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内功的修炼(正文)

内功的修炼

2013-09-17
核心提示: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害。 习内功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能内景遂道,返观...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害。

 

      习内功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能内景遂道,返观而察之,则体用兼备。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气纳丹田,冲起命门,引督脉过尾闾,由脊中直上泥丸,下人中龈交,追动性元,引任脉降重楼,而下气海。两脉上下,旋转如圆,前降后升,络绎不绝也。井者,足少阳胆经肩井穴,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时横纹陷中曲池穴。大肠经所入合土,土生金,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连入五脏,周身发劲之所也。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龟尾,长强穴也。谷道轻提,真气自然上升。丹田者,冲脉(上起百会,下达会阴)带脉(腰一周之脉)之中,脐下内部也。调整呼吸,固精健肾,炼神之所。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冲于内,光形于外。

 

       既明脉络,次言格式,格式为入门之规则,不明此,即脉络空谈耳。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函而闭,背平而正。

 

        正头起项虚领劲,壮面神顺颔微收,松肩垂肘肩自活,小腹放松胸须函。背平身微有收敛之行,次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肘开而张。


        足既动步,膝须曲而伸,伸而曲。膝用力内扣,前阴缩,故步能坚而稳,而裆亦开矣。肘开张,两侧肋骨由胆脏气脉带动之,而胁亦开矣。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盖息从心起,心静息调。又云:肺金不清,必先调息。呼则形松似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此即内三合之形松意紧,进而心血调融,神态安静,固精健肾,祛病延年。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气归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呼吸出入,气交错也。调息匀细,真气也。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伏者,觉周身之气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之。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收者,谷道 轻提。防气之泄也。提者,耳后高骨玉楼也。正头起项,使气往来无阻。不拘坐立,气至喉者,以肺摄心透前胸。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为妙。底者,涌泉穴也。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展,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愈口,以透入前心,方明真格。

 

           既明气窍,再谈劲诀。

 

           通,透劲,通劲之顺也,透骨之速也。往来无阻,伸劲拨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也。

 

          穿,劲之连也,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松,劲之涣也,悍,劲之萃也。松涣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清,气血凝结之谓也。

 

          合,劲之一也,坚,劲之专也。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园裆以壮胯,提胸以下腰。

 

         按肩, 收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两臀极力贴住。园裆,由内向外极力争横。提胸,起前胸也。

 

         提骸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提骸,后脑骨虚灵上顶也。贴背 ,两背骨用力贴住,其劲觉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至手骨而回。松肩,出劲时将肩井穴之劲软意松开,自无阻碍。

 

        横劲,竖劲。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手及臂也。以身说竖,之督脉至两肩穴。横者自六腑转处于手臂,自裆至足底,自膝至臀,以腿言之。

 

       五气转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降于丹田,又运一真气自档下足底,复上自外胯至丹田,二真气自背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还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融洽不背,久久用之,好处参悟甚多。

        劲诀已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少时气定,遂吸一口气,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升至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  脑后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到喉,喉到脊背,脊背透至前心沉到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近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卷二纳卦篇卷三神运篇,后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436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