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卧牛之地练太极(下)(正文)

卧牛之地练太极(下)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一年来我把师父的嫡传,练陈氏太极拳的方法,借助师父的网站介绍给有缘的人。我之所以写出我体悟道的太极拳入门方法,是因为...
  
  一年来我把师父的嫡传,练陈氏太极拳的方法,借助师父的网站介绍给有缘的人。我之所以写出我体悟道的太极拳入门方法,是因为每一个活着的人都需要健康。我们一定要对太极拳的练法和健身方法进行分析,找到学练太极拳的近路。您看后可以认为是班门弄斧,或认为是胡说八道,希望朋友们多多指点。

  “老子”的《道德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为什么练成功者没有多少呢?这就是因为练习的方法不对,“老子”潜心演练了很多年,悟出时人已经老了,就像陈王廷写的长短句“《黄庭经》一卷随身拌”。到老的时候才悟道了太极的真谛,古时候收徒弟讲缘分,练功修道是个苦差事,要具备很多条件,佛教流传一句“不是我家亲弟子,谁能往里头行”,这句话说的就是传给有缘的人。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传出去,当徒弟练十年后,师父可能是一堆白骨了。太极拳的练法是从基础学习,慢练的目的是体会内动的运行规律。具体的练习方法是什么样的哪?我的体会写了很多,其实就是用多种练习方法溶合在一起使身体松活,将能量聚集到丹田加以运用。古人说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炼虚还实是成功的过程。这是过去的说法,是自幼习武之人的练功过程,而今天我们这些人都是感觉到身体不行了,才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所以出现了大帮哄,公园化的景象,到头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无法正常流传。如果您真的想健身,我建议您从练身固精开始练起,循序渐进的练习,这种练法适合每一个人。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什么也谈不上。

  “道、德”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道”是本事,是通过强制性训练才能达到的功夫。“德”是修养,是由本事的提高自然形成的品质。丹田聚集的能量越大,“德”随之越高。没有高尚的品质,就不可能成为“有道”之人,“道”是阳,“德”是阴。《道德经》“负阴而抱阳”,就是说每一个事物的出现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古人用故事的形式讲明了这个道理,如:《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和申公豹两个同门师兄弟,战国时期的孙膑和庞娟两个同门师兄弟。本事大的人有德被称之为得道之人,无德则被称之为邪恶之人或者是魔头。现在也是如此,比如电脑:美国用电脑计算出了地球与火星同时围绕太阳运转七个月,登陆器登上火星的误差是200米。而电脑在我国使很多青少年误入歧途,使很多家长提心吊胆,被称之为“电子海洛因”。《西游记》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孙悟空的本事能把天搅翻了,但是他还是跟着师父唐僧历经魔难修出了“慈悲之心”才得了正果。

  我与恩师马国相先生学的是陈氏太极拳老架,有资料记载陈王廷前辈造太极拳时,是武功已经达到极高的境界,他结合中医经脉学说和原始的吐呐练功方法,悟道了聚集丹田能量的方法,编创出运用丹田能量的收放推动外形完成的一套功夫。就是说这位前辈在这么高的基础上才悟道了运用丹田能量,创编的太极拳法。他没有留下拳谱,只是把动作留给了他的后代,这也能说明这套奥妙无穷的拳法,只有练才能成功,而不是看书研究出来的。他的后代为了继承和推广这种拳法,根据自己的练拳实践写出了很多书流传了下来。这些后人根据丹自身田能量的变化,不断的修改太极拳架,分出了很多种,这对于我们学太极拳的人来说就是一件麻烦的事,搞不清从那里学起,这就是太极拳难以成功的原因。

  目前我们学太极拳的方法只是重视外型,不重视太极拳的机理,忽略了太极拳的发展史和陈王廷前辈造太极拳的真正意义。这就与我们学太极拳的方法有直接关系,书上写的都是大师级研究的结果,对于任何初学者都必须从基础练起,要想成功必须使身体松到“无极”状态,我们现在练的所有功夫都是松身体的方法,陈氏太极拳在各个环节上规定的比较严格,它是使我们的身体由僵硬练到虚,由虚练到实的一条近路。陈氏太极拳通过练习站桩、呼吸导引、螺旋缠丝使身体协调一致,练习套路能使身体松软,内外相合,达到内动推动外形的层次。有人认为太极推手是显示强弱比高低的办法,我认为太极推手是互相研究丹田能量虚实变化的方法,

  其实谁都可以练好太极拳,因为丹田能量人人都有,所以说人人一太极。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到后来佛教的传播方式就有三种,即:小乘,中乘,大乘。学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即:嫡传(小乘),学习班(中乘),公园化(大乘),大乘的练法只能是活动筋骨健身而已,是永远也入不了门的练法。陈氏太极拳有几个必练的位置,一、丹田聚集能量,二、脚下生根,三、腰胯转化,四、脊柱松活,五、立身中正,六、呼吸结合拳架运行等每一个环节松不开都可以导致身体协调不好,也就不能进入到“着熟”的层次,更谈不上其它功夫。老架一路是由几个单鞭下式组成的,它体现了“舍己从人和随屈就伸”的理论。所以说这个“着”是丹田能量的变化,应该与套路中的“招式”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学太极拳应该是先练身体松软,脚下生根,聚集丹田能量,丹田运转一气贯通,体会内动的规律,后练套路,这是先慢后快的练法。

  陈氏太极拳就是根据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创编的,它就像是一粒植物的种子,先生根后长叶,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慢慢的长成了苍天大树。陈氏太极拳练到一气贯通时是一层功夫,气下沉到脚底然后通过脚蹬腿拧向上行于腿,在腰胯的作用下,气的能量就发生了变化,经命门穴通过脊柱到达手稍。丹田的收放能使气来回的运行,浊气下降清气上升,作用力下降到脚,反作用力上升到丹田,反作用力的能量大于作用力的能量,在腰胯转化的中产生了压力,气的质量发生了改变。就像是将空气装进了氧气瓶中,这就是练“虚”的原因,“还实”可能是改变浓度的气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爆炸,也就是光爆产生的冲击波,只有这种爆炸力后的冲击波才能出现“狮子抖毛”的威力,这就是陈氏太极拳的“气势”。所以在练习时每个动作都要配合呼吸,每一次呼吸都要有意识地把气下沉到脚底,具体动作要求按照“名师”的教法,结合书上的规矩去体悟吧!

  这个功夫是随着练习者的身体柔软程度逐渐的体会到的,当身体柔软到吸气能把双手带起时,丹田下沉离地面的距离越近,身体越稳,下身实重心稳身体才能“立如平准”,上身虚身体才能“活似车轮”,气上行腰胯转动使丹田能量运转,是上身“虚”到丹田能量推动内气到达手稍。以腰带肩、带臂、带手节节贯穿是内动推动外形完成的,只有身体“虚”劲才能合到丹田,丹田是车轴,气是车轮,四肢是辐条。也就是说丹田是太阳,四肢是行星,只有这样才能“辗转随意运鸿蒙”。太极拳的功夫是以丹田的能量大小来衡量的,这种运动方式在盘架时就能慢慢的体会到。这就是嫡传的原因,所以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我们把太极拳梳理后懂得了一些道理,知道怎样练习太极拳才是真正的“懂劲”,这只能说是在乱麻之中缕出个头来。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关,套路外形都非常熟了,为什么练不出来爆发力,原因何在差在什么位置。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出在练拳者的心态上,是你没有真正的体会每一个动作的运行规律,绝大多数人是在没学太极拳之前就对太极拳的理论研究的非常透彻,在学太极拳时往往是一学就会。并没有真正的去体会太极拳内在的奥妙,太极拳是练身体的协调性和体内能量变化的一致性,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谁能把身体练到正确的轨道谁就能练出了功夫。

  我们把太极拳的伪装一层一层的剥了下去,就明白了太极拳应该是从“足下生根,身体松软,内气畅通,丹田聚集能量,身体的协调性,脊柱松活”等方面综合练起。练太极拳的人能够做到坚持练习,身体就会一天比一天的松软,也能明白太极拳练的不仅仅是“拳”,而是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道德经》是《易经》的注解,陈氏太极拳是《道德经》的发展。陈氏太极拳套路练习的作用是,由有到无(身体由硬到软,由实到虚)由无到有(练虚还实,无极生太极)的一生二的变化,太极无极是动与不动,阴阳转换的关系。我们在学习时就要从“认真,耐心,吃苦”三方面做准备,只有身体达到了要求才能有进步,悟性只能是我们练出结果时明白的道理,凭空猜疑和假设,没有“懂劲”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太极的。陈王廷的长短句“《黄庭经》一卷随身拌”不是说他到老时什么也没有了,而是说人只有练出丹田的能量才是自己真正的有。至于其他都是身外之物,毫无用处,这就说出陈氏太极拳不是拳的道理,它是练出丹田能量的方法。陈鑫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不但讲解了陈氏太极拳的练法,还解释了太极拳为什么能炼出丹田能量的道理,就像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用先进的仪器来验证太极拳为什么能使人健康和发挥聪明才智一样。

  前辈们写的理论书籍,都是用体悟的练身方法,他们练到也悟道了太极拳的机理,所以我们后人研究理论是进入不了太极境界的。我们反观陈王廷造拳和成为一代太极拳宗师的人们,他们都是根基很好的武术家,得到陈氏真传后(在原有功夫的基础上结合陈氏太极的练法)自立门派的。这就说明陈氏太极拳与几大门派太极拳的根在一处,陈氏太极拳是练无(无极),在由无到有(练虚还实)才是太极拳。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要想“懂劲”就必须吃苦,想进一切见效的方法,将身体折磨成接近太极拳的要求,即:柔软,松活,虚无。这时思维要静,就是大脑调到零位,这一过程就是修理身体的过程,这就是太极拳的基础练习。练身体就像地球上修路一样,那个国家路修的好,那个国家经济发达。

  太极拳的练法很简单,它是在师父口授的基础上得到的正确方法,谁的身体柔软,谁就能敛气(能量)入骨髓,谁就能成功。师父纠拳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习练者“懂劲”,使身体在各个方面都要达到要求,练太极拳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绿色健身工程,它能修心养性,能陶冶情操。成功与否就要看练习者是怎样的对待这一问题,根据大道归于自然的法则,方法得当就是时间的问题,时间就是自然,时间是永恒的。现在我懂了,师父纠正我的目的,就是让我明白太极拳是“身内练法”。我的所有体会都是两脚站立练出来的,也是我在教拳时总是作几个动作和冬季室内练习体悟道的。练太极拳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卧牛之地即可成就。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54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