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所言之放松,即是舍已。将自我融入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的关系之中,虚位以待,引进落空合即出;收即是放,沾粘连随不丢顶。收敛需透,体松全赖此透,合是虚,神意之虚用也。如此不仅能觉受空间,也能运用空洞。放松是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它更像是一种智慧,它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慢慢地领会。
“想要放松,必须淡泊”说的好!放松基本上是存在性的。在存在的意义上,如果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紧张的,那么你就不可能放松.努力与放松是敌对的.你不可能放松,你只能被放松.放松没有任何"怎样",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技术.我们都太充满主动了,只能听懂主动的语言,因此很难体悟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 ".松是被动的觉知,是当下的观照,它不是来到你身上的某种东西,它是某种发生于你的东西,是你存在的固有的品质,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是无欲的自然结果. "用意"的涵义之一,可能就是当下的觉,"不用力"的精髓是被动.太极拳的本质是无为. 太极拳的运动是十分主动的,慢慢地你会变成运动,身体被忘记,只有运动还在.一旦你变得被动了.松就像花开一样来到你的身上.是有为引导到无为.只有当你已经开始感觉到与动完全融为一体时,你才能够开始去感觉与不动融为一体.达到动静如一. 松与紧之间是一座欲望的桥梁,但它是一座彩虹般的桥,它能够蒸发掉.你能了解紧,但你无法了解松.要彻底了解紧,一旦你了解了它,没有紧的瞬间也就产生了.于是,不仅身体得到了松,整个存在也都得到了松.突然之间你就超越到意识的一个新水平.这是一个没有新的循环会开始. 松是活生生的.一种动态的流动.你并没有去培养它,是它自巳来到的,你开始感觉到它在里面成长,就像一个母亲开始感觉到胎儿在生长一样.只有到那时候,才会有脱胎换骨.否则它只是自我欺骗;除非你变得像河流一样流动,否则你就永远不会知道它.因为它不是一样东西,它是一个事件.你必须变得越来越像液体.气体,越来越流动.才能体会太极阴阳势的变化.
没有紧张,生命功能就不复存在.没有人能够在每天的工作中做到完全的放松.假如真有这种情况发生,只能说明这人大脑不健全.生活充满机遇和目的性,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已生活下去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人们必然要紧张起来.紧张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练拳做为一个有目的性的活动,紧张是必需的,问题是如何使我们的紧张变得符合练拳的目的.放松不是催眠.暗示或发呆,练拳的放松只是产生一种状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紧张,这种放松往往还有一些低水平的残留的紧张.放松看来似乎是无止境的,是一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强调大松大柔,正是说明仍有小紧小硬在其内.消除紧张是不可能的. 练太极拳需周身完整一气,轻灵圆活.使人对紧张的要求更细致更全面了,控制紧张首先要识别紧张,我们练拳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会确定控制紧张信号(肌肉张力) 所在的位置,并进行琢磨.体会.如全身的紧张是一种慢性的.低水平的紧张,性质较为稳定,它多集中于身体一些较大的肌肉群,它来的慢,去得也慢.这正是练太极拳需特别加以认识和利用的.学习控制紧张(或称放松)和改变不良习惯(过度紧张和松懈)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不断地实际练习.
郑曼青师认为太极拳的最大功用是“松”。又说:“太极拳讲‘松’。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为什么松有这么大的好处,当时只晓得讲松、松、松,但究竟什么叫松?怎么能松的很干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前年悟通这个道理,我才想到我老师澄甫先生.他平时不大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可以不发一言,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 难道讲一个
“ 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我现在更深入的讲一句,你们就很容易悟通怎么叫“松”.比方说:我们现在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肚子,笑笑的,他是拿一个布袋,上头题著:坐也布袋,走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已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碌----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已这个布袋最难放得下.所以讲什么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
“ 一下子顿悟可以成佛,”等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已有意识挡住,我不能进步,是我的意识挡住了自已,没有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的关头.”(苏绍卿)
松是有形向无形的转化
师授只能演示,学者需有共鸣,情景交触,方能知白守黑
松是意境上的通达,师法自然是创化的必由之路
气沉丹田与挺腰是虚实的互用,气沉丹田不用气,腰为主宰不用腰,气敛则全身有腾挪之势,空腰则四通八达,无为而无不为。
虚领顶劲有悬提之意,非精神贯注于身形之不能也。
含胸为宽胸,如靠墙坦然状(身意要放大和放开),假借无穷意,方可出神入化;
气沉丹田为收腹,保持一定的张力感,腰在腹中挺立且有悬虚感,沉有潜藏的意味,气息绵绵若存。
太极拳是人体的骨肉运动化为神气运动的过程,大多练习者往往停留在骨肉运动阶段,这是对用意不用力缺乏用心体会的结果。意是一种生态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感悟。
体悟太极拳,重点在通。体悟拳学,精力和时间,大家都是一样的,天资尤其相去不远,可是入门路头不同。体悟太极拳,需要人的一点灵机,类似潜意识的学习经验,有身心沉浸其中的状态。太极拳是探究生命的学问,虚灵明觉之心,应感而动之意,这二者是太极拳体悟中感应的最终根据,“一气流通”即感应,是一种从隐而显,由散至聚,归寂入感的创造。
太极拳的精神元素,历代拳家又称“心法”. “静”字可谓真言之一. “静”就是精神能集中.贯注,摒除一切杂念,专心一致的一丝不苟的去练,用意才能细,身体才能随,意气转换得灵,动作方有丰富的知觉与一定的指向. 在练太极拳之前,先正身姿,呼吸自然,对旁边所发生的任何事,皆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大有孔夫子的非礼勿视与勿听的气概,无忧无虑,自问心理上安排妥当后才开始练拳. 世人之多病体弱,除外邪侵袭外,亦多因忧烦妄念而生,可见静字对健康的重要. 太极心法,前人虽有文字上的记载,却欠缺深入的剖析,只供有心人去体味咀嚼,因此有闲心与进取心者方能悟出端倪. “静”是一种心境,是自已心扉之门的打开. 如此,精神与躯体方能融汇结合,内外合一. 这种体验有如欣赏一幅幅画,又如一曲曲优美的旋律,让人不能自已.
眼为心之苗,是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出精神的一切变动.意志.意识的一切活动及脏腑血气功能的盛衰和病变,都能通过眼神而形于外;外界的一切情景,也通过眼神反映到人的意识而影响整体.人们的一切活动必眼神为先,所以有”眼是先锋”之称。
眼神能随心意而聚散如一,故拳有开合之说. 眼神如光有投射,物本无形,影乃光之所为.
“ 好山万皱无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自身练拳时不能留下一片阴影--眼神如光有衍射,若从极小的狭缝中看人,你会看到伴有竖直条纹的失真人像,物理学家把这称为
“衍射现象”.老百姓则说得更加率直利落,
“ 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而练太极拳恰恰可将自已或对方虚化,将人看
“扁”,如此,点、线、面、体之意方可运用自如.进退攻守易意志集中,方能产生强大的出人意料的功力.
每个人对“感觉”一词都不陌生,能给出诸多解释(对六尘的感觉),如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这不是我要讲的“感觉”。
我所讲的“感觉”是直觉,也可以說“感觉”是“知觉者”在感觉。这种感觉相当难表达,懂的人就是懂,不懂就摸不清我在说什么。
有“直觉”对练拳非常重要。我思考练拳的诸多问题,发现都是在“感觉”这个方面出了问题。有“感觉”的人练拳,都不是为了符合规律。因为那是外加的,是由外面的模子把自己限制成那个样子,並不是发自內心,只是表面在做,並沒有“感觉”的特质。练拳是要发自內心,譬如说,我们的松柔是发自內心,而不是由外在的规则限制而成。“感觉”一定是发自內心,依“感觉”来练拳,才是真修行。太极拳是从“感觉”流出來的。如果练拳不从“感觉”入手,很没有味道;如果从“感觉”入手,练拳就很有味道,进步会很快。
练拳的“感觉”沒有办法描述,是讲不出來的。它不是用一个法就可說明,而是要去领悟、去感染。学者不妨可以去和一个有“感觉” 的人多交流,多注意他和你自己有什么不同,慢慢就会被启发出来。
对“感觉”能够深入体会的时候,就越来越接近人的本来面目。你会发觉诸如语言、意义、道理、理性、原则都好像是花拳绣腿。学太极拳若从理性着手,想来想去,反而离本来面目更远。此外,“现象”(譬如形相)不是“感觉”;“结果”,“决定”,“行动”也不是“感觉”。“感觉”不假外求,本自具足。
“用理智和缜密是看不到的,反倒是恍恍惚惚才可以看到。”
“理智和缜密”是《金刚经》所不取的“有所住而生”的心,属识心;“恍恍惚惚”是“无所住而生”的心,属般若智,体悟道之“用心”。
太极拳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具备灵感,崇尚创造,崇尚幻想的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