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师道承传的文化意义(正文)

师道承传的文化意义

2014-02-14
核心提示:  丰富琳琅的拳种门派,是传统武术中最重要的文化库存。考祭其形成和文化根源,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出种种分析和推断,但...
  
  丰富琳琅的拳种门派,是传统武术中最重要的文化库存。考祭其形成和文化根源,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此作出种种分析和推断,但以模拟血缘为特征的师徒承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在整个中国武术的历早进程中,以纯粹血缘相延的拳种可以说几乎没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师徒承传是至今为止传统武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在封闭型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闭型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师徒承传有其无法逾越的历史局限。

  对内而言,首先表现为强烈的人身依附性和森严的等级之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每一位入门者必须铭刻的第一训条,“遵师命,守师训”,“若有三心二意,天打五雷轰”的入门誓言,时刻缠绕着每位弟子的身心,作为考量徒弟品行的“叩头三千,呼师八百”,又何尝不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在习武群体内的形象反映呢?其次是容易形成守旧心态。“守旧”是每个传统文化系统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若无守旧,传统文化也不会延承下来,问题的关键是守什么旧。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意识,加上社会的各类活动有赖于世代相传的经验,因而掌握着经验的长辈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作为小辈则必须以服从的代价去换取这种经验。在师徒承传中,师父上辈所言的一切,是经验与智慧的化身;所要求的一切,便是徒儿们必须践履的内容,其中的道理差不多是一种无需作任何发问的机械反应,有时哪怕是陈腐虚妄之言。应该说,长期以来传统武术在训练方法和理论上一直少有突破,与这种盲目的守旧心态有关。

  对外而言,师徒承传的历史局限主要表现为各拳种之间的门派之争。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拳种门派的形成,本采是由一种文化个体向文化复合体的扩展。模拟血缘的师徒承传,在某种意义上是种文化上的同门聚族。因而,在门内人和门外人的划分下,在拳种门派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彼此之间的门派争斗。中国武术史上,门派之争由来已久,不仅有内家、外家之争,即使同一拳种内部,如非同一师门的,也为争正统、争嫡传互不服气,互相嘲讽。时至今日,门派意识较前虽已大大淡化,但仍积存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深层观念中,并不时地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门派之争给武术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妨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这种门派之争的背后,传统的师徒承传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以师父为中心的承传方式,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一种传统社会中“顺即为孝”的**特色,“常恐有犯师之尊严而不敢背”,喜师之所喜,恶师之所恶,故极易囿于师门之见而成为争端的双方。
 
  在传统小农经济土壤中滋生、形成的武术师徒承传,如同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事象一样,在它的生命进程中有着种种陈腐流弊,但始终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文化脉搏跳动,它穿越时光又一次进入人类的新纪元,无论在大江南北或是黄河两岸,师徒承传依然存留在广大民间的习武群落之中,这本身就是对它文化价值的历史肯定。当我们今天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又如何看待师徒承传在当代的积极意义呢?
 
  师徒承传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但它并不完全属于历史的“过去式”。作为传统习武过程中的一个起点,一方面体现为对传习双方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
 
  首先是有利于拳种技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发展。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未必都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和完成的。师徒承传是在一种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进行的,但是,正是这种承传范围的狭窄,承传双方又是通过模拟血缘连结的师“父”与徒“儿”关系,这就使传技者有可能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务使徒弟真正掌握弄懂学会而放心;同时,在师父的严厉管束下,习武者刻苦训练,不断体悟领会。这样,各门拳种技艺就会在承传内部代代传授,代代总结,使各门的拳理功法在这基础上不断向纵深发展,从而形成了传统武术博大的文化气象。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印度种姓工匠的技艺时说的那样:“正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特殊熟练,才使印度人具有蜘蛛一样的技艺。”历史上,一批批各类拳种的承传者们,他们在一种巨大的文化感召下,恪守传统,甘心于贫困寂寞,不为荣辱贵贱所动,把习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为本门技艺穷毕生之精力,使后人可敬可佩。对照起眼下在商品经济中击下,不少人把武术承传看成一种纯粹的商品买卖关系,对学武者不分良莠,一概视作“衣食父母”或“重利轻艺”或“托名自炫”的驱利行为,传统武术的师徒承传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价值启示。
 
  其次是具有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群体凝聚价值。师徒承传是血缘宗法在传统武术文化上的投射,双方以武术的承传为纽带,通过对**准则的认同而自愿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张充满人情味的人伦网络。即使入门者是位它乡别土的异姓客,只要进了门入了谱,都能在这个“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位置,而不会显得孤单寂寥,从而产生一种让人难以摆脱的归属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归属具体表现在人对家的眷恋,对于一位习武者而言,师门即是他习武生涯中的归属。这种归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习武者个人对师门的依凭,二是所习之技能学有所出,而不是一种“诘其所学,茫无应声”的无根之艺。毋怪向恺然先生曾云:“中国拳术家,素重门户家数”。
 
  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传统武术,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尺度。其中既蕴藏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智慧精华,也附粘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同时还更多隐匿着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转换机制才能焕发出时代功能的文化传统,师徒承传就是其中这样一种传统。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485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