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打手歌》说:“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四两何以能拨千斤?其中自有科学道理。
1、力的方向——顺势。凡是对方先出手攻击,就以圆圈随着对方的来势,接定对方的劲路,加以引导,引出对方实劲,及时加力以产生更大的叠加力,迫使对方身体移动或摔倒。
2、力的作用时间——延长。太极拳主张以较小的力作用较长的时间,一出手就有意识地粘住对方身体,通过旋转,利用“长劲”不问断地加力,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F△t=m△v,动量m△v增大。其中质量m是常数,结果速度增大,在对方重心偏移的瞬间,充分利用其惯性再随机发放。
3、力的作用点——机势并得的落点。舍己从人探清对方劲路虚实,正确选择落点,利用旋转弹性力,或利用反作用力,以求“牵动四两拨千斤”。例如,当对方从上进攻时,可攻其底部,断其作用力支撑点,则其上部攻击力成无源之水。
太极拳之四两拨千斤靠的是“外在的动态功法、内在的劲气运行和道家内气的周天循环”。太极拳以丹道功夫发劲,神聚气敛,内外相合,威力惊人。很多太极拳名‘家如杨澄甫、杨少侯、陈发科等,在晚年与人推手时,尽管年龄和外壮方面不占优势,但靠强大的内劲和高超的技巧,一接手便把对方抛出,或者令对方没有反抗能力。
要获得“四两拨千斤”的高深功力,须内外兼修,内练丹道功夫,外练动态功法,内练与外练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两条主线同时贯穿于太极功夫的各个阶段。内外相合之关键、之结合点在于“中正、松沉和圆裆”。
一、“中正、松沉和圆裆”是练习所有太极功夫的基本要求,三要素环环相扣、作用非凡。失去中正的松就不能沉,不沉裆就不能圆,没有圆就没有撑,就蓄不了劲,所有功夫就失去基础。
1、中正的关键在于脊椎与腰胯,因为重力要经由脊椎下沉到胯裆之间再到脚底,而后再将圆裆劲上传到脊椎。若脊椎胯裆不中正,力就不能节节贯穿造成断劲,筋脉也不畅通,三阴之气无法上传,三阳之气无法下达涌泉穴,气与力也不能合。
2、松沉的心法在于似松非松,松中带弹劲,不能犯软散的毛病,要把力沉到骨子里去。松沉是卸,要由上而下,让对方感到我方的身体像海绵一样,一直吸收他的来力。松沉既是化劲也是蓄劲。
3、裆圆才会有劲满,劲满而发,自然就会产生圆的弹劲。外力增加,身体的应变力相应按比例增加,外力减小,它亦减小。做好圆裆,不论对手是直来横来,还是上来下来,都能化其力和裆劲叠加给他,自己反而不费吹灰之力。
二、外练动态功法,要以丹道功夫为内涵。外在动态功法的进展,需要内气的聚散开合,内在的能量聚焦、蓄养。关键在姿势正确和方法顺序对头。
1、利用肌肉伸缩规律,舒张松伸肌肉韧带、灵活关节,去除体内的杂质浊气;改善筋脉,通畅内气。由于入门时,能量不能聚焦,不能发劲,当然也不会发劲,所以初级阶段宜练慢,熟练招势,要在松柔、沉合、蓄劲方面下苦功,力求做到“松要沉,沉要直,直能坠,坠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
2、发劲是有了能量累积后要做的事情,“满则发,发要身与意合”。因为太极拳法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的,所以练时四肢百骸,一动无不动,动则不离圆圈,所有太极劲法(40多种),也都必须通过圆以旋转来发力。久而久之,在每个圆圈形的动作中,都已包含着化守和发攻两个方面。功夫越深,身体上的圆圈也就越小,越来越精纯,动静合一。
3、待到中级阶段,练好松沉开合,从身体可以听劲,练到用脚听劲,做到蓄劲听劲皆在根,如开弓一样,自然就会形成沉肩坠肘、坐腕立掌、劲透指端的状态,劲起源于脚底,节节贯串至手。实战应用则是一个松沉,能把外力引进,使之落空,在对方旧力已尽新力未生的一霎间,一个开合,劲就发出去了。例如:面对进攻,运行三阴、三阳、带脉、任脉、督脉之内气,与松沉开合产生的内力相合,形成缠丝劲,其中有生有泄,有阳有阴,有高有下,施加于彼身进行缠、化、锁,不管身体哪个部位碰到对手都好像绳索一样,使对手有如身陷蜘蛛网中无法脱离,而在发劲的部位则会有旋转弹抖的崩炸劲,瞬间就把对手放出去。借助发劲将内劲灌注运行于脏腑与筋脉、血管之内,透过内劲的一缩一放可达到扩张、舒展、按摩作用,日久则神经末梢功能增强,参加主动收缩肌纤维增多,肌横纹增大,肌力弹性越来越好,而血管、筋脉、脏腑则越来越有弹性韧性,骨头的密度相对增加。
4、练到高级阶段,蓄劲开满弓、发劲如放箭,再回头练绵劲,绵里藏针,有暗劲在骨子里,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绝,看似温和却内含能量。如此重复循环练习,才能对自己的劲控制自如,意到劲就自然到,做到用意不用力,形成条件反射,进而达到无意皆意、无法皆法的境界。
三、内练丹道功夫,要以外练动态功法为基础。
l、在松正沉合的基础上,通畅筋脉得内气。外形姿势圆裆撑胯,根才归元,身才中定。有定才有动,有动才有阴阳变换,才能畅通筋脉每一个动作当中会有好几个阴阳开合。在开合的过程中要做到阴阳、轻重、多寡、刚柔的配合。唯有如此,内劲方能透过筋脉扩张延展,筋脉血管才得以调合疏通,三阴筋脉、三阳筋脉才生生不息。
2、运行内气周天循环。在习练外在动态功法过程中,“势势存心揆用意”,用意领气血与力相合成为劲,气才能为自己所控制利用。牵动往来气贴背,每发一次劲就运行一次大周天循环。内劲和丹气运行全身,先天之气与后天之精气结合,使机体吐故纳新。气血相依而行,气为血帅,从而改善血液微循环。血为气母,血气两旺会滋养全身,日久身体既坚硬又柔软,近似于弹性体,感觉灵敏度提高,神经往复传导的时间则缩小。
例如,陈式大架子中的弹抖劲,脑中枢指挥运动神经,使动作电位顺利产生和发射,经腰脊沿腿传到脚五趾抓地,上三阳之劲气就下沉至涌泉穴了,脚蹬地的反作用力节节贯串而上行,合裆劲,到腰脊椎与丹田气会合,再由腰脊发力,配合呼气,传至肩,肩催肘,肘催手,下三阴之气合内力上传至劳宫穴,吐劲发出,后有余劲继续贯串上来,致使末端抖手,此乃太极之“长劲”。
3、丹道功夫高级阶段是归元中定成胎息,蓄养能量,气敛入骨,聚散循环,生生不息。
有了周天循环,丹气才会归元。气归丹田,能量才会聚集。气沉丹田不是只用意念把空气吸到肚子里去,而是要把松与沉合在一起。只顾松忘了沉,就犯了散的毛病。气沉丹田要以呼吸为导引,行功走架时,在松沉的基础上做好吞吐收放。在呼吸上,吸为吞,呼为吐;在用劲上虚为吞,实为吐:在着法上,用走化吸引敌手为吞,用粘随之劲,造成我顺敌背,趁机进攻为吐。有了气沉丹田之后才会有胎息,胎息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只要顺序练对了,时间到了,功力到了,自然而然就会胎息。很多人筋脉都还没有练到,就想练气,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结果是练了一辈子也只有在那儿吸气的份儿而已。
胎息时肚子会有内外鼓动的现象,能量得以蓄养聚集,如此才能敛气入骨,运用时聚散循环,生生不息。这才是练拳的真谛,蓄养能量是功力提升的决定因素,是用意不用力的先决条件。没有能量,身体就无法执行意念的指令,劲就弹不出来,只是空想而已。
结论:中正、松沉、圆裆要贯穿所有的太极训练,内外相合,一步一步提升功力,每一步不是独立的,而是辩证相联的。必须先用汗水去习练外在的动态功法,以熟练招法畅通筋脉,在此基础上加强练意,把聚散循环、阴阳变换之内气,与松正沉合产生的内力相合成为劲。等练成道家内气的周天循环,丹气归元成胎息后,就蓄养能量,反过头来再习练动态功法,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艺无止境,精益求精,应用时才能舍己从人,化发随心,刚柔并济,借力打力,真真正正做到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