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错误的桩步、震脚与发劲(正文)

错误的桩步、震脚与发劲

2014-12-27   中国太极拳网
核心提示:什么是桩? 桩是打入土中作为支柱的木头,所以好的桩要直而坚硬,才可以承载重量,当然桩也有横斜摆放的,但那是作为辅助的支撑,...
  
     
      什么是桩?
 
      桩是打入土中作为支柱的木头,所以好的桩要直而坚硬,才可以承载重量,当然桩也有横斜摆放的,但那是作为辅助的支撑,不是主桩。
 
      人的桩是两条腿,用来承载身体和行动所产生的力量,基本上也耍求直而强壮,问头是腿有三个关节 (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可以活动,其中髋关节是用来承受 (以腿而言是承受,以全身而言是传递) 力量,膝关节是用来正确衔接大腿骨和小腿骨,以顺利转承上力下达或下力上达,踝关节衔接小腿骨与脚,是身体直立时人力与地力作用的关口,所以在结构上而言,髋关节与其周围的肌肉筋腱最大最强,活动度也最广泛,膝关节和踝关节只负责调节传递,不能担负重任。
 
      了解了以上的说明,我们就知道无论静态的站桩或动态的行桩都应该保持两腿能够流畅的传递力量,如果关节位置偏移或僵硬,不但无法传递力量,更会造成运动伤害。
 
      为了要流畅的传递力量,膝尖永远要与脚尖同一方向,受力的小腿(这是主桩)要尽量与地面垂直,也就是所谓的膝尖不过脚尖,但是弓箭步的前腿应该膝尖不过脚踝以保持住膝后弯处的圆滑平顺。
 
      同样的道理,站骑马步时,尾椎不可低于膝弯,否则不但影响力量传递,更可能导致痔疮或疝气,又有许多人站「骑马步」时不是坐于跨部(髋关节之间),而是跪于膝盖,这样把大部分的力量交给脆弱的膝盖承受,不但错误,而且危险。
 
      最有问题的桩步是虚步和仆腿,后坐的那条腿几乎承受全身的重量,居然有许多人还是跪在膝盖,这时膝关节和踝关节都严重走位,请自己感觉一下这两处的压力就知对错,如果练武而对身体没有感觉,岂不是白练。
 
      各门各派都强调松胯、坐胯、沉胯、收胯、吸胯、抽胯…等等,不一而足,其所讲的就是要会用髋关节,桩步的问题大多出在此处,希望有志者能在这里多下工夫,其效果胜过多学十趟拳路。
 
      为什么是震脚?
 
      脚底水平落地而产生震动与响声的动作称为震脚,也就是因为震脚具有这种威吓与音效,所以颇为表演者喜爱,但是震脚的原意是什麽呢?震脚失当有没有害处呢?
 
      拙见以为震脚源于两种原因,一是松沉的自然表现,二是换劲的需要使然。
 
      练陈家太极拳的金刚捣碓有人震脚,有人轻落,如果要震脚,应该是全身松沉的重量表现于脚,脚本身也是在正确的架构下松沉而落,不能有一丝拙力,更不能刻意用腿出力,八极拳中的许多震脚也应是如此。
 
      类似小缠丝的震脚是属于换劲的一种,也就是要在急切间变换身形、步法,其应变都在空中完成,落地时完成变式而产生震脚的现象,其实这也是以松沉为要领,与前者的区别只在变式与不变式,换劲与不换劲而己。
 
      由上可知,震脚的前提是松沉,而且最重要的是裆劲要能提得住,如果只有松沉而提不住裆劲,必然导致疝气或子宫下垂等流弊,所以依照传统练武的规矩,女子不可以震脚,功力不到也不宜震脚,更不可以用膝盖震脚,如果把震脚当成表演效果而硬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谁可以发劲?
 
      与震脚同一原因而流行的是发劲,尤其陈家太极拳的新架套路流行之后,大家更以抖劲为尚,殊不知发劲的条件是有劲可发,而劲是一种长时间积蓄而有的能量 (有关劲的讨论参阅《台湾武林》创刊号拙作劲与身、心整合) ,不是一种方法,所有的发劲动作之前必有蓄劲的阶段,功力高者,其蓄劲阶段或许隐而不显,但功力不足者必要多蓄劲而少发劲,初学者更要蓄而不发才是正理,许多习武者身体单薄瘦弱,丹田空洞乏力,架势歪歪倒倒,呼吸急促溷乱却发劲不已,这比银行没钱还猛刷卡更危险,习武应该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切勿自欺欺人,又害己害人。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630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