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有什么作用?(正文)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有什么作用?

2014-02-18
核心提示: 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即增强心气和肺气)。由于中枢神经活动得到良好的调整,运动过程中,全身各部分...
  
      太极拳运动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即增强心气和肺气)。由于中枢神经活动得到良好的调整,运动过程中,全身各部分肌肉、关节的松柔、规则运动,以及均匀、细长、缓慢而有节律的呼吸加强了横膈运动和其他呼吸肌运动强度,使静脉血回流和向右心室充盈得到恒定的静脉压力,加强了外周血循环和淋巴循环。 

      心肺功能是互相影响的。倘若心脏有某一器质性病理改变,心功能低下,每次心搏输出量减少,就会使体循环和肺循环改变,气体交换受到障碍,全身供氧不足。又加重心脏负担,加速心搏去弥补血液输出量和缺氧,使心脏因代偿作用而扩大,出现心悸、气促、不能平卧、紫绀等症状。太极拳运动在心静的意念引导下进行细缓深长的节律性呼吸锻炼,在不增加心脏额外负担的情况下,使肺通气增加j肺功能得到加强,气体交换充分进行,肺组织亦必然向强健方面转化。有关单位曾经对练拳老人进行检测,练拳组男女平均肺活量为2 942毫升,最大通气量为79.04升/分,分别比没练拳组多157毫升和14.78升/分。练拳组中有1 1人曾得肺结核病,经太极拳锻炼后有9人痊愈,其余2人明显好转。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的13人中,有10人症状明显改善和好转。通过检查,观察到有92010练拳老人经运动后3分钟内脉搏和血压恢?B4正常,而没练拳组则只有22.4%。这些都是通过练太极拳,身体素质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明显例证。

      运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表明,凡体育运动都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和血液类脂质成分以及血气的改善.加上太极拳运动总是以下肢交替支承体重进行虚实分清的动作,下肢肌肉周期性收缩与舒张,加强了下腔静脉血液回心循环。如美国著名心脏病学权威保罗·杜特莱·怀特博士说:  “对于血液循环,从而也是对于心脏能起很重要的助力作用的是四肢的肌肉,特别是腿部肌肉的泵力作用。”因而练太极拳的人心血管系统也得到必然的锻炼,血脉流畅,各组织的瘀阻情况将得到改善。瘀阻常常是各系统疾病的一种成因。近代中医学(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问世以来)特别重视血瘀方面的病理和临床实践研究。太极拳运动由于它要求深长细缓的气沉丹田的呼吸运动,加上运动过程全身肌肉受到交替紧张与松弛的有规律的运动,使得整体的血液循环甚至微循环得到改善。太极拳运动理论中认为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从中医的生理学观点看,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一种极好的非药物的活血祛瘀法。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在有关研究的心电图检查中,发现打太极拳组老人心电图异常的仅为28%,而对照组则是41.3%。    广州市有位小学教师梁某,高血压( 24.3 kPa/13.3 kPa)、高胆固醇(7.26 mmol/L),而且左心室心肌劳损、肢体肿胀.并有慢性支气管炎,双脚跟骨骨刺等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不显,一年多来,经常全休、半休。练太极拳半年后,血压明显下降,保持在17.3 kPa/12 kPa左右,胆固醇降至5.7 mmol/L,肢体肿胀消失,慢性支气管炎好转。以往上3层楼要歇息3次,练拳后可以一口气直上3楼,全日上班。 

      又如20世纪70年代原华南工学院建筑系退休老教授黄适先生患冠心病10多年,曾多次人医院急救,心肌劳损,腹胀,面目浮肿,脚软乏力,不能下蹲,怕上楼、登高。练太极拳3个月后,明显好转,血压由21.3 kPa/13.3 kPa下降至20.8~21.3 kPa/10.7~12 kPa,体重由62公斤降至55公斤,腹围减少了6—7厘米,走路轻快多了,不怕下蹲和登高。练拳1年之后,面色红润,步履轻快,到西樵山风景区旅游时,连续2天上山、下山活动,如常人一般。后移居香港。

      由于打太极拳可以得到舒张血管、疏通血脉、改善血循环与脂质代谢等活血祛瘀效果。笔者认为打太极拳是对冠心病标本兼治,有特殊效果的医疗手段,特别呼吁医学界同仁,应予重视和深入研究。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487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