身法基础功夫内容。前贤云:“桩法及拳式站定动变时,此八字须具备焉。所以养气蓄力,使敌我者,无所措 使,斯五行拳所持有者也”。此论说明校二十四法乃形意拳门特别注重的内容。 
 
       然校二十四法的内容,在象形拳法中亦有,只是基本的八个字不尽相同,薜颠先生在其所著《象形拳法真诠》一书中说的八个字是:弓、垂、扣、圆、顶、摆、挺、抱。   
 
       此八个字与形意拳门的八个字,不尽相同。如果同有三种,皆为二十四法。就会出现二十四法中有十八法同,六法异。再仔细看形意拳的解释和象形拳法的解释, 有的字中的细解内容各异。这样的结果,就是校二十四法的内容之说法也不尽相同了。简单的看,是这样的结果。认真的推敲,其实无异。只在侧重点方面不同,宗 旨就是一个,即通过校二十四法的规矩,调正身法,而成了一个“道体法身”乃是不二的。这才是校二十四法之说的由来,及其练、体、用的的重要之意义。认识到 校二十四法之说的实质意义,我们再看其内容为何。为全面起见,以薜颠先生象形拳法八字为主,形意拳门八字为补充,尽量较全面阐述之。形意拳术和象形拳法的异同 
 
       形意拳术,无非象形取意,即取十二种动物之能,以取其形之神者,立五行拳之五行,以取意也。合而名之形意拳。即外有其形内立其意。名虽五行,十二形合 一,实则包罗万象。苟能潜心玩索,得其化生之理,克制之道,内外一气,心意相合,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自有不闻不见之神妙。盖还虚洗髓之功,有以致之 也。 
 
       象形拳法,乃内家、外家之功。运用先天固有之真,培养后天有象之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推演变化,妙极神明,内运其意,外发 其象。象由于意致,意实在于象先。故象形者,即:“诚中形外”之意也。盖有象而外全非真象,无意之中确有真意。法曰:“有象有意不成妙意,即象即意不可思 议”。此非浅造者所能领会万一也。  上述形意拳家和象形拳家的两段论述,虽立论角度不同,但又都如文字“六书”的“象形、会意”而立拳说,述其精旨妙义,确是相同的。因“拳术可体万物而不遗”的这个特点,故立论之点多的数不胜数。统观传统拳术各家之论,无有出其外者。   
 
       上述形意拳家,象形拳家之妙论,皆本“健顺参半”之妙旨而开宗明义,立定拳法之根基,这一点是相同的。即乾健之内气、坤顺之外形的“二一一二”之宗旨论 拳,这是毫无异议的。再深一步认识,以“三一一三”之旨立论的话,此两家又无不是“灵神、内气、外形,三者浑化归一的德之体;一而三之元玄的听探之静,信 息处理之动静,顺化之动的有化无,无生有,有无相生的道之用的”。如扩展开来认识的话,传统拳术中的各门派、拳种,无不是禀此宗旨妙义而立拳的。只是各家 之论述存在侧重不同,理法疏密之差异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认识“八字诀”的“校二十四法”之说的内容时,就具有广泛的意义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校 二十四法”对于每一个习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来说,都具有校正身法的实际意义了。都要以二十四法的规矩,来初步改变自身,立定“法身”身法之根基。校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   
 
       为说明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必须取形意拳八字诀和象形拳八字诀,依依对照,方能议论的清楚,阐释的明白,以备习拳者参阅。否则,偏于任何说法,都 会论述的不全面了。故只有一条一条的录其原文,方能较全面的议论清楚,阐释明白。以八字诀为纲,二十四法为目,这样方能纲举目张。照录之原文,首条用薜颠 先生之八字诀,次条为姜容樵先生之八字诀,然后是我的议论之内容。下面就依序阐释此中之精义。
 
       顶字诀  
 
       薛:头上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顶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故谓“三顶”。  
 
       姜:三顶者何?头(后脑骨)向上顶,有冲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人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顶字诀之顶字,有止于此之意,内气上升至百会上,谓之冲天之雄。头为天才。百会为头之最上顶端,内气至此谓之顶。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 悬”之顶也。拳经云:“头若顶千钧,颈如搬树转”。就是此“顶”字之诀也。所谓“后脑骨向上顶”之顶字,乃向上竖起之意,还是百会穴放置头的最上端之意。 百会置头最上端则头正,头正领起则一身无懒骨,正所谓“头统健之体,乃全身之总领也。故“顶头悬”乃调身第一**也。 
 
       手之顶,手有手的规矩,尤其是主攻手的肘与膝上下垂直合住,肘不能越过膝头,此时之手的内劲要到拳头顶端或掌的顶端,此时手头要有如推石柱之顶劲,才能打人如钉钉。此乃手上有顶推山之功的精义,只有气贯周身,劲达四梢者,才能具备手上之顶的功夫。  
 
       舌上顶,舌舔上腭,是舌放置而舔上腭处,非用力也,喉咙畅开,谓之吼狮吞象之容,形容喉咙畅开之象也,气机通畅无阻之意也。又能接引内气下行归入丹田以坚固命气也。   
 
       三顶之论,两家之论皆相同也。唯独没有“腰顶”之内容。腰为一身弓之把。发放人时“弓张把要顶”,取腰向前顶送之法式的。这一点,太极拳中强调的非常清 楚。八卦掌拳师郭古民先生在歌诀中说:“背如箕底方为紧,掌穿力自如反弓”。讲的就是“弓张把要顶”的“腰顶”之身法的。
 
       扣字诀 
 
       薛:膀扣开胸精气上升,阴气下降任脉通行,手足指扣周身力雄,故谓“三扣”。  
 
       姜:三扣者何?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是谓之“三扣”。  
 
       此扣字诀,犹如将碗口朝下押在桌子上一般意思。背圆则胸平,两肩若扣,虚胸实少腹,气贴背之缘故,犹如天扣地一般。手心微凹则手背自扣。足心虚空,则足背必扣。实乃“阳散阴聚”之秘诀尔。即“天圆地方”之意思。在意调,非用力也。  
 
       故肩扣则利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手足背扣,利于内气运行故周身劲力雄健,形之式使然也。  
 
       然齿扣之说,形意拳有论,虽曰牙齿要扣,亦是微微合住,亦非是用力,避免口开神气散失,防止受击时伤害过大,避免咬舌。齿乃骨之余,齿合则一身骨力不散乱。一身如绳束,自可收放自如。此乃紧缩筋骨之义尔。
 
       圆字诀  
 
       薛:脊背形圆精气催身,身形势圆旋转通神,虎口开圆刚柔齐伸,故谓“三圆”。  
 
       姜:三圆者何?脊背要圆,其力摧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是谓之“三圆”。 
 
       此圆字诀,乃指圆满之意。肩背要圆,是指肩胛骨下边至大椎穴,及两肩中间。由于沉肩、拔背,气贴背而成圆形之象,尤其是两肩胛骨之间的二十四夹脊穴处一 定要饱满,才是肩背圆的景象。而腰至肩胛骨下边沿的腰背处要上下直平之象。如果腰背处呈锅底的圆象,是病拳之景象,非背圆之身法功夫。故正常的背圆之身 法,有利于背发劲。并可具备精气催身而进击的效用。这一点正是腰背的劲意敛至肉底层的作用。只有腰背、肩背做的正确,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也就自然能做到 了。  
 
       身形动变圆活自如没有圭角才见功夫。才能旋转动变通达神明艺境。才能不撄人之力,这是用法的“圆字诀”。  
 
       虎口要圆,是指食指根与拇指根的部位,要意圆,非形圆。圆则善变,又劲势能达指梢之用也。正是刚柔齐伸,勇猛外宣之精义尔。  
 
       前胸要圆之说,即是背圆肩扣,胸如何能圆?天圆地方,背圆胸方,一理也,胸如何能圆?含胸气贴背,胸如何能圆?而两肘力全,乃沉肩坠肘之形,肩撑肘横之劲。与胸圆何关?故此前胸要圆之说存疑!  
 
       心窝微收,呼吸通顺。拳诀云:腹部松静气腾然,心窝乃胃上腕,乃沉降之势,如何微收呢?况且,腰与肚脐,一阳一阴,阳散阴聚,亦应是肚脐微收才是。心气下沉丹田,空胸虚胸,呼吸自然通顺。故此条心窝微收之说亦存疑。抱字诀  薛:胆量抱身临事不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两肱抱肋出入不繁,故谓“三抱”。  
 
       姜:三抱者何?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必准,心气要抱,遇敌有主,临变不变,两胁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是谓之“三抱”。   
 
       丹田抱气,气不外散,是指不要膨胀小腹而言。丹田抱气有成一球状者,身势沉稳而又灵敏。此其一也。另有内气腾挪于周身,以助攻防之势。因为内气之用: “须分沉气常实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的两方面内容。而丹田抱气是“神气”不散越的意思。古云:“神回身中气自固”。反之,气固自是神回身中而不外散之象。 只有气沉丹田,炼精化气,气聚才能气抱丹田,知此练法得矣!  
 
       两肱抱肋,有说两肘抱肋的,只有前手之肱骨裹合,肘尖向下;后手之尺骨 掩合,肘尖向下。才成两肘抱肋之形势。肋处,乃肘窝,肘从此处出,又回至此处,出入如此简单而不繁杂,确有攻防变化至妙神奇之用。《八忌歌诀》中说:“出 拳高举两肋空”,即指“两肱不抱肋”之病拳的。  
 
       两肋要抱,与涵胸、含胸是同一宗旨,即前空后丰之要义。此正是身法中的“胁须以意 出,以气胜,以神率,则为合式,非出肉出筋出骨也。胁气上交于头,成大壮之势,真气上升于头顶,健以初则力自大壮也;胁气下交于足,故遇地而豫,真气下降 于足,顺以动则神气豫悦也。内气之一呼一吸见于丹田,一升一降其要总在胁也”。此两肋要抱,方有利于内气之升降,故出入不乱,遇敌无险也。此正“气下脐平 小腹膨,练得熟时成一面”之体式。即胸腹上下是一个平面。才见功夫。如果脐突腹膨胀的大腹便便,是不知脐收肋抱之要义的病拳了。这不利于“趋避闪展”的攻 防之用。  
 
       心气要抱,心为一身之主。然何谓心气抱?即;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能力自加,动静清轻而灵。心能普照自身,谓之心气抱。只有心气抱,遇敌自有主见,方能以不变应其万变。即顺势借力的法则不变,方能应其万般变化之运用的。   
 
       胆量抱身临事不乱,胆为十二官之主,将军之官,决断出焉,少阳生气之候,功臻一步一桩之候,以自身防守手法为界,围绕自身周围有一气场效应的圆柱体裹抱 着自身,此乃胆气,亦名胆量。有此物抱身,则听探灵敏快捷,故临事能先知于人,自然先机于人,自然不会出现手忙脚乱,心慌意乱的现象了。  
 
       由此条可知,同是三抱,内容各异。然宗旨不二。习拳者必须能以文观法,才能知之周全。再能以形鉴真,功夫必定上身。自成拳门行家里手了。如能“因知行解”,“因行知解”自会成为拳门通家了。
 
       垂字诀  
 
       薛:肩要下垂气力贯肘,肘要下垂气力至手,气要下垂丹田养守,故谓“三垂”。  
 
       姜:三垂者何?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摧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胁,是谓之“三垂”。  
 
       垂者,沉坠之意。心气沉入丹田,自可炼精化气,养吾真元之气,乃练功入手之正法。取“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之秘诀而立论的。  
 
       气沉丹田,则上虚下实不倒翁之象,故身法稳健,势重如山。  
 
       同上虚胸实少腹的气沉丹田之法式,自有两种之论述,习拳者必然要兼习而练用之。  
 
       肩要沉,乃肩缝处松开,肩自然下垂,双臂轻灵圆活,则臂长。劲力自能贯肘。  
 
       肘要松沉,则肱骨圆活,除劲力贯手外,双肘能抱胁护住胁部。  
 
       故沉肩垂肘之形象,自有肩撑肘横的劲力饱满蓄势之状态。又有双手臂不撄人之力的特有之功能。施招用手或施手用招,双臂如灵蛇的攻防之妙用。
 
       挺字诀 
 
       薛:挺劲贯顶精气上通,势若挺腰气贯四梢,一身抖挺力达九霄,故谓“三挺”。  
 
       姜:三挺者何,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腰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神怡,如树生根,谓之“三挺”。  
 
       挺字诀之精义,在于伸筋拔骨的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之势。即形借气催,气秉形长,而成坚挺之势。即在神为非拙力也。即内气填实骨节间隙的坚挺。  
 
       颈骨节节开张,精气节节填实,直贯百会,自有顶头悬之功夫艺境。而颈部肌肉松软似有若无方见功夫。  
 
       腰下松胯,腰上脊椎节节开张,内气节节充填,直至大椎,则腰能坚挺鞭固。则劲力自达四梢。   
 
       全身骨节皆能开张,内气皆能填实,是谓一身抖挺,则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灵珑剔透,则气恬神怡,立步生根,一身无懒骨。如膝盖坚挺,步履稳健灵敏 快捷,手腕坚挺,穿透力强。然必须知道此“挺”字诀是内气、外形,刚柔匹配如一的结果,是艺境功夫说,非是“力气”解。这一点,习拳者一定要分辨清楚,方 能习之不误!
 
       弓字诀  
 
       此薛颠先生所论象形拳法中有:脊背相弓督脉上升,两肱相弓出势速猛,两股相弓进退灵通,故谓之“三弓”。  
 
       此论同于三皇炮捶拳的“身背弓,手臂弓,腿足弓”的三弓说,不同于陈谱、武谱、太极拳的五弓说。实际上三弓说,五弓说的实质是一样的。  
 
       但要知道弓法的根、把、梢三节的关系。根要固,把要顶,梢要领的顺随之法。一身五弓皆如是法为准则。而八字诀的内容做到了,已经一身备三弓或五弓了。
 
       摆字诀  
 
       此亦薛颠先生所论象形拳法中有:两肘要摆摆肘保胸,身形宜摆摆身形空,膝摆步坳旋转灵通,故谓“三摆”。  
 
       摆法,古有“一摆出三尖”之说法,有摆步、摆手、摆身。摆者,乃摇摆之摆。  
 
       两肘摆动,有护肋保胸的效果。  
 
       身形宜摆,摆动身形可避实击虚之用。即“偏闪空费拔山力”之法式的意思。使对手拳势落于空处。  
 
       膝之摆动,步法擦地而行,旋转变化灵通圆活无滞。  
 
       上述三摆内容,实际上乃言说的手法、身法、步法的“一摆出三尖”之内容的。
 
       敏字诀  
 
       敏字决乃形意拳所言之法:三敏者何?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饥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是谓之“三敏”。  
 
       敏者,机警快捷之意思。  
 
       心要敏,心具知人之能,方能随机应变,心知肚明者,心机自然敏捷,即明者通。  
 
       眼要敏,必具备一眼罩三关的“罩眼”功夫,而又灵者,方能具备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即预视察机之精义尔。  
 
       手要敏捷,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自能先发制人了。  
 
       能此三者,谓之“三敏”。曲字诀  此亦形意拳所论之法:三曲者何,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是谓之“三曲”。  
 
       诀云:“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曲字诀讲出具体部位之“曲”的方法。  
 
       两肱宜曲,即两手臂宜曲似弓如半月,则富有变化不拘的攻防能力了。  
 
       两膝宜曲,即曲膝坐胯,弯如半月,则步法稳健、灵活而势厚。  
 
       手腕宜曲,则用劲力时能恰到好处,随机应势,能聚能散。
 
       结束语  
 
       形意拳术、象形拳法的“八字诀”所蕴含的“校二十四法”之精义到此小议完了。此“八字诀”的内容,有练、体、用的全部之内容,即“建德体、至道用”的内容,囊括内容相当丰富。有身法之规矩、运用法则和功夫艺境,可谓无所不含吧!习拳者不可不依此而修练。  
 
       然此八字诀“校二十四法”说,通过结合形意拳和象形拳法两家之论的比较而知,各家说法虽不完全一致,就其异处,更应全部依法而修之。才是最佳的选择。   
       此八字诀内容,适合一切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练者,参照练用,尤其是初入门者,更应时时处处依此而对照自己,才能立定修练之根基。否则,入门上手就不知 法则规矩,自然会出现谬误而不知。养成不良习惯,筑成差错,改之难矣!古云:“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实警世之言也。开始便依法而修,心知肚明,必能循序 渐进,终而功成!  
 
       此八字诀的校二十四法之内容的小议,实为当今读者之所需而成之。以明前贤论拳练、体、用之宗旨而述之。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2003年09月16日论双重(马国兴)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 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于此可知修炼中华拳术运用攻防招法,不明白自身动作什么是双重之病,则提高拳术攻防技艺的功夫就难了。王宗岳接着 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此言已经明确指出修炼拳术避免双重之病发生的方法了。此乃是先哲“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即从一开始修炼拳术便须知道拳术阴阳 的法则,并严格按照“阴阳”的法则、规律,尊规守矩,循序渐进,便可不犯双重之病,而功夫易成。因其言简,致使习拳者关于“双重之病”不明白其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又各陈其说,而无定论,亦使得后来习拳术的人无所遵从。故今著文,以释众疑。  
 
       轻、重、浮、沉是自然界的四种势态现象,然而 拳术中用“轻、沉”是功夫内容,重和浮乃不取。分析如下:轻乃离火的轻灵势态;沉乃坎水的松沉势态。轻具上升起的轻灵,从火炎上之性;沉具下降落的松沉, 从水的潜下之性。重是物体静止不动之象,在拳术中属于呆滞的病象,故不取为法;浮乃轻物停在重物之上的无根之象,如“浮萍”浮在水上,在拳术中属于失根之 象,故不取为法。  
 
       如以具体实物现象分析,更容易明白“轻、重、浮、沉”本质上的区别,而修炼拳术攻防之道为何用“轻、沉”,而弃“重、浮”。   
 
       可在玻璃鱼缸中做实验: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沉”。石子落到鱼缸底部则不动,这个现象是为“重”; 将小木屑按至水底时再松开,木屑渐渐的升起直到水面,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轻”,木屑上升到水面则不动,是为“浮”的现象。通过这个小试验可以更清 楚的认识到:“重”和“浮”是静止呆滞的现象,故拳术中不取的道理相当明白了。“轻”和“沉”都是不停运动的势态。“轻”乃从天轻灵的法则; “沉”乃从地沉实的法则。轻虚、沉实都是运动的势态就容易明白了。然轻、沉在拳术中却有动、静的区别:轻虚上升为动,沉实下降为静。这是拳术本着老子: “归根曰静”的道的法则,确定拳术“动静”的规定。明白了轻、沉是拳术中虚实、动静的功夫艺境,是相当重要的内容。这样可以认识拳法中,由于内劲反蓄的作 用,自然存在形的“静能复动;动能复静”的转化机制。重和浮不存在这样的转化机制,它们是病态的道理就容易明白了。 
 
       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还要明白“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实质内容,才能明白“偏沉则随”的功夫艺境和“双重则滞”的病态道理。   
 
       “立如平准”是拳术对身法“中正安舒”要求的标准,即自身立如天平,可有秤量对手轻重的作用。即平常所说的:“当场一站,气遍身躯,满身轻利,虚领顶 劲,百会穴一神领起,尾闾中正,身弓已备,头颈脊腰尾闾,骨节节节松沉,内劲节节贯穿升起”,乃人体“实中”是名“弓背”。拳诀云:“命意源头在腰隙。” 即指“腰隙”乃是两足“虚实”互换的“离合器”的位置(当然腰还有其他重要作用当另论),主管身法左右手足“虚实”变化之作用。  
 
       然 百会穴下过会阴穴至两腿足中间到地面,是名“虚中”,又名“弓弦”,即太极一是中的“中轴”,此中轴将自身前后左右中分,即“形用半”的基础定矣!此中轴 以“六合”的身法为维护。是拳法阴阳、动静、虚实、刚柔、开合、曲直、攻守、进退、蓄放等变化运用的枢纽。两个中,一虚一实,一阴一阳,相互为用,是一身 拳术攻防变化的根本。  
 
       “形用半,劲用对五,中土不离位”是拳术对人体确立了太极一是中的虚中之轴的中枢作用后,又是对“形和内劲”确定的如何运用的基本法则,即分“阴阳”的具体法则。亦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理论在拳术中的具体应用。   
 
       “形用半”即以虚中而确定,形有“左右各半,前后各半,上下各半”的运用。凡有形者皆以半见的道理。劲用“对五”。天地之数一至十,一二三四五天之阴阳 的数,六七八九十地之阴阳之数。一三五七九天地五阳之数,二四六八十天地五阴之数。拳术中攻之“半形”用天地五阳的劲势;防守之“半形”用天地五阴之数的 劲势。内劲无形故以数言。故拳诀云:“五阴五阳是妙手”,即“形用半,劲用对五”的拳法。  
 
       “中土不离位”即是以虚中确定了形用半, 劲用对五相配合,还要保证人体的重心不能离开两条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圆圈范围内。重心即虚中之中轴。拳术攻防动作的动力就来源于自身重心偏差的倒换 中,拳术用中而得中之用,其道理在此。拳法的“以重击中,以定用手”的基本方法皆出于此。  
 
       形用半,劲用对五,又能做到中土不离位, 这样可使自身“时时处处”处在中正平衡的状态,可使自身以及各部位拳法的阴阳、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蓄放、收发等,达到一身象风箱一样蓄放同时,自有 “生生不已”的攻防变化,这就是“阴阳”同时存在的道理。也就是老子说“天地一橐钥,人身一橐钥”的道理。由于身法确定了虚中,又能做到“形用半,劲用对 五”,保证“中土不离位”才是做到了“立如平准”的中正安舒动变平衡自如的功夫艺境的基础。但必须做到“活似车轮”,才能算是做到“动态”的立如平准。才 能算是“偏沉则随”的功夫具备了,如何是活似车轮,活似车轮的基本法则是什么,就非常重要了。“活似车轮”的法则,在拳术中具体的应用就是《易经》“四象”的变化。在拳术中“形用四象变化”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功夫内容,乃指人站立姿势的说法,有“竖向车轮和水平车轮”。   
 
       上下相随:就是形的竖向车轮的四象变化的法则。是形的虚实变化的法则。左手上领起为虚,左足下沉为实,同时右手下沉为实,右足上提为虚。此四象同时运 作,同时存在,方可保证形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相互为用,周而复始的车轮效应。反之亦然。说是手足,实含左右肩胯的动作虚实在内。右边上下看, 一虚一实,右边上下看,一实一虚;上面左右看,一虚一实,下面左右看一实一虚,反之亦然,此“虚实”。然四象虚实的关键在“腰隙”,即腰隙存在虚实的变 换,腰隙左右虚实的变换,决定着双足左右虚实的变换。此点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拳决说“打人如走步”即是指上述“腰与肩胯,四肢”的主从关系。这是拳学对 “形”的具体运用的一条法则,不管拳术攻防招法如何变化运用,此肩胯,四肢上下相随的“虚实,实虚”的四象周期运用的法则“一成不变”,因拳法运用要求做 到“上动下随,下动上随”故曰此法之名“上下相随”,即上实下虚和上虚下实,四象同时存在,乃上动下随;下实上虚和下虚上实,四象同时存在,乃下动上随。 只有“形用半”才有四象上下相随的妙用。只有四象上下相随的妙用,才有攻守两仪的变化,才可见太极的妙境。这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道 理,在拳术中“顺逆”运用的意义。拳谚云:“上下相随人难侵”即指上述形的“虚实”运用的法则。拳谚:“一虚一实是为拳”亦含指此意在内。四条脚的动物皆 以上述的上下相随的方法为步行前进的方法。可以知道“上下相随”的形的动作的法则,是四肢本能的运用。人练拳术先恢复这个本能即是练。   
 
       水平车轮,即水平四方动转,因为形用半,故自然产生“右攻左防,左攻右防”的水平方向的以虚中为轴的“两仪”动转变化的运用。然乃根于水平四象运动的结 果,分析如下,例如,右手进攻,左手防守的攻防两仪现象,乃身法水平以虚中为轴四象运转的结果。左前胸吸收引完成左手的防守,是为太阴;左肩后微右移,是 为少阳,以助右肩;右肩后向前运势,吐发放以成右手攻击,是为太阳;右前胸微含,是为少阴,以防止右手攻势太过。反之亦然,可以看出太阴,少阳,太阳,少 阴四象的运用,亦是形的四象变化的内容,此乃一天的四时,一年的四季的变化的天道法则,规律,即圆周360度四象限的原理,亦是车轮运动的原理。   
 
       以上所分析的“竖向车轮”和“水平车轮”的两个四象动转在具体拳术招法攻防运用时,虽各有主次之时,而却同时存在着。攻防招法任意变化,此两个四象法则 不变,这就是王宗岳所说的“活似车轮”的具体的形的实质内容。但必须在“中土不离位”的原则下完成的才是正确的功夫。也就是拳法中说的“三环套月”法。如 以物象显示,即皇宫用的“暖心炉的构造”便是。即拳术攻防变化保证自身重心不失的法则。也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理具体在 拳术中的体现。功夫中动变平衡,随遇平衡皆根于此。  
 
       拳术功夫虽然能做到“立如平准,再活似车轮”的功夫艺境的身法,两个四象动转的变化又保证中土不离位而想做到“偏沉则随”,即偏沉于己柔以化之,偏沉于彼则刚以逼之,尚还不够。因为没有内劲的配合,是不成拳法的。这亦是相当重要的研究拳术的内容。   
 
       故王宗岳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此处的阴阳,除上面已经分析过的“上下相随”形的阳虚阴实的四象变化法则;水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四象变化的阴阳法 则;虚中,实中。一阳一阴的法则;腰隙“离合”的虚实变化和阴阳法则外。阴阳在这里乃指:内劲和形,内劲之体为阳,形之体为阴;内劲的阴阳运用的法则和形 体的阴阳运用的法则;以及阴形之体和阳之内劲相互配合运用的法则。  
 
       但首先要知道:“中华传统拳术讲筋劲骨力,乃自身固有的劲力,此 筋劲(包括肌肉的劲)骨力只是保证“变化和固定形体的拳架,举手投足,身体碾转反侧攻防到位的机械变化的作用”。运用时此筋劲骨力的劲力越小越好。此劲力 越小,内劲和形体结合运用发挥的攻防作用就越大,功夫就越精纯。松的干净就是自身固有的筋劲骨力松的干净,发的干脆就是内劲与外形的配合产生的拳势发的干 脆,此即“以柔用刚,方是真刚”的技术方法。其理自然而又微妙,习拳术得者自知。  
 
       “内劲”是通过气沉丹田等一系列功法修炼出来的,由于修练的功夫层次、水平不同,内劲的质量亦有不同。内劲不是本身固有的,必须修炼方可获得。内劲修炼质量的高低以及运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拳术攻防功夫运用水平的高低,可见内劲在拳术中的重要作用。  
 
       内劲以丹田气海为中心,向四肢端部运行走形体“阳面劲道”为阳,为顺,为开,为发、为动;由四肢端部向丹天气海运行,走形体“阴面劲道”为阴,为逆,为合,为收,为静。此乃初期习拳时的劲势运用的方法,亦是贯彻“形用半”的劲势方法。  
 
       内劲由踝骨处上行,经双腿腔中,少腹,大腹,胸腔,颈腔至百会,为阳,为升,为吸提,为动;由百会下行,经颈中,胸腹腔,双腿腔中至双踝骨处,为阴,为降,为呼放,为静。  
 
       内劲由中心,各部位的中心,即胸、腹、腿、臂的中心,向体表运行,为涨,为阳,为发,为松,为动;由体表向中心运行,为渺,为阴,为收,为紧,为静。化劲入骨的功夫同此理。上述“升降法,涨渺法”乃上乘功夫的内劲运用方法。  
 
       “形体”以虚中中轴而言,开则为阳,为顺,为松,为动;合则为阴,为逆,为紧,为静。  
 
       身体起则为阳,为升,为动;落则为阴,为降,为静。  
 
       以上所论内劲、形体的阴阳、开合、动静、虚实、起落、升降、顺逆、收发、涨渺,松紧等,皆各有具体所指,概念不可混淆。  
 
       内劲属阳在内,又顺逆、升降、起落、松紧、涨渺(开合)、动静、阴阳之用;形体属阴在外,有顺逆、升降、起落、松紧、开合、动静、阴阳之用。而都是筋劲骨力所为。论形时却不言此,而以形说,实含筋劲骨力在内可知。明白此点,对于研究明白“双重”之病至关重要。   
 
       内劲、形体一阴一阳,两者相互配合为用以成拳术攻防的变化,这样就自然产生了内劲。形体相互配合运用的方法和准则。形体和内劲的相互为用,亦应“匹配阴 阳”以为用,只有“以柔用刚,方是真刚”才是拳术正确的方法。初期是“阴阳顺从法”,即是“明劲”的方法,中后期是“逆从阴阳法”。现以“逆从阴阳法”而 论,以明拳术妙谛。  
 
       外 阴形,合者,为阴,为逆,为紧,为静,配合内阳劲,开者,为阳,为顺,为松,为动。  
 
       外 阴形,开者,为阳,为顺,为松,为动,配合内阳劲,合者,为阴,为逆,为紧,为静。  
 
       拳谚“松紧紧松勿过正。”即概括的指明上述的方法。  
 
       亦有“形升为阳,为动,配合内劲降为阴,为静;形开为阳,为动,配合内劲降为阴,为静;形合为阴,为逆,配合内劲升为阳,为顺;形降形合为阴,为逆,配合内劲升为阳,为动。”亦有形出而配合劲收;形收而劲出的运用。总之形体与内劲相反相成是法则。《杨谱·懂劲先后论》中说:“见入则开,遇出则合。”入、出指对手的形说,开、合指自己的形说。
 
       “看 来则降,就去则升。”来、去指对手的劲势,降、升指自己的劲势。可以知道“形开则劲降。”形开为阳,为动,配合内劲降为阴,为静;形合为阴,为静,配合内 劲升为阳,为动。可见劲形阴阳匹配的法则“逆从”为用的道理,本“反者道之动”的自然法则。亦可明白“拳打一阴一阳”的道理。  
 
       尚有 “阴遁阳使”的守和“阳遁阴使”的攻防方法。此乃“形用半,劲用对五”的具体的劲、形匹配阴阳运用的方法。阴形有占位之能,是为实,配合天地五阳的内劲, 是为虚,虚而不见,是名“隐遁”。故攻手名“阴使阳遁”,即手往外顺发,内劲回收为逆;劲有接人劲势之功,是为实,乃天地五阴的内劲。阴性凝聚,故劲在体 内有劲形,所以为实,以此内劲接人拳势,自己外形顺随为变,是名“隐遁”。故防守手名“阳使阴遁”,是防守为收,为逆;内劲为放,为顺。   
 
       “阴遁阳使”乃柔势,以应生发之气的柔弱,时应春夏;“阳遁阴使”乃刚势,以应成形之象的刚强,时应秋冬。此乃天地两遁两使以成一年之数,其中可见阴阳 生成转化互根之理。自身拳术功夫修到“遁使”的运用自如,可做到“周身一家,随屈就伸,不丢不顶”的艺境,是为懂劲后的“神明功夫”,从这里可以清楚的认 识到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的道理的正确性。亦可以清楚的知道拳术的自身功夫的真谛了是为明拳术,不过此关难达上乘艺境。  
 
       上述即王宗岳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所指的内容。下面就可以清楚地分析什么是“双重”之病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认为“双重”的重,应读“重复”的重比较妥当。从“欲避此病,须知阴阳”可以看出,阴阳乃指形体和内劲的匹配;形体自身的阴阳和内 劲自身的阴阳等三种现象。广义的说:上述三种阴阳的匹配只要犯了“重阴或重阳”的其中一病,都会造成自身拳法“呆滞”的病态或失中正而动转不灵的现象。而 做不到“偏沉则随”的“以柔用刚”真功夫艺境。从王宗岳所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之句看,凡是不分阴阳的都为“双重之病”,各有病手的名称,而绝 不是病在填实的“双重”所能概括的了。  
 
       凡练拳术功夫而无内劲之人,仅凭借自身固有的“筋劲骨力”而施用攻防招法的,虽然所犯病手现象 与有内劲功夫的人所犯病手的现象外表相似,但本质上却有区别。因无内劲者所犯之病皆由“筋劲骨力”的僵、硬、呆、拙所造成的,而非有内劲的人是由于内劲、 外形阴阳匹配不当造成的“双重”(“虫”音)之病。拳法太极正功解:元者,元始也,气之元,丹田气海的元气即内劲;形之元,太极一是中的 “中轴”。内劲圆也,形体方也,一方一圆拳也。内劲之圆有方之用,形体之方有圆之用,方圆变化,劲形变化。所谓的“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乃言其用。 形、劲都各有方圆变化。方为开展,圆为紧凑。然其用时必分形劲的“方配圆,圆配方”是明方圆。方圆一体,分而方圆之象,圆乃方根,方乃圆根,方圆互根。劲 的出入,形的进退,攻守随方就圆之往来。方而圆是刚转柔,发转化,开展转紧凑;圆而方是柔转刚,守转攻,紧凑转开展。方圆的规矩,全在形、意(内劲)求 之。谁也不能离此法则。谁也不能出此“中土之位”的圈外,内劲为君,骨肉为臣,乃自身的顺序。轻则灵,沉则稳健,重则呆,浮必无根。“以重击中”之重,乃 言自身重量的沉重之势,非滞重之重,与此重有别,即与双重之重有别。乃单重则灵之义尔。
 
       当练内功练到一定艺境的时候,自身内劲在自身 体内形成一个“影子”。这是全体之神以合气的功夫的结晶。有了这个影子可谓之实,其性属阳,与形体之虚,是为一虚一实。有了这个影子,可以知道“须知阴 阳”即指此义。与人较技,影子与形体“逆从阴阳”,影子不被人控,不被人击,便可不失。“一张一弛”是为道,在拳术里即指此“影子和形体”阴阳匹配时运用 的法则。前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即指拳法中“影子”的主导作用。这样认识可知“双重”(虫)是广义的病拳的原因;双重是于填实的其中一个具体的病手。 故研究拳术不能以点概全,明理知法病手即除是法则。  
 
       知道影子功夫的道理,可以知道拳术功夫中的一切术语概念皆有着落了。否则,论拳自 有不全之处,自有疑点不能破解的现象。这就是为何有人习拳始终不明“拳”为何的道理,亦是自言其是的根本原因,拳法本天道之法,习拳能明天道之法便可知拳 法。此乃习拳的至理明言。这样修炼便可自知、知人,便可知常达变,而拳术攻防运用必能游刃有余了。是为懂拳,欲要懂拳必先懂劲,是顺序。   
 
       现在以太极拳《杨谱·太极轻重浮沉解》一文中所列的功夫手的“双沉;双轻;半轻半重”和病手的“双重;双浮;偏轻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重偏重; 半轻偏轻;半沉偏沉;半浮偏浮”来论述功夫手的道理和病手的原因和现象而能使习拳者知道“须分阴阳”的法则和“双重”(虫)之病的危害。  
 
       双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内劲与形体“逆从阴阳”,而内劲持“松沉”之劲势,使自身形体又中土不离位,是谓“双沉”。自有内劲腾挪虚灵的蓄放自如的弹簧效应,是外象沉重内有虚灵的意境,故前人称为“离中虚”的功手。  
 
       双轻: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内劲与形体逆从阴阳,而内劲持轻灵劲势,自身形体“中土不离位”。而上有两膊相系,下有两腿相随其劲势和形体的虚实仅有微末之分,是谓双轻,是内劲,形体双双轻灵的“对五”功夫艺境。即,五阴五阳是妙手的上乘功夫,是“巽风”拳法的功夫手。   
 
       半轻半重:所谓半,即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未超出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而言。是正确的化分自身形的虚实的标准。亦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内劲和 形体“逆从阴阳”,功夫虽然是“五阴五阳的妙手”然而轻重在自身的显示较大,此法通常在“肘靠,采捌”的方法中多用,因为轻重变化自有着落,故为功夫手。从以上三个功夫手中可以看出,存在着“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即上下相随和 水平四象变化;内劲和形体“逆从阴阳”匹配运用;又中土不离位。四个方面的共同存在的特点,故一切拳术攻防招法的变化运用,都是在此四个方面同时存在而又 都是正确的,才是正确的,,才有攻防的招法效应。如有其中一项没有做到就都属于病手了。下面分析九种病手的原因和现象,以明是“双重”(虫)病手、病拳造 成的道理。  
 
       双重:“命意源头在腰隙”“腰为根珠”腰为人才,腰的虚实左右变化掌管着左右手足虚实变化,腰的左右虚实变化没有了,即腰 隙左右皆填实,是为腰的“双重”之病,可以说:“干於填实”的双重之病。又不知上下相随的虚实功夫,自然双足的虚实不分,继而双手的虚实不分,手足双实, 内劲不知反蓄,而造成双重,即内劲填实滞住,变换不灵。  
 
       手落,身降,内劲亦降落,此亦为双重,自己将自己砸实而转动不灵,病在不知,“劲”形逆从之理。  
 
       双浮:双手虚起,内劲从双手上起,双足虽分虚实,不但造成虚足浮起,连那只实足亦被牵动而浮起,造成全身漂渺无着落,而成手足双双浮起无根的状态。病在不知双手虚起应配内劲松沉反蓄之势是功夫。  
 
       偏轻偏重:偏是自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造成一只脚重,而另一只脚浮摆在地上的状态,形成偏重于一边,另一边偏轻,自身偏无着落的病态。  
 
       偏浮偏沉或言偏浮偏重:偏浮,因一边手足上下皆虚,重阳之病;偏沉,同一边的手足上下皆实,重阴之病。两者又造成重心偏出中土之位。是谓“偏浮偏沉”,不知形的上下相随,即手足虚实相配,有不知劲势反蓄而失之太过造成的。   
 
       半浮半沉:半,此半者有两个意思:中土不离位,即“要半不要偏”之半;形用半之半,有左右各半,上下各半,对角各半。凡言半者,含重心不偏出中土之位和 “左右各半,上下各半,对角各半”的半。半浮半沉,虽然不偏出,然而半浮亦属重阳,半沉亦属重阴,皆属于阴阳离绝之象的呆滞不灵之病手。失于阴阳配合不及 造成的。  
 
       半重偏重:一边的手或足沉降。内劲不知反蓄之法,而又添实,是为“半重”而造成自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的“偏重”状态,由局部双重造成的呆滞而动转不灵,至始全身“偏重”的现象。故曰“滞而不正”。  
 
       半轻偏轻:一边的手或足升举是为虚,又以内劲使之轻,虽具轻灵而不圆,而造成重心偏出中土之位,虽然偏轻,因其或形或劲不圆而无化解之功用,亦为病手。乃不知“劲圆形方”或“劲方形圆”相配合的法则。形劲“重圆”的现象,亦名“重阳”之病。因其“重圆”自是不圆。  
 
       半沉偏沉:一边的手或足沉降是为实,内劲不知反虚以虚济之,而造成全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形成偏沉而动转不灵,造成“虚而不正”的体态。  
 
       半浮偏浮:一边的手或足升举虚起,而内劲亦同形而升起,虽不出方圆,而造成全身浮而无根,使重心偏出中土之位,是名“半浮偏浮”的病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双重(音虫)”是病手的主要原因。“双重”只是“干於添实”病手的一种。由此可知王宗岳所说“双重未悟尔,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是为何意旨了。   
 
       以上所论不单“推手”如此认识,即便是动手较技亦不能犯上述九种病手,是为好手。中华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中的各种攻防招法都必须按照功夫手艺境施出,才 能有招法攻防的效应,才是拳术功夫精纯的表现。如果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尔!”手法、肘法、肩靠,胯打,膝击,腿 法等一切招法的变化施出,都必须在身法中正安舒,活似车轮,中土不离位,劲形逆从的阴阳等四法中运用,是功夫艺境,否则便有病招出现。可知习拳不明“阴 阳”,出手便错。故习拳能成上乘功夫之人寥寥无几,可知不足奇怪了。  
 
       上述乃论自身内的双重之病手,除在较技中自己不犯病手外,与对手 攻防往来,施招用手也不要犯双重之病,才是正确的。法则是“人刚我柔,人柔我刚”,即“人以刚来,我以柔往;人以柔走,我以刚逼”。能避实击虚,乃运用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避向击背”法。便能与人阴阳相济,而施粘连粘随的功夫手了。也就不存在“顶匾丢抗”的不分阴阳的病手了。渐可功臻 神明的大成艺境了。即“以柔用刚,方是真刚”的艺境。  
 
       去病手尔功夫精纯的功夫手,全凭自己的心机来把握。心清柔静而明“以柔用刚,方是真刚”,则病手自去。心贪欲盛,则不知“以柔用刚”,必然“以刚用刚”故病手不去,全然不知阴阳道理尔。此乃双重之病手的总根源。今已论明,望习拳者自知。   
 
       以《天文训》中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以明拳术乃天地之道的的学问:“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主气者,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 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拳术劲、形的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乃言其用,是其变。劲圆形方是其体,言其常,知常达变是 功夫。(完)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728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