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如陈式、杨式、吴式、孙式等,其风格特点各有不同,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到“无极而太极”,并将道教《无极图》改为《太极图》。认为“太极”不但产生阴阳二气和五行,产生天地万物,而且是动静之源。《太极图》表明,对立物既矛盾又统一,还互相转化,大头对小头,小头对大头,大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小,小到极点时会转化为大,阴会转化为阳,阳会转化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否极泰来,对立统一,变在其中。
传统中把太极拳叫十三势,十三势系指“五行八卦”合为十三。“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八卦”是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其中,一字有一字之用,一势有一势之法。“五行”比喻太极拳的五种步法(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八卦卦”比喻太极拳的八种手法(即后捧、捋、挤、按、采、挒、肘、靠),五种步法和八种手法充满了对立统一的变化关系和千变万化的矛盾运动。《尚书·系辞》解释说”八卦出自《周易》一书、原是周人冲凶卜筮之书。据《易传·系辞》解释说“八卦”作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作“八卦”。《易经》关于阴阳的观念,是从观察天象地理变化和辩识人禽兽的不同中概括出来的。
“八卦”代表八种物质,作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材料,它们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离为火、巽为风、兑为泽、坎为水、艮为山。这八种物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易传》说:“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隐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悦)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这些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物质,是客观实有的具体事物,而不是虚无:是有表有象,看得见、摸得到的物质,而不是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是客观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自然社会的原理,而不是先天就有的东西。这是较早从宗教迷信观念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束缚中挣脱、产生出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太极拳从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在太极拳中,从起到收势,一式连一式,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脱肩松臂贵疏腰,吐纳自然方显妙,上虚下实脚抓地,动中有静效果好。”练习太极达到的意境,就如白鹤亮翅那样洒脱,手挥琵琶那样悠然,云手那样飘涉,海底针那样深邃。身动、心静、气敛、神舒,太极拳所有动作,都是矛盾双方共处在一个对立统一体的运动转化过程中,我们常常把这种矛盾转换概括称为虚实变化。太极拳从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