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架拳在中脉中正的情况下,松腰(胯)曲膝、泛臀实腹、头后缘与臀部后缘(百会和会阴)调在同一垂直线 ,松胯、泛臀相结合,以会阴提吊为中心,形成四周开圆的裆,气机自然下沉丹田,丹田气充足,就可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正常人骨盆后的骶髂关节几乎不能运动,通过长期练习,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如果能将骶髂关节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丹田气就会更充足,发劲发力,劲力会更强大。同时提肛、缩会阴,尾骨微泛、盆膈上提,使丹田气机更加充实。久而久之,盆膈如同胸膈作上下升降运动,尾骨作前后摆动,骨盆的骶髂关节松开,作扩张收缩动作,如同胸廓作呼吸运动一般。好比进入气功的胎息状态。(胎息--指炼气到较深程度,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打成一片,结成一团,鼻息微微,若有若无,而奇经八脉齐通,遍身舒适,和胎儿在母腹中没有外呼吸,只有内气潜行一样。),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最好的写照。
泛臀使脊椎有上下对拔之感,腰胯才会松塌灵活,这样的姿势是在松胯的前提下实现的,它使小腹斜向下后方收(有沉坠的感觉),一来使小腹形成兜襄,内气有处可贮,真气易于沉降丹田;二来大腿根内侧的两条大筋易松沉,可加大躯干旋转的角度,并保持重心的下降与平衡,使得下盘稳固扎实而身躯自然灵活。但是有一点要记住,泛臀不是翘屁股。因为看到很多练小架的都有着现象。
小架拳经常讲,松下去,才能合上来。泛泛讲, 练拳必须放松,腰以上都是放松的。紧中放松,就像一个人长期工作没有休息,疲劳没有得到缓解,身体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没有与四季同步,肯定容易感冒生病。四季在转变,身体没有跟着转变,就被四季卡住了,所以就要付出代价,就要生病。如果身体一放松,与四季同步了,就不容易生病。所以身体不放松就不能与四季同步,就会出问题。这个道理是跟练太极拳是一样的,不松,硬邦邦。不但人家说,你练的不是太极拳。而且会有副作用。
小架传人其实是最幸福的,是目前为止资料最齐全的太极拳种;对小架传人来说,因为小架陈鑫前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还在;书上记录的就是内传的小架拳谱,连整套拳架顺序都没变,你不用担心某个拳势是不是被老师改动的问题;图说和视频对照印证,再传个10代20代的基本的型还在!有的太极就没这么幸运,随意改动。甚至创拳立派。
小架拳讲规矩,必须这样来。身动在先,最怕是初练时乱动和忘动,梢节动而身不动,练多了你就基本废了,改也改不过来。
要解决阻碍拳道的问题,而不是天天讲大道理,让你看不着,摸不到的道理。比如膝盖痛怎么解决,胸闷怎么解决,身子松不下来怎么解决。腰疼怎么解决,如何合,怎么合,如何松,怎么松。合的前提是什么,合有什么感觉。不合有什么感觉,松什么感觉,呼吸在松的作用。在推手合的作用,合能产生什么效果。合的原理从哪来的,松如何运用到推手,不能松的后果。太极拳 就是这样,天天就那几句话。不断重复,不断罗嗦。听不进去,在高级的功法,即使是金子的话。也是没用的。因为 人们 ,太浮躁,太功利。容不得别人说,也害怕几十年的东西白练,或者练错。有错就改,没什么。这是多数人练拳的最大毛病。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太极的体、形、能 缺一不可 。一般人 只注重到 太极的形,意 。忽略了它的体 ,就像有的直接打坐,不练桩。所以 就不可能 产生,能。合住体, 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松不下来 , 先调体 ,调位子。让他找到自己的位子,发挥该有的作用。这个才是大道,才是根本。也是老师动手的原因。
当它 一点点调好, 就自然合上。只知理 , 不知合,难懂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