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内舒适”——试说太极拳的一种境界(正文)

“内舒适”——试说太极拳的一种境界

2013-12-27
核心提示:一、从“内三合”说起 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
  
一、从“内三合”说起

      武术名谚: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话听起来简单明了,做起来恐怕就不一定到位。

     太极拳的理论丰富,自给自足,自成系统,似乎无人提及“内三合”。然而笔者在长期的太极拳实践中,却逐渐感到了它的存在,试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内三合”对于内家拳来说,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要领。太极拳属于内家拳,这“内三合”当然也应是太极拳的要领,应加以探讨和吸纳。

     内三合,首先是心与意合。“心”是什么?一般是指心脏、心思、心意等,“意”是什么?意是指意思、意向等。在“心与意合”这个短语中,应该是分别指“心思”与“意向”。但心思、意向这两个词的含义有点近似,需要加以适当的区分,界定各自的含义才行。只有把两者区分清楚了,然后有区分才能谈得上相合。先说“意”,拳论说“用意不用力”,是说拳势的运动不是用力进行的,而按照拳意的指向,即“拳势本身的意向”而运动的,这个“意向”是“拳势”本体所具有的主宰和动力,所以这个“意”是“拳意”,区别于“心意”。再说“心”,心是心思、心意,它是大脑的思维功能,是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经过这样的区分,可知心与意合就是指行拳时大脑的思维活动要与上述的“拳意”相合。例如拳势是向前打拳,大脑的思维也要一起向前,不能走神“开小差”。

     其次是.“意与气合”,由于先有“心与意合”,那末“意与气合”实际是“心与意与气合”。要说明的是这“气”是“内气”,是生命之气。

      内气的运用虽与呼吸之气的鼓荡推动密切相关,但内气不是呼吸的空气。内气是要通过练习才能“得气”的,拳论“以心行气”是对得气后的描述。至于在“得气”之前的练习,是通过思维和拳势的双重导引(意与气合),配合口鼻呼吸,经过长期揣摩才能随心所欲地达到拳论所说的“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和“以气运身”。所以这个“气”的把握,是“内三合”的核心。“意与气合”把握好了,最后“气与力合”就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使内气直接参与拳势的打击目标,能显示出太极拳的超常劲力。

      可见“内三合”实际正是一个练习拳的步骤、层次和过程,岂可等闲视之。 


二、内舒适

     我自幼体弱多病,渴望武术能够健身。当初,一位初中同学,我至今还熟记他的名字,他送我一本陈微明著的《太极拳术》(1925年出版),我如获至宝,从此与太极拳结缘,不觉相伴已逾60余年,如今我已是一个80岁的健康老人了。在漫长的60年中,一直以书为师友,无师自通,从“装模作样”“照猫画虎”,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天天有进步,年年老样子。然而矛盾的发展,终于从量变到质变,某日,忽发奇想——太极拳就是练“内舒适”。

     “内舒适”是什么?就是在行拳走架中,由于内气的升降鼓荡,使“气遍身躯不少滞”,“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势势沉稳轻灵,浑身松爽舒畅,如烟云舒卷,碧波荡漾。古人云:“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莫非就是这种境界!天以名之,凭直觉名之日“内舒适”。

     “内舒适”的直觉究竟如何呢?比方说,说得具体一点,一是好比“打哈欠”,二是好比“伸懒腰”,这二者似乎都能享受到这份舒适。打哈欠与伸悌腰,虽然只是人的一种本能,却是诟节机体功能的有效手段,其中存在着内气的运动,打哈欠能使气血流动,很快增加对大脑的供氧,神志为之一
清。不过这种“本能”与我说的“内舒适”只是相似,即都存在一定的内气运动,并不能画等号,否则又何必纺拳呢!太极拳的内舒适,是“心意气力”联动的结果,是“内三合”的精华。

     为什么要提出“内舒适”作为太极拳的一种境界?

     第一,“内舒适”是一种不招自来的感受,并不是刻意追求,别出心裁,哗众取宠,搞新花招。拳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在长期的实践中,时刻牢记不忘“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舒适”从局部到全面,由细微到显著。例如白鹤亮翅、单鞭等容易感觉到内舒适,蹬脚、分脚、金鸡独立等不易放松不容易体验到内舒适,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第二,“内舒适”的省悟,使练拳变得非常美妙,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美妙的闪光,肯定它,锁定它,使武术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从“攻防为主”,返璞归真,回归到太极拳初创的宗旨“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上来,扬善避凶。故直名为“内舒适”,使名实相符,表里一致。

     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在解释拳论“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时,他说:“意气即骨外肉内流动物也。至于练拳打手,想得言不出着一种的兴趣来(原文如此),必使流动物满身能跑,意左即左,意右即右,就是太极有虚有实的一种变化。意气的换法,犹如半瓶水,左侧则左荡,右侧则右荡。能如是不但是圆活之趣,更有手舞足蹈之乐,至此境地,若人阻我练拳,恐欲罢不能也,因知身体受无限之幸福矣。”读罢这段话,真如“感同身受”,不胜欣喜。是不是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竞与古人不期而遇了!

     第三,“内舒适”是在全身心松静的前提下,通过拳势导引,意念导引以及逆腹式呼吸的鼓荡,三者结合使内气“满身能跑”,从而起到“内按摩”的作用。最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国外有用6条大蛇在美女身上缠绕游动进行按摩,据说健身效果很好,与上述“内按摩”有相似之处。然而“内按摩”更胜一筹者,一是主动性在我,二是在于深入体内无所不到,无微不至,因而对于改善血液循环,增进、康复体内脏器各系统功能,都有更大的好处。持别是“内舒适”成为我们主观上可以感知、控制的一个保健标志,将使我们永操健康胜券。以“内舒适”命名,是希望太极拳更好地为大众健康服务。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468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