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绝学拳论上篇(心术不正者谢绝参阅)(正文)

绝学拳论上篇(心术不正者谢绝参阅)

2015-06-11   转载
核心提示: 五字诀解五字者:静、灵、敛、整、聚。一 曰心静①: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
  

 

      五字诀解
 
      五字者:静、灵、敛、整、聚。
 
      一 曰心静①: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 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 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②:身滞则不能进退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在于腰腿求之。先以心 使身,身能从心,谓之由己;后,身能从心,从人不从己,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全彼來之长 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③: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无间隙的意思)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 曰劲整④: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运化于胸,发于脊骨,形于手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 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私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 曰神聚⑤: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 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 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而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 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题名解】
 
       这是对静、灵、敛、整、聚,五个字的诀言所进行的详细注解。是太极拳修炼、 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入手进道之系列方法的论述。这篇文章是是修炼太极拳攻防之道者必须精心阅读,如法而修的经典著作之一。尤其是初入太极拳 门的修炼者,更应当每日必读,细心揣摩每条论述中的练、用之精义,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补益。更要与后面“撒放秘诀”一文相互参照阅读方得其妙。
 
      【注解】
 
       ①、 一曰心静: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要求:静则无不应,动则无不灵。静则听探的清楚,动乃顺化的明白。心静则能专心至志,故曰心不静则不专。志者,真元之气也,志 不专则动静变化不灵敏。太极拳术要求心静形动而志专,才能应物自然。故曰: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曰心静。心静才能随其所动而无误,这 是要求心静的理由。如果刚开始练拳就与人动手、推手,自己的攻防机制不健全,举动不能由己。由己者,自练时心领体会动静变化内外合一,谓之由己。这时须要 精心体认各种攻防机制动作的要领;再求与人动手、推手的顺从的功夫。这就是“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句的精义。也就是由己 仍是从人,能够随人所动的无过不及,才是功夫。顺从而动的基本法则,就是“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的得先之方法的精 义。正如拳诀云:“起伏进退,得先者王”,此乃传统拳学之真谛。 故而,在自己修炼、与人对练时要刻刻留意对手挨着我何处,心要用在何处以观(听) 其动静变化的情况,顺从随其动静屈伸运动之。须向彼去则即时跟进而不丢,彼来应之使进则不顶的顺随法中,讨得明白其劲形虚实变化的信息。从此法作去,经过 一年半载的时间之修炼,便能以顺随法实施于身而能与人合机的动变了。遵此法坚持久之,功夫纯属了,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但是,此顺随法的修炼之关 键,全是运用心意听探的清楚,运用顺化之良能的明白,才能做到的;不单是运用劲力的方法而能成功的。此条的关键在于听探之良知的功能之培养,故曰:“此全 是用意,不是用劲。”
 
       ②、二曰身灵:有形者,虚则灵。身形乃有形之物,故应虚灵为尚。太极拳要求的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就是身灵的基本态势。身体 滞慢拙实就不能灵动敏捷,进退自如了。其下面说出了“举手不可有呆像”。那何为不呆之像呢?就是“彼之力方碍(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之灵动敏 捷。这就须要两手劲意支撑,而能一气贯串。方能做到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的顺随之法之实施。才能自身具备气如车轮的周身运转自如, 外形之周身俱要上下相随。何谓上下相随?就是以腰为中枢的手起足要落;手落足要起的虚实匹配。如果手足有不能上下相随的所在,身法便散乱了,便在攻防动静 变化过程中又不得力的现象产生了。其病源在于腰的虚实不明,双腿足的虚实不分而造成的,故曰:从腰腿求之。所以,要根除此病,在自己修炼时先以心使身体如 法的运作,当身体的动作能从心而运作的时候,谓之由己的筑基之功夫;而后,身能从心了,再求从人不从己的功夫。有了由己的功夫仍是从人而用。因为身法功夫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者,才是身灵功夫的所在。只有能从人之屈伸动静的变化,手上便有了明确的分寸。才能做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全彼來之长 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这样用功弥久而攻防技艺弥精矣!此段论述,关键在于顺化之良能的功夫之培养。
 
       ③、三曰气敛:内气势散漫,便无 含蓄之意,而自然会导致外形身法容易散乱无章法,而失去攻防动变应随自然的能力。所以,在修炼时务必要使内气收敛入于脊骨内,内气的呼放吸提要通畅灵敏捷 达,而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法式中,要做到内气在周身节节贯串无有间隙、隔断为艺境。内气的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因为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 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诀言:有力者无力,无力者纯刚。此也!此段论述,重在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蓄发功夫之培养。
 
       ④、 四曰劲整:内气的阳刚之性,外形的阴柔之质,为一身之劲势;内外匹配如一的柔化刚发之功能,是谓练成一家的德之体之劲势。分清外形体虚,内劲体实;外形有 接骨斗榫的实之用,内劲有化无的虚之用。然攻防拳势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运化于胸,发于脊骨,形于手指。这是顺发的法式;还有如法逆收的 法式。不管是顺发,还是逆收,都要提起全副精神,即劲形鼓荡蓄势的态势充沛。这样,在动手、推手的过程中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 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如此做到,才能在前进后退之始终,自身无私毫散乱之处。在能够如法的曲化之中求得直发的所在,这样的蓄而后发的法式,方能顺随对 手的变化而能实施避实击虚的法则,做到让力头、打力尾而奏然生效。此就是所谓的“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方法也!此段 论述,关键在内气外形周身一家的劲整功夫上,做到劲整的功夫,就要及时掌握“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和 “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攻防技术方法!
 
       ⑤、 五曰神聚:上面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四项功夫艺境俱备了,总要归一神聚的功夫内容中来。何为神聚?就是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灵明而不昧者。换句话说, 就是法身道体的圆满无损之候。从攻防功夫艺境上说,就是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神知艺境。正是“皮打抖弹震死牛”的神聚则一气鼓盪之候,此正是炼气归神,气 势腾挪磅礴的功夫之候;这时的修炼更要精神贯注,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内气运行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 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专一。紧要关头是内气的变化运用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形的方面。欲要伤人,力从人借,气由脊发。如何才能气由脊 发?如果内气由脊向下沉降,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内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如果内气由腰形于脊骨,而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 谓之“开”。合便是阴收,开即是阳之发放。能懂内气的阳动而开、阴静而合,便知阴阳之要义了。修炼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就没有不 能如意之处矣!
 
      “用力”与“不用力”之解析
 
      拳谚云:“练武练在一个理上,打拳打在一个力上。”然在对于“力”的运用上,有“用力说”。因为习武者都知道“力”是搏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打人必须有力,无力如何打人?太极推手和攻防较技中与对手的互动用力,随机变势用力,顺势借力之力……;亦有 “不用力说”,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故拳家有:练拳不用力,走单式不用力,太极推手不用力,实战中对手也不觉其用力。只有此时时处处不用力,处处松静自然,才能练出真力,即“不力自力”之“力”。“不用力”不是“没有力”的代名词。  
 
      就上述的“用力说”和“不用力说”究竟谁是谁非?初习拳者遵从何说为是?已习拳者,自己是用力说者?还是不用力说者?或者认为自己聪明,是一个“用力 说”和“不用力说”的统一者。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一种摸棱两可,没有自己主见的不负责的瞎说而已,害人不浅,误己更深。   
 
      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一门最节能,全方位,方圆立体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是一门独立科目的专业之学问。从拳术学问的专业化角度来看,其对 “力”的概念的把握、运用,也是极其精确的。在没有论清楚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体、用中的“力”的概念之前,争论“用力说”和“不用力说”的谁是谁非, 为时尚早,只有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力”的概念确定精确后,则“用力说”和“不用力说”的分歧,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然何为武术拳家之“力”?欲明此“力”。先观几则历史人物有关“力”的逸事。   
 
      一、年羹尧师  
 
      年羹尧,西征大将也。幼傲岸异常儿,不肯读书。年搏师,师遁去者三。以故人相戒,毋为年家儿师也。羹尧父忧之,乃揭榜募师。久之,无至者。一日有老 者,年近耳顺矣,突造谒羹尧父曰:“闻公子缺师傅,愿充其选也。”羹尧父曰;“先生美意,然儿不肖,师搏去者三矣。”老者日;“固闻之,然请试之.”乃择 日命拜师。沿俗成礼毕,羹尧又自去。翌日。启学又不来,顾在花园中运土泥,植草木,老者又不命也。如是者三阅月。  
 
      老者无聊,闭户姑取胡琴弹之,成声,忽羹尧破门入内,请曰:“先生,我愿学此也。”老者曰:“尔去玩乐也,学此何为?”年不肯去。曰:“先生,我愿学 此也。”固请之。老者乃教之。不日成声,学不竞,又去。一日,老者又取胡笳吹之,有律,年又破门入曰:“先生,我愿学此。”老者曰;“此非尔可学也。学之 决不成律也。”年曰,“先生,我愿学此也。先生试教之。”老者又教之,又不日成声。学未竟,又去。如是者累日矣,年未尝往老者读一日书也。   
 
      一日,老者又闭户戏习拳棒,忽年自牖窥之,大喜,破门跃入曰:“先生,此最好,我愿学也。”老者曰:“闻汝多力能斗,妆试为我召众仆与一斗,我观 之。”年喜曰:“好!好!‘遂召健仆十六人,人执棍棒,年曰:“先生观之,吾力健否?”举棍一挥,十六人齐仰天团。于是老者曰:“汝力健,然敢与我一斗 耶?”年曰:“何不敢?第吾胜,莫谓年家儿又搏一师也。”老者曰:“且莫虑。”两人遂斗。年忽疾呼曰:“先生何往?”老者乃于其项背应曰:“我在兹。” 则老者果以头枕年颈上。年未知也。于是年曰:“先生此必教我也.”老者日;“尔顾玩去,学此何用也?”跪而请曰:“先生必教我,我愿学也,”老者曰:“固 欲学耶?”年曰:“固欲学也。”老者曰:“起起!”遂于床中出一卷书授年曰:“汝固欲学耶?则读之。”年曰“吾欲学搏也,读此何为?”老者曰:“搏,一人 敌耳。读此,则万人敌也。”年曰:“恶有是,先生欺我。此一卷纸,吾以拇足指跌之可丈外矣。安有万人敌也?”老者曰:“然则,汝不能学矣!汝去玩乐也。” 年不得已,乃曰:“吾即读此。”自是书声朗朗闻斋外,邻人都知年家儿读书也。  
 
      三年,老者乃辞其父曰:“公子可矣。老夫亦更无所教,请辞去。”馈以千斤,老者不受,曰“若公子异日成就,岂千金值耶?老夫以传技无人,故不远千里也。”竟去。
 
      ——《清朝笔记大观·清人逸事》   
 
      文中描述年羹尧举棍一挥,十六执棍之人皆仰翻跌地,可谓力大而健矣!然于老者斗,老者头枕其颈而不知,并疾乎“先生何往”?其力又有何用呢?  
 
      二、南海生
 
      南海某生,负气节,笃交游,而以直谈人过,不为乡里所称。咸丰间遇乱,弃举子业,只身游戎幕。南北数千里无所遇,后客楚北某帅营中,一夜步月出帐,见 武士五六人,相与论刀棍。生窃听久之。曰:“法未精也”。武士相顾,见其文弱,皆笑曰:“秀才岂谙刀槊事耶”?生请角技。一人起执长矛曰:“依此为戏,可 乎”?生曰:“可”。因亦执一棒。武士曰:“慎之,有伤勿悔”。生曰:“姑试,无妨也”。手既交,武士尽力击刺,生则视所攻而徐应之,意甚闲适,既而乘隙 进步,一击中其股,攻者遂扑地。生谓众曰:“来!来!”众,忿,各执刀杖环攻,生左右进退,不越十笏地,而棒之所及,五六人无不失杖者,众乃骇愕求罢。生 曰:“今亦知枪棍之不以力胜乎?凡棒长丈二,手操其中,前后余五六尺,手动寸,则两端所展可及尺;动尺,即可及丈。临敌而常侧身,其所备者,纵有七尺,广 止七寸耳。盖惟手之上下左右,近在六七寸,故力专而握固,以拒则坚,以击则破,昧者徒用猛力,力竭则心怯神摇,所以败也”。众服其论。生喟然曰: “虽然,此一人敌也。所学尚有万人敌。诸君既未可与言,甚至名公巨卿,亦难索解也。奈何?行将逝矣!”遂去;不复出。
 
      ——清·毛祥麟《墨余录》
 
      此文表达了三个内容,一是“昧者徒用猛力,力竭则心怯神摇”。此昧者,是不明白武学之精髓真谛者也。猛力者,此处指筋努骨突,尚血气之外形的蛮力尔。 此力用之可竭,乃耗精劳神的不道之法,故有力竭心怯神摇之弊。武人拳家所不取也。即“不用此力”也。二是“故力专而握固,以拒则坚,以击则破”。此“力 专”是何力?《易经·系辞上传》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太极拳经》云:“健顺参半,引 进精详”。可知此“力专”乃指“内气从乾的健之体,外形从坤的顺之体,健顺阴阳合德的刚柔之体”。此刚柔之体,柔化刚发以为用。力专者,阳刚内气之功也; 握固者,阴柔外形之能也。以柔化刚发之德体拒则坚,以击则破。此乃“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之“力”也。此“力”绵绵无穷竭之时,“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 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此乃武人拳家所用之“力”也。此又名“大力”、“真力”者。此“力”具有“不力自力”之功能, 拳家“用此力”也。三是“今亦知枪棍之不以力胜乎?凡棒长丈二,手操其中,前后余五六尺,手动寸,则两端所展可及尺;动尺,即可及丈。临敌而常侧身,其所 备者,纵有七尺,广止七寸耳。盖惟手之上下左右,近在六七寸……”。说明武术不以力胜。不以蛮力猛力胜人。其中有术也。即其所算之数术。此乃“武用外数” 之证也。又证明“枢得环中,应变无穷”之道理。拳法用“中气”内动不令人知的胜人之妙哉!亦是此道理。又,“尚有万人敌”之法,此处言此,非指 “兵书”。乃指武术、拳术依次可胜万人的不变之法,是“万人敌”的真功夫。关于万人敌的功夫之论,俞大猷在《剑经并序》中说:猷学荆楚长剑,颇得其要法。 吾师虚舟赵先生见,笑曰:“若知敌一人之法矣,讵知敌百万人之法本事乎”?……复以质之,先师曰:“得之矣”。可知俞大猷后来得“万人敌”功夫了。那何是 “万人兵”之真功夫。即“健顺之德体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功夫”。就是“万人敌”的真功夫。南海生先生当年未谈,遂去,不复出。而今,我替古 人谈出。   
 
      三、车毅斋大师  
 
      车毅斋大师论言: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得颇多,用得易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时,观彼之形式,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 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也正合宜,一到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 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也。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法身全部脱去,始悟前者所练形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皆有间断,不能 连手变化,皆是因后天闭滞不得中和之故。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 不能灵通。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 阳也。所以,练拳者不可守定成规成法,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致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 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得其道。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
 
      ——《车毅斋论形意拳练法及神形合一》
 
      此论形意拳练法,先成形拳的体式法身功夫,求得是招熟。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能向机御变,乃形拳的后天之功,难免有血气之力,自有“形阻力闭”,是 因后天闭滞不得中和之故。但必功臻大成,自身豁然贯通,将形拳体式法身全部脱去了。始悟前者所练形式皆是血气。形拳招熟的目的达到,就要含形随应致变以他 力取法,心身空灵,潜神而修,一旦豁然贯通,时致神知,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流行,体用一源,是为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至此,拳道无形无相,无我无 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耳。神拳艺境如此。
 
      此论又阐明“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之实质,即“不尚外形血气之力”而“尚健顺阴阳合德,柔刚之体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功夫。并指出 “意在蓄神”就是“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周身,脱拙换灵,脱壳换相,达到“以天心为主体,以元神为妙用”的体用化一,即神形如一,拳道合一,真一 不二之艺境。  
 
      在这里,前贤说明较技胜负“在德之真,不在力之大小”。关于这点,《拳经拳法备要二卷·问答歌诀》中,论得相当明白,录之于下:   
 
      问曰:练法更如何得窍也?答曰:在会意用力。  
 
      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之所在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   
 
      此论说明练、用,不在“力”之大小,在乎用法。那在“用力”方法上,也就有了用什么力,不用什么力的区别了。   
 
      实际上,在车毅斋大师的论述中就表达清楚了这一点。分析如下:   
 
      外形为主的“形拳”乃后天血气之功夫的“力”,其所“用力”是为血气之力。  
 
      内劲为主的“神拳”乃先天一气之功夫的“力”,其所“用力”是为一气之力。   
 
      凡古拳谱中,一切论述拳术练、体、用的“力”说,皆是“神拳”的先天一气之功德的“力”说。而否定的练、体、用的“力”说,皆是“形拳”的后天血气之 功的“力”说。但是,正传的“形拳”虽是后天之功,亦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是因形练形,因是招熟,极至道成者。其妙存乎虚灵之 人,其几速于影响,此“形拳”实亦入道之基。此亦与“形拳”的后天血气之功的练、体、用有本质的区别。 而这“形拳”的后天血气之“力”和“神拳”的先天一气之“力”的分别,前贤有明确的论述。    
 
      “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要之,明于 “气血”二字之功能,自知力气之由来矣!知气力之所以然,自能“用力”“行气”之分别。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俟也”。
 
      ——《杨谱·太极气力解》
 
      此论将“血气”之“力”称为“力气”。将先天一气的“气血”之“力”称为“气力”。虽“力气”和“气力”的词组内容只简单的有个颠倒。而“力气”是说“形拳的后天血气之功的‘力’”;“气力”是说“神拳的先天一气之功的‘力’”。    
 
      由此类推,传统拳术攻防较技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及太极推手中的“用力说”和“不用力说”,皆是以“形拳”的后天血气之功的“力”,“神拳”的先天一 气之功的“力”来区别划分的。“用力”是说“运用先天一气之功的力”的。“不用力”是说“不用后天血气之功的力”的。前面引用的三条古人逸事之论中的核 心,都阐明了用“气力”是功夫,而否定用“力气”了。   
 
      虽然,“神拳的先天一气之功”所形成的是“气力”和“形拳的后天血气之功”所形 成的是“力气”。都体现了“力”的存在,在“力学”中是无法测出其差别的。即“气力”和“力气”的“力”都显示是同一“力值”的时候,这是无差别的。但 “先天一气之功”所形成的“气力”的这个“力值”和“后天血气之功”所形成的“力气”的这个“力值”,虽然在“力的数值”上相同,但形成这个“数值”的方 法,在自身中确有“本质”上的不同,也存在“效果”的差异。正因为“气力”和“力气”有这个“本质”和“效果”上的不同,即综合功效上的不同。在武术、拳 术家们才极力提倡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神拳的先天一气之功的气力”之“用力”说;而否定了“形拳的后天血气之功的力气”之“用力”说。此乃传统手 战之道的练、体、用的最根本的“用力”说和“不用力”说。   
 
      而关于“气力”和“力气”的本质和效果上的不同,即综合功效上的不同,现引陈鑫先生之论以说明之:   
 
      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力气过大偶然胜之,一遇行家里手,力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谓打拳成法),亦能打人,但能屈敌人之身而不能服敌人之心。   
 
      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能用此气以行于手(言手而全体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穷之者。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节录《陈谱·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
 
      此论将“后天血气之功的力气”之弊病和“先天中气之功的气力”之功德,分辨的在清楚不过了。  
 
      传统手战之道的实战较技,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及太极推手中,首先是用什么力的问题,即用先天一气之功的气力之“力”,不用后天血气之功的力气之 “力”。这是通过上面的分析,已经肯定了的。只有在此肯定了的基础上,即运用先天一气之功的气力之“力”,来较技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及太极推手,此中也 有运用时的“用力,不用力”的区别,这是具体“权”宜方面的内容。关于权宜方面的“用力,不用力”这一点,太极拳明家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说: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人先;彼无力我亦无力,然我意仍在人先”。此论具体说明了何时“用力”,何时“不用力”了。   
 
      至于什么时候用“刚发”之力?什么时候用“柔化”之力?这在古拳谱中早已说明了。如俞大猷引用古论而说的“刚发他力前,柔在他力后”。能说 “刚 发”之力,“柔化”之力不是用“力”吗?肯定都是“用力”,而又肯定皆是“先天一气之功的气力”。决不是“后天血气之功的力气”。抛开拳势中的“内气”, 单从“骨力”来分析,《交手法》中说:“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而“骨节要对”确有两种方式。一是刚发力的骨节要对;一是柔化力的骨节要对。刚发力的骨 节要对,即“接骨斗榫”,利用骨节相对的整体稳定性,保证捶要沉实而有骨力的击打有效性,即整劲效果。柔化力的骨节要对,即“柔弱无骨”,利用骨节节节贯 串的骨节相对的连续性,保证柔化过程的内容无滞碍。故知“刚发”也好,“柔化”也好,只要“外形”的变换转化,都是“骨节”的相对运动完成,就骨节相对运 动完成拳势攻防形态动作这一点来看,都是“有力”的。不存在“无力”的运动。然拳家将此骨节运动的“力”包括“筋劲”,看作是“气力”中的“力”。并统称 为“自然力”。可知,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中,没有排除“力”的存在,及此“力”的作用。故没有“不用力”的说法。此“不用力”之说,是针对运用“后 天血气之功的力气”之“力”而言的。这一点是完全清楚的。  
 
      但对于攻防较技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及太极推手中的“用力”之大小而言。 当然,此“用力”乃是针对“先天一气之功的气力”而言的。是针对与对手的劲力比较而说的。古拳诀:“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法,就体现了“小力 打大力”的存在;“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之法,也就体现了 “大力打小力”之技法存在,如此方能全面的体现传统手战之道在“用力”法上的“圆融性”这一特点。就是所谓的“空”力法。也是一种“小力打大力”的方法。所以,传统手战之道的攻防较技中根本就不存在“零力法”的内容。  
 
      明白了上述方方面面对“力”的分析,认识之内容,也就知道传统手战之道练、体、用的“力”的实质是“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之功夫的体现,即内气、外形之 “劲力”的体现。古谱将此劲力多云之为“气力”。而针对“形拳的后天血气之功夫”的“力”。拳家所不取,古谱将此多呼之为“力气”。 如从攻防机制上来论,则:“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体现出来的是“气力”。而“以形为制,任(血)气用力,神从则害”,体现出来的是“力气”。   
 
      如单从“力”言“气力”和“力气”,二者之取舍。则“用气力”而“不用力气”。这是传统手战之道从根本上的取舍。以此分析古今所有以“力”论 武术、拳术之练、体、用的内容,皆可迎刃而解了。这就是“练武练在一个理上,打拳打在一个力上”的这条拳谚所欲阐发之精旨妙义。此理即“天人合一之理”; 此力即“健顺参半,和之至的气力”。我们是以这个观点分析各种以“力”论武术、拳术之练、体、用的。   
 
      针对传统手战之道练、体、用的总法则,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这是在“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体用一源”的“健顺参半,神形合一”的基 础上提出的“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的正确准则。直接提出练、体、用的不用后天血气之功的“力气”。这是传统手战之道千古不变的练、体、用之法旨。   
 
      故历代之武术、拳术之大家“练拳不用力,走单式不用力,太极推手不用力,实战中对手也不觉其用力,只是不撄人之力尔。只有此时时处处不用力, 处处松静自然,才能练出“真力”,即“不力自力”之“力”。“不用力”不是“没有力”的代名词”。这段话的“不用力”,是指“不用后天血气之功”的“力 气”而言的。此即直养自然先天的“听探”之知,“顺化”之能的攻防之能力,故在神为非人力也。取“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的“唯道是从” 之修练及运用的法式。   
 
      如“有力者无力,无力者纯刚”这条拳谚,就是说明“有后天血气之力者,其就无有先天一气之力了”。而运用后天血气之力击人者,自觉有力,但击 到对手身体时却没有功效。因其“形阻力闭,拳有寸隔,见肉锋伤”,故“沾衣便亡”。此乃“外强则内伤”之病拳。施之则资敌,取荣反受辱尔。而“无后天血气 之力者”,则必有“先天一气之力”。能运用先天一气之力击人者,虽自觉无力,但击到对手身上却有不可抗拒之势而跌翻对手,此乃先天一气之力的纯刚之效用。 此正是“外弱而内强的”功力拳。此“功”者,内气也。此“力”者,外形也。此“功力拳”。正是神形合一的“如龙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伸 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的太和一气之真功夫。故此,应与“后天血气之力”的所谓之“功力拳”相区别。   
 
      又:“打人不用力,不用力打谁”?此条拳谚说明:打人不用“外形的后天血气之力”。因其有“形阻力闭”之弊病,用之资助对手也。但是,不用“先天一气之力”又能打谁呢?只有用先天一气之力才能胜人。因先天一气具有知来藏往的功能,故胜人最为得力。   
 
      再有拳谚“拳者,不是有力打无力,而是无力打有力”。说明传统手战之道,不是有形拳法的后天血气之力者打无形拳法的先天一气之力者。而是无形拳法的先天一气之力者打有形拳法的后天血气之力者。   
 
      论述至此,可以知道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内容的关键,不直接是“用力”和“不用力”的问题。而是“用什么力”和“不用什么力”的问题。 这才是根本的关键处。由通篇论述,明白了“用健顺之德体的先天一气之力,而在较技中又能不撄人之力,方能避实击虚,避向击背,柔化刚发,以柔用刚而能制 胜”才能由始至终修练传统手战之道宗旨不变,艺境逐渐升华而致大成。如果“用后天的血气之力”而又不知转法,将体式法身全部脱去,所练、用之形式皆是血 气,自然与大成艺境无缘了。功用之时越久,则造成的弊病愈严重,正如前贤所论:“而致百身之病”。无益于技击,亦无益于身心健康。诚如《形意拳术讲义》 “初学入门规矩”和“练习三害”中告戒修炼者云:“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 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气力,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行圆满之时,凝神於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羽,所 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奇矣。初学练习武术,谨当切 记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明之自能得道,三害者何,一拙力,二努气,三挺胸提腹是也。如练出拙力,则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 拘,手足不能活泼,身为拙气所滞,滞於何处,何处成病,练时努力则太刚易折,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易生满闷肺炸诸症,若挺胸提腹,则气逆上行,终不归 於丹田。两足似萍草无根,譬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亦然,若不得中和,即万法亦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练习之时,谨忌三害,用以力活气顺,虚心实腹而 道心生,练之设如此,久而久之自然练至化境矣。  
 
      故有志于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练者,务以意会,法以神传。必当于“建德体,至道用”的练、用中竭尽至力,须宜实致其功,粗事细磨,断不可用努筋突骨血气之功,而致百身之病。凡言此努筋突骨血气之功者,皆猥知卤莽,是彰乎知。   
 
      舒筋舒脉的先天一气之功者何?此乃是临敌应变,无不可以取胜于人的真功夫。此所谓千金不换也。宝之慎之,对此“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传统手战之道的真功夫。无视以为戏玩也。   
 
      传统武术、拳术的练、体、用之立法,即“天人合一”之理法,千古不变。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理论,“健顺参半”之宗旨不变,今天从“用力”和“不 用力”的争论中,分析辩解明白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宗“先天一气之力”之旨不变;否定“后天血气之力”的练用。此乃传承、承传的关键问题。立题解析 明白,有利于传统手战之道的传承、承传,及发扬光大之事,故极力析解辨清而成此文。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 2003年06月25日
      
      “劲整、整劲”解析(马国兴) 当今拳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练、体、用,各抒己见,皆为阐述其中练用 之精髓、真谛,而展开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学术探讨,相互商榷。而就站桩、套路、攻防招法、单操、太极推手、攻防法则、气形等等的内容及其内含、作用、价 值、意义,都展开了广泛的讲座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已经揭开了蒙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外面的神秘的外纱,使广大的习拳爱好者对传统拳术攻防之 道有了正确的科学的认识,给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再度辉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群众修练之基础。
 
      然现在有些习拳者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 的“劲整”和“整劲”的概念,尚存在要领上模糊、认识上不清楚的现象,故在习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过程中出现久练无功,甚或错误的练法而进入歧途,又百思 不得其解,故有必要将“劲整”和“整劲”进行细致的解释,剖析,使习拳者对此认识清楚,理解明白,方可致练习时把握准确无误,得以在较技攻防中运用实施得 当而能至胜。   
 
       要明白“劲整”和“整劲”提法的微妙差异及其区别,就首先要明白:“劲”和“整”的基本概念,及“劲整”和“整劲”提出的历史时期,此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劲:在人体内有“内劲”和“外形的筋劲、骨力”两种“劲力系统”。这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独有的特点。内劲,是通过一系列的正确内功练法修练出来的产物, 其性阳刚,健运不息,是产生攻防拳势的主导劲势系统。筋劲、骨力是经过去拙通灵的外形之力系,是产生攻防拳势的从属劲力系统。然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 之谓拳,是说内劲之一阳,外形之一阴,相互匹配以为用,就是拳道的最基本的核心内容,然此“内劲、外形”匹配以为用,有“明、暗、化”三种匹配方式,而有 三种功夫艺境,然此三种内外匹配的方式,是由内劲、外形的四德“顺、逆、和、化”所决定的。  
 
      内劲、代表着自身内在的精、神、气、意 四项功能内容,内劲,又是精、神、气、通过“意”练法的产物。外形:代表的筋、骨、皮、肉四项功能内容;外形,又是筋、骨、皮、肉,通过外练法、内练法、 内外齐练法的产物。内劲、外形,都是通过内外系列练法的产物,对如此基础功夫而言,都是练功方法的成品,即健顺之性的德之体。但对于攻防运用来说,尚缺攻 防致用的训练,此时属于半成品。故知立论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但意思未变。
 
      内劲的最终成功,要具备“通贯周身,无处不在,不在无 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主导功能之德性”;外形的最终成功,要具备“柔弱无骨,节节贯穿,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刚则鞭直坚固,柔则绕指,即刚则如柱,柔如 绳束。内感通灵的顺随之德性”这是分开的立论之说法,是德体的基础功夫。
 
      然阴阳不能独自成功,即“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无阳则无 立命之本,阳无阴则飞扬飘逸,故阴阳相济以为用。健顺之性和之至方可至用。是内劲、外形、阴阳相互以为用的基本理论。而拳术历史最有名的内劲、外形,阴阳 刚柔相互以为用的论述,就是“用刚不可以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以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这段精彩的论述了。能做到此而又能施于较技中,也就能 明白“劲整”和“整劲”的差异,区别了。练用就不会出现失误了。但能做到这一点,对广大的习拳者来说,仍属困难。故有必要再进行分析剖解。使“劲整”与 “整劲”有一明确共识。   
 
      首先说“整”。这里有“形整、劲整、整劲”的分别,逐一论说分明。  
 
      古拳论中提出:六 合说,即本“天地、东西南北的天地六合一体说。即自身外形的六合一体说: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头与足合(上下),前与后合,左与右合。而此六合 一体做到了,是为“形整”。即最外的“六合一体之形整”。是动静状态皆要保证如此之六合一体,才称为“形整”。然外形的筋劲,骨力本身之劲力的贯穿传导, 也要依序整合一贯,方有外形攻防占位之效用。故又提出外形的顺序之合: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足合“的上肢、下肢的顺序 之合。及”头、颈、脊、腰的身之顺序之合。综合总结出,踝、膝、胯、腰、脊、颈、肩、肘、腕的全身九节曲珠的一贯顺序之顺逆往来随合的法则。以上外形的各 种合的方式在拳势攻防动静变化之中时时处处皆可做到。而又能遵动变顺序之合的状态中时时处处又不违犯“六合一体”之形的规矩,是为“形整”。即外形的筋 劲、骨力才能达到发挥致最佳状态。此乃外形的“整劲、整力”之说法。整劲,乃从外形的筋劲而言,自含骨力在其中。整力,乃从外形的骨力而说,自含筋劲在其 中。虽然“整劲”是外形发挥到最佳状态之标准,但绝不是运用外形的最大之劲力的发挥之说,但有最佳之功效说。故此,理解外形的“整劲”之说法,不能以“力 量的大小”来认知。尽管外形的“整劲”是外形劲力可达到最大力量的发挥,存有最大力量的效果。但拳术攻防之用外形的“整劲”在某种含义中说:“并不完全是 运用外形的最大之力量”。故以外形的力量之大上来认识外形的“整劲”,难免不误入岐途。进入误区。综合理解外形的“整劲、整力”之说法,首要考虑的是外形 的“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的“整体协调随合变化之善变无形又无穷的能力”,及“定形时的鞭直坚固之能力”。即外形的柔弱无骨和接骨斗隼的刚发、柔 化之功能。不管外形的柔化、刚发,都要处在所谓的“整体贯串、时时处处的“整劲、整力”的功夫。知道了这些,就不会将外形的“整劲、整力”之说法,片面的 理解成劲力的大小的分别了。也就能正确的理解、运用外形的“整劲、整力”之说法,而来正确的修练、运用外形之筋劲、骨力了。就不会错误的追求外形之“整 劲、整力”的绝对之大力量及其效果了。也就能清楚地知道“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的妙用之处,就会运用阴柔之外形了。外形就不会妄动了。古人云:人身筋力本 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之所向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点明练拳是“会意用力”,方得窍也。此论亦证明“形整”就是外形的筋劲、骨力之“整劲”。整字, 说的是外形六合一  体之形的规矩,及顺序动变的法则,又在动静变化之过程始终的任一瞬间都不能破坏六合一体之形的规矩。谓之“整”,其中含有此三个意思 在其中,全部做到是谓“整劲”的外形功夫。   
 
      劲整,前已言明外形的整劲之内容,自然就要谈“内劲”之整了。此即言“内劲之整”的简约 说法,为之“劲整”。内劲本一气,一气自然就是“整” 的。这是无可质疑的事实。然这只是从理论上的认识,如果从修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实际情况来认识,此“内劲”的生成、壮大之先后始终之过程而言,基本上存 在三个“劲整”的内容。一是以少腹丹田为中心的混元一气说,即内气的归缩运行以丹田到四肢体表,复由四肢指端体表回归丹田的“劲整”之说;二是以足踝为根 的升致百会,降致足踝,涨致体表,渺致归中的个体通空的升降涨渺之“劲整”之说;三是中和归一,化为无有的“劲整”之说。即健顺之性的和之至的德之盛也之 状态。此三种内劲的“劲整”之说法,皆是内劲本身就是完整如一的,故此可知“劲整”的第一个意思就是说:“内劲独立的完整如一”的。这是说内劲之体整如一 的。   
 
      上述所论的外形之“整劲”和内劲的“劲整”之内容,皆表述的外形之“整劲”如一,乃外形之一阴;内劲的“劲整“如一,乃内劲的 一阳。外形之一阴也好,内劲之一阳也好。一则本身无匹对之存在。故外形、内劲,皆可独立存在,而可独立对待之。此乃言外形、内劲之本健顺各自独立之 “体”。要言外形、内劲之用。必要匹配如一方可致用。才能运用得当。但要知道内劲从时,外形从空,才能有内劲、外形的时空统一之运用。即刚柔合德方有柔化 刚发而能“以柔用刚” 之至用。自然界只有天地合德,才有万物之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之功果。自身只有内劲、外形合德,才有万拳之攻防变化之运用的功果。此即“天人合一”之理法用于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之基本理法。即“与天地合其德”之宗旨。由此可知“劲整”和“整劲”除有前面所述的第一个内容之含意,尚有“内劲、外形”匹配合一 之运用的第二层内容之含意存在。即不管“劲整”还是“整劲”,都同时在表述“内劲、外形,及其相互为用的关系、法则、规矩”。这一层意思的。是否匹配得 当?   
 
      从“劲整”和“整劲”的词组主宾关系中可以知道:劲整,是内劲能够整体如一的在体内流通运行而不散失。是因为外形之六合一体之 形又能及时顺逆节节贯串有序动静变化之结果;整劲,是外形之六合一体之形又能及时顺逆节节贯串有序的动静变化之整,才能是发挥内劲一气运行连续不断而应起 的主导攻防之作用。由此看出“劲整”是说“内劲”能够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形整”;“整劲”是说“外形整体如一”才是内劲能够发挥拳势攻防变化主导作用的根 本保证。从“劲整”和“整劲”的第二层含义中来认识,是言拳势中“内劲、外形”相互为用的侧重点的观察角度、位置不同,而有词组的主宾换位之两说,即“劲 整”和“整劲”。但从“内劲、外形”相互为用的主从关系上讲,“劲整”和“整劲”只有表象立论的不同。要从本质上讲,又是一致的。阴阳互为其根,劲形迭神 其用。   
 
      古拳论中有:“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跟,传于腿,主宰主腰间,腾跃于胁,运化于胸中,上升 致百会,发于背,过肩肘而达于指”。此乃有名的“劲整”之论述。此乃自身“内劲、外形之筋劲、骨力”内外合说的,即“一身之劲”。其中“分清虚实”。即言 内劲之体的 “实”,即诚实于内;外形之体的“虚”。有此“内外之体的虚实”,方有“内劲、外形的虚实之体的相互匹配”的拳势的虚实之用,此乃自身内传导过程。  
 
      而接之论其用,曰:“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 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论中:“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乃言“劲整”,又言“整劲”的。劲整、整劲,皆是说自身内劲、外形之相互为用,及与对手之拳 势动变进退相合,自身内劲外形有无丝毫散乱,才能发放得当。这个境界状态。是为“劲整”。即自身内劲、外形之相互为用的劲力整体如一,方有此最佳的攻防之 至用。而此亦可看出:劲整也好,整劲也好,都不以力量之大小立论,纯是自身内外与对手沾连粘随得当,曲化直发的得当与否立论,进退相合,无丝毫散乱,便是 “劲整”,或曰“整劲”。这里亦含内外动变有序不乱谓之“整”的意思。  
 
      而这一点,与心意六合拳,形意拳门的“踩、扑、裹、束、绝”的“五劲一势”的说法,又是极相稳合的。此五劲一势就表明的“劲整”的全部之含意。也同时说明了“整劲”的全部意思。即内外刚柔相济的“劲整”之内容。  
 
      然对于“整劲”和“劲整”的含义。又有更为简单的说法,即“圆活力”。说明“劲整”和“整劲”都具备着“圆活变通沾连粘随蓄发同时存在的能力”。即柔化 刚发之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能力。能达此艺境者,必须遵规矩而不泥规矩,脱规矩而不离规矩,健顺之德体的运用,境臻化境神而明之。无形无象之道体成矣。自 入真人之境。与太虚同体。以此艺境而论“劲整”和“整劲”之含义。自然明了无误矣!故有是篇之论说。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728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