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架子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内劲,劲由法生,如何理解这个“法”字呢?
人们在盘架子时,对“法”字的操作大体上有四种情况:一是对每个动作的攻防想象;二是细分每一势的力点,如某式是“意在掌根,力点在掌根”,某式是“意在前臂,力点在前臂”;三是演练出某式的劲别,如突出拥劲或按劲;四是就一个劲,如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对称、平衡、互争、外撑的感觉。第二种与第三种情况,有点“某式生某力”的味道。
太极拳走架时,如何用意练劲,且看前辈是怎么说的。
郝月如: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
这里没有“某式生某力”指示。
孙剑云:先父常说,郝为真先生谈练太极拳有三层意境,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运用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岙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这里没有“某式生某力”的指示。
王宗岳、武禹襄言谈中也都未有“某式生某力”之练习指示。
杨澄甫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均无“某式生某力”之练习指示。
陈式太极拳因有“柔运劲,刚落点”之讲究,故不在本文讨论之中。
我们如何看待这四种情况呢?
如何看待对动作的攻防想象
太极拳之所以称之为拳术而不称之为舞蹈,那是套路里的式式势势是由有技击意思的动作构成的,长期演练,肯定或多或少会发挥出动作的技击作用。至于作用到底有多大,我们不妨先提另一个问题:外家拳相对太极拳,更多地讲究招着作用,式式势势技击意思十分明显,平时练习也是借势发力,招招情真意切,尽管如此,倘若只练套路不去搏击实践,技击作用又有多少呢?
我们都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陈氏传杨氏,杨氏传吴氏,杨与陈的架子已大相径庭,吴与杨也已是面目全非,武氏、孙氏也都各不相同。太极前辈们若真把太极拳中每一动作的作用提到“着”的角度来练习,那么,杨式太极拳就绝不会和陈式大相径庭,吴氏拳架和杨氏的拳架也绝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变得面目全非。我们还看到:即使习练同一式太极拳者,他们对同一动作“着”的攻防含义,也是百人百说,各自发挥着想象力。这些事实,客观上说明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