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对武术文化价值的学习与思考(正文)

对武术文化价值的学习与思考

2015-02-28   张世昌
核心提示:对武术文化价值的学习与思考―赞中国散打与陕西武术陕西省武协副秘书长 张世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习 近 平...
  
对武术文化价值的学习与思考
         
                                    ―赞中国散打与陕西武术
 

 陕西省武协副秘书长  张世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习 近 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高度评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特别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和正能量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他还指出要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全都是精华,也存在糟粕,并不全都适应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他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

 

      习 近 平总书记的讲话同样为武术的理论与实践,它的传统文化价值与科学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起到的作用,正本清源,指明了方向。

 

      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什么才能称得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经几百年以上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其中武术就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孕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源于中国,正在属于世界。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它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智慧和民族文化精神。武术文化的内涵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武术技术的存在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称之为中国武术的核心要义是其技术之外的文化。这就决定了武术的传统文化性质。


 

      武术的民族文化精神


      武术的民族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阳刚之气;厚德载物,持平守中,尊师重道;知行合一与师法自然的民族思想方法;和谐的价值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形神兼备的审美情趣。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是保家卫国、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在科学高度发达的当代,武术集“健身、修身、防身”于一体,更具有培养意志、提升品质、振奋精神的功能,因此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是一项极有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大武术观是武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武术在当代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树立大武术观。大武术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应用到武术领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是要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


      从文化深层看,武术涉及古典哲学、美学和医学等领城,吸收整合了易学、道学、儒学、佛学、**学、中医学、兵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多学科综合性科学,不单是限于拳法技术的小武术,而是涉及广阔领域的大武术。


      从本体内容看,武术包含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体现了大武术的世界观,二者的互为依存和有机结合,构建了武术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


      从发展趋势看,武术健身、科学健身是全民健身活动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大武术的人生观,成为当今武术发展的主旋律。


      从发展载体看,武术将从小作坊的传承逐渐过渡到以武术段位制为主要载体的大规模推广形式,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从历史角度看,武术是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视某些稀有拳种的濒临消亡,积极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大武术观对武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作了全面而科学的阐释和发展。


      竞技武术始终是龙头


      近年来,陕西省武术管理部门坚定地以大武术观为指导思想,始终沿着“科学健身、大赛争光、产业兴利、武术惠民”这个主旋律,用这个全方位的大武术观理念来指导和衡量武术发展工作。


      竞技武术包含套路和散打两种形式。

      套路运动是武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了技击,是全世界源于中国唯一的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动形式。从形式上来讲,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体现了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明状态,代表了非常高的境界。陕西省武术套路队培养出一批优秀选手,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吴雅楠脱颖而出,在2006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第29届奥运会特设2008北京武术比赛、2010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2013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分别获得男子太极拳、剑全能冠军,成为世界太极第一人。


      武术散打属于站立式格斗技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擂台形式,也是中国武术的格斗普及形式。为了适应现代体育的特点,武术散打在继承传统功法的基础上,体现民族特**,通过对各个武术门派自身修炼的功法和格斗上的绝招进行挖掘提炼,科学有效地把功防技术成功地运用于实战当中,最后形成现在比较完善的竞技武术技术体系。现代散打比赛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1994年至今历经22年,在国家武术散打队总教练、陕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张根学的努力下,武术散打逐渐成为陕西优势项目,陕西省武术散打队成为陕西省的重点运动队,全运会的重要夺金点,陕西成为国家武术散打训练基地。


      自2009至2014六年来,陕西竞技武术驰骋在国内外顶级赛场上,在历届国际、国家级大赛中获得34金12银1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代表着省级武术和国家武术的尖端水平和领军水平,充分体现了尊重、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奧林匹克精神。特别在2013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省武术选手夺得2金1银、团体总分第1名的骄人成绩,创造了陕西武术史上最辉煌的成就,站在中国武术的最前列,在武术大省的基础上豪迈地跨进武术强省行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每一次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陕西的荣耀,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无往不胜的气质,知道了陕西人坚韧勇敢的性格。我们用武术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2007年3月,国家武术散打训练基地在陕西成立,带动了陕西武术整体发展,使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在国际上崭露头角。2012年2月,中国国家武术散打队正式成立并落户于西安。此后,凭借坚强意志、强化战术,以“搂抱变摔”灵活、多变、奇诡的招数,以我为主,控制过程,强化技艺,实现积极性攻防,化打合一,提升中国散打的实力,终于冲破欧亚大级别垄断,以科学化、现代化在世界武坛上雄踞霸主地位。


      2013年3月,为了推动武术文化产业向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陕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承办了《中国真功夫》中国武术散打百强争霸赛,这个大型武术散打竞技赛事,将常年在西安举办。该项赛事采用商业赛事的运作方式,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项全部由国家现役专业散打运动员参加的商业赛事,创造了武术散打顶级世界水平,成为国内外名符其实的专业竞技体育知名赛事,而区别于WBC、WMC、UFC、WKA、K-1等搏击组织。颇负盛名的《武林风》侧重的是群众体育,是一个百姓擂台,而《中国真功夫》则是专业的竞技体育,二者不在一个重量级,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中国真功夫》的出现,对观众而言将是一个重新认识真正散打的新机遇。


      陕西竞技武术己经成为中国体育知名品牌,是陕西武术强省的重要标志,陕西和古城西安正在成为世界武术人向往的文武盛地。


      群众武术是坚实基础


      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也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秦人一直有习武健身的好传统。新秀辈出的竞技武术与精釆纷呈的社会群众武术,犹如两匹骏马并驾齐驱,使陕西武术获得跨越式发展,是陕西武术鲜明的特点。长期以来,随着中华武术各个流派代表人物来陕的交流、迁移、扎根,与陕西本土武术拳种相互融合,切磋发展,大大丰富了陕西武术流派和拳种,形成种类繁多、流派纷呈、套路各异、交相辉映的局面。近年来,以陕西红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和太极拳运动发展迅猛,习武人数骤增,成为陕西武术拳种的主力军。


      自2009至2014六年来,陕西省武术协会精心组织参加全国性和国内外大型社会武术竞赛活动57项赛事,共取得一等奖1495枚,二等奖1527枚。各地市武术协会、各武术之乡、各单位会员、各武术院馆校、各太极拳培训学校拥有一大批老拳师和武林精英,成为陕西社会武术发展的基本队伍和可靠力量,正是他们在生生不息地谱写着陕西群众武术团结奋进、斗彩争艳的新篇章。


      风起云涌、遍地开花的陕西社会传统武术成为陕西武术大省的重要标志。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664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