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堪称大拳理。就是说,它不是具体指导我们打拳的,却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理解太极拳竞技制胜的真谛,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
一、拳法与兵法,同根同源,本属一家
拳法和兵法,同根同源,本属一家。以往的习武者,文学兵法,武练拳术。国家组织考武状元,校场比武是十八般兵器,理论考试是“武经七书”。《孙子兵法》位列武经之首,是主要考试内容。
兵法和拳法,本来都是用于实战的,是赢得人与人竞争对抗活动的理论和技巧。不同点在于,兵法是指导集团对抗的,拳法是用于个体对抗的。楚汉相争时期,楚霸王项羽小时候跟随他的叔父项梁学拳法。学了一段时间,他对叔父说,拳法“一人敌”,我要学“万人敌”。项羽说的“万人敌”,就是指兵法。
据马老师考证,陈式太极拳的几个原型拳架,出自明代将领戚继光。其实,戚继光就是一位熟读《孙子兵法》的伟大将领。戚继光著有两本书,一本叫《纪校新书》,一本是《练兵纪实》。这两本书都是结合他的战争实践,继承了《孙子兵法》的优秀思想。可否推断,陈式太极拳在胚芽期,就受到《孙子兵法》思想雨露的滋养。
在冷兵器时代,进行个体搏斗的拳法,是集团搏斗取胜的基础,集团搏斗还需要科学的组织指挥,团队精神,协同周密。就像我们打太极拳,集体表演与个人表演要求是不一样的。拿破仑在战争实践中发现,两个马木留克兵,准能打败三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对阵,结果势均力敌;1000个法国兵,却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这是因为马木留克兵的剑术、勇敢精神、强于法国兵,单个较量,法国兵不是马木留克兵的对手。但法国兵组织纪律性好,善于协同作战。所以,集团对抗,马木留克兵就不行了。
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有三件瑰宝,影响到整个21世纪:一是中医,二是《孙子兵法》,三是太极拳。我国历史上有四大发明,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四大发明。然而,这三件瑰宝,不会因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失去光彩。相反,未来价值越来越高。比如中医讲的经络,科学发展到今天,只是证明经络确实存在,它的分布、走向就是那样。我们的先圣是如何发现经络的,现代科学无法回答。人类战争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而《孙子兵法》的思想,恰巧暗合了信息时代战争的需要——重点打击敌方的认知系统。有学者说,中国的太极拳可能适应了人类社会即将到来的第四次浪潮。因为它不仅是健体,更重要的是可以平衡心态,用于开发大脑。当今一切体育竞技,在开始和过程中,竞技者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只有太极拳要求身心放松。这是现代西方各项体育运动都无法比拟的。
三件瑰宝,本是同根生。其根就是《易经》“阴阳学说”(到春秋后期,形成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同源同根,同宗同祖,同道同理。说拳法与兵法本是一家,我们不难理解。其实,中医与兵法,也是珠连璧合,相得益彰。古代兵法家说,用兵如用药,“善医者因症立方,善兵者因敌设法。”同样,医学名家则反过来说,用药如用兵,“《孙子》十三篇,治病之方也。”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美军中出现过三次学习《孙子兵法》热。与此同时,有报道说,美国海军陆战队,要求每个队员要学会中国的太极拳。理由是:现代战争节奏快、高强度,参战者,特别是为将者,需要保持一种镇定自若,泰然处之的平衡心态。也就是我们古人讲的:为将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远谋心必静。《鬼谷子》一书中说:“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
还有报道说:澳大利亚国防大学,要求每个学员,都要学中国的太极拳。他们认为:“中国的太极拳是思想者的运动。”这些外国军人,站在信息时代,看到了中国太极拳一些内在的东西。由此,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练太极拳的境界在那里?
从竞技的角度讲,太极拳和《孙子兵法》,都是赢得人与人竞争对抗活动的制胜术。战争是人类最高形式的竞争对抗活动。因此,在战争实践中创造出的兵法,特别像《孙子兵法》这样从哲学层面升华出的思想理论,适用于人类社会一切存有竞争对抗活动的场合。
二、《孙子兵法》各篇主旨及逻辑关系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春秋后期人。孙武初生在齐国,祖上本姓田,因立战功,齐王赐于孙姓。孙武时期,位处南方的吴国正在崛起,而齐国国势日衰,又出内讧,孙武为避难,来到吴国,隐居于吴国国都之郊的穹窿山,著书立说。后经伍子胥引荐,见到吴王,献兵法十三篇。春秋时期,是一个争霸的时期。《孙子兵法》提供了崛起者霸天下的精神气概、政治胸怀、战略策略。这也是今天美国的战略家崇尚《孙子兵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子兵法》共有十三篇,各篇主旨和逻辑关系如下:
第一、始计篇,主要讲战略总评估。运筹于庙堂之上,决胜于千里之外。总评估的基本方法,是抓住战略五要素——“道、天、地、将、法”,进行七个方面的比较——“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子还提醒,进行战略总评估时,还要考虑到战争的不确定性,因为“兵者,诡道也。”
第二、作战篇。评估已出,就要对战争进行总筹划。筹划的原则是高效节约。于是,要坚持“速胜”,“因粮于敌”的指导方针。
第三、谋攻篇。作战决心已定,接下来便是作战样式选择。选择的顺序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理想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实际情况多是要“伐兵”与“攻城”。
第四、军形篇。若作战样式选择只能是“伐兵”与“攻城”,那就必须充分准备,攻守之道,在于“先胜而后求战”。
第五、军势篇。攻守之道已知,当明兵势的奥妙:“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第六、虚实篇。活用奇正,重在明虚实,争得战争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七、军争篇。审明虚实,可与之争,争要坚持“最小阻力原则”,和“最大预期原则”。“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才是制胜之道。
第八、九变篇。知争之要,还要知有不可争,善于随机应变。应变的决策要求,是“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杂于害而患可解。”
第九、行军篇。以变制敌,要熟悉战场环境,正确“处军相敌”,保持行动自由。
第十、地形篇。“处军相敌”,目的在于“人、时、空的统一。”为将之道,“惟民是保”,“利合于主”;“知己知彼”,“知天知地”。
第十一、九地篇。从“人、时、空统一”出发,创造有利的战场态势,就需明白“屈伸之利”,“人情之理”。
第十二、火攻篇。态势已成,还要学会运用最大战力。最大战力必会造成最大的毁伤与破坏。于是,更需要“慎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第十三、用间篇。万般皆备,成功出于众者,莫过于先知。要把情报工作提到战略地位——“上智用间”。全文从“始计”到“用间”,环环相叩,首尾相顾,有浩然之气,腾龙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