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工歌诀》原文是“气遍身躯不稍痴”。武禹襄有一篇《十三势行工要解》,里面都是一些语录式的文字,这是他练习太极拳时的个人体会,是随手记下来的。这里面有:“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按照丁丑本《李亦畲书太极拳谱》,《十三势行工歌诀》中这句话原来是写为“不稍痴”,后改为“不稍滞”。从文字上讲,我认为“不稍滞”好理解,也就是要想“气遍身躯”,就不能有一点迟滞的现象。所以,我认为改为“不稍滞”是正确的。
经络和气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认为没有气,血液就没法运行。所以,我认为“气遍身躯不稍滞”中的“气”是指内气。人的体内有血和气,气就是沿着经络运行的一种物质。
血是看得见的,气则是看不见的,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气就是一种动力,没有这种动力,血液就不能运行,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气血旺盛,人的生命、生理机能,也就旺盛;气血衰微,人的生命也就衰微。从练习武术的角度来说,气血旺盛,人就健壮,各方面的素质就强,也就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所以,气血对于练习武术是非常重要的。武禹襄在论述太极拳时,把气血放到了重要位置,很多地方都谈到了气,并提出了“气遍身躯不稍滞”的观点。
如何做到“气遍身躯不稍滞”呢?我们看武禹襄是怎么说的。武禹襄说练习太极拳要“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也就是身正气顺。练拳时,姿势正确,身法中正,内气运行起来就顺畅。如果低头弯腰、挺胸叠肚,外形姿势不端正,自然会影响到内气的顺畅。武禹襄还说,练拳要“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也就是内气的运行,曲折百转,沿着经络,要运行到身体的细枝末梢。内气不能仅仅在主要的通道上运行,细微处也要运行到。能做到“内气无微不到”,也就做到了“气遍身躯不稍滞”。
根据武禹襄的拳论,我们练拳要做到两点:一是要身法正确、拳势动作正确,这样才符合身正气顺的要求;二是要做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第一点比较容易做到,做到第二点就不是很容易了。这也就是太极拳的如何“行气”问题。
对于太极拳的“行气”,李亦畲有一些要求。首先要打通任督二脉,这也是中医的说法。人体的任督二脉本来就是通的,练习太极拳会使它更加通畅。练习太极拳时,不要想着通任督二脉,只要气血充盈了,血脉自然就会畅通无阻。练习到一定程度,任督二脉自然就会更加畅通,这是自然而然的,不能刻意追求。练习太极拳具有一定的水平后,在呼吸的时候,会有内气贯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这时,可以稍微用意念引导内气从督脉上行,从任脉下行,回归丹田。内气上行时,要过长强、夹脊、玉枕等穴位;下行时,通过舌抵上腭沟通任督二脉,使内气回到丹田。练习太极拳时,没有必要刻意用意念引导内气,太极拳的动作,一般吸气时,都会引导内气沿督脉上行,呼气时,内气自然下归丹田。
如果刻意引导,反而容易出现偏差。另外,如果是为了练习技击,可以在发劲时,意想内气沿督脉上行通过两肩沿手三阴经发出,然后再顺手三阴经回到命门——武派太极拳讲究内气存于命门。这种练习方法,能使你做到“意到气到力到”。
还可以用意念向下引,使内气运到涌泉穴,发劲时,内气沿涌泉穴向上走。这样就能达到上下相合,内外相合。这些练习要领,都是在身法正确,同时懂得技击含义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身法不正确,不明白动作的技击内涵,就不能贸然引导内气运行。因此,我建议,练习太极拳的内气运行,必须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另外,内气的运行和呼吸之气是有一定关系的,练习太极拳,尤其是初学太极拳,要自然呼吸,不要强调动作和呼吸的配合,否则容易出偏差。等到动作熟练了,外形动作自然能和呼吸相合。但是,也不是所有动作都能够和呼吸相结合的。切记,内气的运行要”勿忘勿助”,不要勉强追求某些气感效果。
其次,除了打通任督二脉外,还要做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中医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交,才能水火既济。人在心情平静的时候,一般是能达心肾相交的,我们练习太极拳,稍加意念引导,能使心肾相交得更好。这样水火相融,就会产生内气,这就是“腹内松静气腾然”。水火相融产生的内气,要走遍全身,无微不到,达到“气遍身躯不稍滞”这对人体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心肾相交”的效果,可以通过练习太极拳实现,也可以通过静坐来实现。平常人虽然不练太极拳,只要做到心情平静,呼吸平稳深长,也是能做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
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养神、蓄神.不在于气。如果过于重视气,则会动作迟滞、呆板,不能轻灵圆活,这就是所谓的“在气则滞”。太极拳最终在于神.意和气只是一个练习的阶段,所以,虽然讲“气遍身躯”,但是,还要“不稍滞”——不能有迟滞、滞重的意念和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