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的最难学是什么(正文)

太极拳的最难学是什么

2013-10-21   魏坤梁
核心提示: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古代拳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明了,是不存在尚没有公开的秘密需要谁去解去揭的。之前有的人所谓对太极拳...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古代拳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明了,是不存在尚没有公开的秘密需要谁去解去揭的。之前有的人所谓对太极拳的“解秘”无非是有名无实的吹嘘、哗众取宠的商业炒作甚至是欺诈而已。太极拳古代拳谱明白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于随人而动形成的,因此是没有某些外家拳那样十分花俏奇异复杂的主动技巧的,就此而言,太极拳其实是简单易学的。然而再简单易学的动作也是有难度的。比如走路谁不会啊?谁都认为走路是简单易学的,然而走钢丝其实就是走路,会在百米高空的峡谷之上走钢丝的世界上有几位?所以,走路也是有难度、有诀窍的。其实,世界上任何技艺理法再清楚明白,学习都是有难度、有诀窍的;任何技艺要达到尖端更是有难度、有诀窍的;学习太极拳自然也是有难度、有诀窍的,而且对于一般人而言,难度是十分大的,甚至对于有些人而言其难不啻于上青天。不然怎么会有“学练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寥若晨星”之说呢?这种状况不能改变吗?当然不是。就像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里所说的,学习太极拳如果有正确的指导,就可以“一年习熟,五年练好”。著名近代太极拳家濮冰如、郑曼青先生是杨澄甫先生刚到上海就跟随杨澄甫先生学拳直至杨澄甫先生逝世的弟子,时间无非至多也就五年多点。所以,说“太极十年不出门”的人肯定是太极拳的门外汉,或者自己对于太极拳一知半解、对于太极拳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没有弄清楚就倚老卖老信口雌黄瞎说一气。

 

      当然,太极拳能够“一年习熟,五年练好”,正确的指导是十分的关键。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对于一般人而言,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除此以外,求学者本人的思维或者称为悟性也是关键,如果自以为是、对于一般的武术常识先入为主,经验主义地以为可以用外家拳的思想理解、剖析太极拳,以为学习太极拳可以对于其它武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一体、以为一个人可以是太极拳家兼其它的武术家,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这样的人要明白、学会太极拳必然是难于上青天的。但一个人的初学悟性再好,也是需要培养提高的,一年时间往往还达不到能够完全理解太极拳的理法要领的程度,所以,即使正确指导与悟性这两个关键或者条件都具备,“一年习熟”的太极拳往往主要还是一个外壳,这个外壳也可以成为外家拳的形式。所以,“一年习熟”的太极拳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太极拳。可以说所谓“一年习熟”了太极拳不等于已经真正学会了太极拳了,还需要继续接受老师的指导。而有五年时间,如果正确指导与悟性这两个条件具备,就可以达到濮冰如、郑曼青先生这样的水平而可以凭自悟自修提高功夫了。当然,太极拳“五年练好”的人也不是达到太极拳的顶峰了,这样的人相互还是有水平高低差别的,还是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的,但就学会太极拳而言是已经达到了。所以就此而言,太极拳应该认为是简单易学的。但如果正确指导与悟性这两个条件没有完全具备,这样的人不仅不可能达到濮冰如、郑曼青先生这样的水平,而且如果离开了老师,对于太极拳的进一步合格与提高就会举步维艰,甚至会始终原地徘徊、踯躅不前,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完全进入太极拳之门。这样,太极拳学习就表现为难度很大了。

 

      为什么太极拳有这样的难度呢?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一般人难以理解,有的人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是误会了,而且往往总是误会得南辕北辙,这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难度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太极拳的基本行为是违反人类与生俱来之本能的,是超出一般人的正向思维而需要以逆向思维去理解的。仅仅根据这两句话应该就可以掂量到太极拳的难度了。而如果能够改变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超出一般人的正向思维,那么,太极拳的难度就像是有的人所说的就是一张窗户纸,没有点破之前,别说十年,三辈子也别想知道窗户纸对面究竟是什么场景,一经点破就可以清楚看明白了,难度的消除也就是指日可待,无非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看时间、精力如何投入了。这样,太极拳就是属于简单易学的了。不然的话,太极拳就是复杂难学甚至根本无法学会的。那么,太极拳难度之最或者说难度的根本是什么呢?这个答案的最佳表述应该就是老子(四十一章)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翻译为“相反是世界总规律的一个动态表现”。太极拳就是充满了矛盾辩证统一十分典型的表现,虽然有不矛盾的,但其根本是矛盾,处处是矛盾。如果认为矛盾是不能辩证统一的,以为圆就是圆、直就是直,以为相反只能相斥,不能相成,那么,太极拳就是说不清楚的,要想学会,那就必然是难于上青天的了。其实,太极拳的简单易学与复杂难学就是一个矛盾,就是说,太极拳的复杂难学其实质是简单易学,而太极拳简单易学的实质对于某些人会表现为复杂难学。

 

      太极拳有许许多多似乎说不清楚的矛盾。聊举数例于下。

 

(一)不用力与用力

 

      太极拳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杨澄甫先生首先直白表述的所谓“不用力”。确确实实,按照正向思维一般常识,说肢体可以既活动又不用力这纯粹是胡说八道。然而,宇宙世界上又确确实实存在许许多多的物体既活动又不用力的例子。比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虽然在不断移动却并没有用力、抽动的鞭子鞭身本身也并没有用力。所以,对于“不用力”其实是并不需要太逆向思维就可以理解的。实际上,无论是客观上还是感觉上,学习太极拳是不是能够局部不用力正是太极拳入门的一个瓶颈,学习太极拳是必须想方设法局部不用力的,非此,太极拳是不可能学会的。然而,“不用力”其实是一种模糊的主要是着眼于自身感觉的说法,这就像是说某物品是纯金,其实一般所谓的“纯金”无非是99金而已,还有百分之一并不是金。说太极拳客观上不用力,虽然自己实际上确实已经最大限度地不用力了,但客观地从精确的微观而言还是存在静止性用力的,不然的话,手臂能够持续悬置是不可能的。那么,究竟这不用力中用力的情况如何呢?只有到了太极拳研究现代化达到能够分辨清楚具体一条条肌肉纤维的收缩情况了才能够有准确的答案。不然,按照感觉,只能用“不用力”来表示。除此以外,太极拳的明显局部不用力(包括不用劲)还是必须要靠另外某些局部的用力、用劲发生传递形成的。比如活动手臂的不用力必须要依靠腰骶、腿脚的用力将这种用力传递过去,由于躯干含胸拔背的带动而形成的。这就同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可以没有用力是靠汽车有动力使得汽车行驶、抽动的鞭子鞭身可以没有用力是靠握鞭把的手有用力发生是同样的道理,换句话说,坐在行驶的汽车里没有用力的人是存在往前移动之力的、没有用力的抽动中鞭子的鞭身是存在着抽动之力的,同样,太极拳活动中没有用力的手臂也是存在着活动之力的。故而杨澄甫先生又说“用劲不对,不用力不对,绵而有刚对”。这所谓的“绵”就是没有用力,这所谓的“有刚”就是有力。所以,杨澄甫先生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不矛盾的。如果有人总是说杨澄甫先生没有说清楚,那么,这样的人与太极拳就是根本无缘的。而且,不仅认为太极拳“不用力”是错误的人学不会太极拳,有的人一味讲太极拳不用力、不用劲,认为凡是用力、用劲的就不是太极拳,这样的人也是学不会太极拳的。

 

(二)放松与未松

 

      太极拳的根本是放松,太极拳无论是武术的还是养生健身的所有效果,都是由于放松,不用力就是为了实现放松,太极拳处处都要一心一意孜孜以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太极拳如果没有放松,就根本不可能不用力、不顶抗地化解别人的攻击,就不可能由脚而起爆发强大而又耗费较小体力的劲力。所以古代拳谱、杨澄甫先生都指出太极拳必须“松净”。然而,实际上太极拳这种放松状态往往会感到并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底放松。如果真的完完全全的彻底放松了,也就没有掤劲了,那么既开展又紧凑的姿势体位就必然会被别人轻易破坏,就会任人摆布根本谈不上保护自己攻击别人了。比如两肩虽然十分放松,表现为手臂能够轻易被别人作用动灵活被动地上下活动,然而胸臂的夹角却会由于躯干的转动使得别人是难以改变的,这种情况反映两肩其实有些肌肉纤维并没有放松,所以这是十分矛盾的,古代的太极拳先人只能用“似松未松”来表述。究竟是怎样的“似松未松”状态,显然也只有等到太极拳研究现代化达到能够量化分辨清楚肩关节那些肌肉纤维是松弛的、那些肌肉纤维是收缩的才能有答案。在此之前,这种情况也只能用“放松”来表示。同样,如果没有老师手把手指导体会这种似乎矛盾的、却是实际存在的“似松未松”,太极拳是无法学会的。同样,不仅认为可以不用放松的人学不会太极拳,那些一味强调放松,不承认有“似松未松”的人无疑也是学不会太极拳的。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内功的修炼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446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