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揭开太极内劲的神秘面纱(正文)

揭开太极内劲的神秘面纱

2014-10-23   同一太极
核心提示: 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 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
  

 

      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

 
      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的论述。
 
      "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
 

 

​      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
 
​      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
 
​      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的复杂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其重量占体重的40%,四肢肌肉则占肌肉总重量的80%。肌肉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的。肌肉收缩引起运动,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单独收缩,也可以联合收缩,各式各样的活动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
 

 

​       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一种肌肉力,内劲也可称为"内力"。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内气""中气",俗称"气力"。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之的,直至生命结束,才完全消失。人生下来以后,随着生长发育,随着人为的锻炼,人的气力也会增大。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的,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郑深说得好:"内劲就是身体内部在意念的支配下,中枢神经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运动时产生的能力。"在意念的支配下",也就是在"神经的支配下",而我国古代并无神经之说,只说在"意"和"气"的支配下,所以俗称"气力"或"力气"。"意"和"气"是抽象的,是看不到的,太极拳家叫我们要练气,"意到气到力到",其实是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这就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

 

​       太极拳的"内劲",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外劲,它除了具有力的共性外,还有它的个性,即普遍性中寓,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也就它的特征性。具体表现在:首先,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整劲"。也就是就说,太极拳的内劲带有整体性,它是全身的肌肉协调动作所发出来的,其根在脚,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体。所以这种力是超常的,是巨大的。其次,这种内劲,也具有灵活性和爆发性。它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抓住对我有利的时机(例如,在双重情况下),瞬间爆发出来的,它具有不可阻挡的摧毁力和杀伤力。

 

 

​      ​最后,这种内劲,也带有隐蔽性和穿透性。这种内劲不像外劲,一拳打出去,就会使对方脸青鼻肿,是人们所能观察到的,而太极拳的内劲是隐蔽的,带有穿透力,对方受的是内伤,而不是皮肉伤。孙禄堂对他的弟子陈健侯说过:"太极拳的内劲特大,受伤者往往外不露皮肉伤,而五脏六腑却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596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