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论掤劲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掤劲在太极拳八法中排列首位,可以想见其在推手中的重要性。 掤字据康熙字典,切音笔凌,读作冰字。掤是一种中空的竹筒,用来贮...
  

    掤劲在太极拳八法中排列首位,可以想见其在推手中的重要性。

    掤字据康熙字典,切音笔凌,读作冰字。掤是一种中空的竹筒,用来贮箭,也可以盛酒。可见掤在古代,不但读音和太极拳所用的掤字相异,而且在字义上也是完全不同的。

    八法之一的搌字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掤和掳应该是古代武术上习惯用到的专业名词,这样的专业名词,在京剧、艺术创作或各行各业中都可能找到一些,这些名词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读音也可能与一般不同。

    在我国的东南地区,人民普遍用棕榈绳编织在木框之中,作为睡觉的床垫叫做棕绷。木框中的棕绳拉得很紧,手感有一点发硬,但是仍然有一定弹性,睡上去能适应重量,不会使身体任何部份受到压痛。这个绷字和太极拳的掤字,无论是读音或意义都有一点相似的地方。

    太极拳十三势只有掤和中定是暗劲,因为在外形上不显露出来,采是半明半暗劲,其他各势都是明劲。

    “掤”是推手中比较难学的一个劲,初学推手只有懂得了掤劲,才能谈得上入门。我开始学推手的时候,主观上始终想轻,想柔,想虚无,以为这样对方就无法推动我,但推了几个圈子以后,就被对方迫入死角,动弹不得,变成木板一块。即使和同样水平的人推手,也是“进无门、退无路”,后来经过了多年的痛苦探索,才逐渐懂得了使用掤劲的重要性。掤劲是推手时测量对方来力的一种反应,有了掤劲才能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掤劲”也是听劲的基础,有了掤劲才能做到人微动,己先动。掤劲也是推手手法转换的基础,在对抗中利用掤劲,掌握来势可以乘机转换为其他劲制服对方。掤劲如水之浮力,既能漂浮落叶,也能负起万吨巨轮,在推手时不论来力大小都可以用掤劲应付。

    但是掤劲不是纸上谈兵,没有一定时期的推手实践,恐怕不会真懂得掤劲。曾经碰到过这样的人,满口要轻,要柔,拳经上的一些名言,也背得很熟,但是一接手却是力大无穷,硬得唬人。真要做到松柔,也的确是不容易的。我的老师常对我说,练太极拳的功夫到达某种境界时,你才是真懂得了这一境界的太极拳,否则仍然是没有懂。但是太极拳功夫的境界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骄傲自满的,甚至自以为是,随便教训别人。

    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练太极拳不象入山修道,可以关住大门自我陶醉在虚无幻想之中。太极拳是用以防身自卫的武术,实用性强,又有对抗性的技术,我们练太极拳,就是要练出东西来,杨澄甫的一句名言,早巳说明了问题,那就是“绵里藏针”。

    记得多年前,我在家中看电视,一个电影中有一幕描写公园情景的镜头,一个青年演员,染了白发,装上胡子,在慢条斯理地打太极拳,我的女儿看了说:“他和你一样在练太极拳。”我说:“这个演员不会太极拳。”女儿惊讶地问:“为什么?”我说:“他内里没有东西,而且太极拳的几个基本要求,他一点也没有。”可见太极拳是难以装假的,但是我女儿不懂太极拳,就无法分辨。

    初学太极拳一定要花上几年功夫,专心学习松柔,化掉在推手时出现的僵劲和拙力,但这仅是练阴的一方面,拳经上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如果只有阴而没有阳,那等于只有被动而没有主动,无法做到刚柔相济,那就不是太极拳。

    田兆林是杨澄甫门下为数不多的太极拳高手之一,他出身于武术世家,具有一定功夫根底。后来从杨少侯专心学太极拳,少侯去世后转入杨澄甫门下,被认为是杨澄甫门下正统的传人之一。解放以后,他在上海教过一段时期的太极拳,他的推手,风靡一时,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崇拜的对象,据我所知,称太极拳为掤劲拳就是从他口中传开来的。

    在沈家桢和顾留馨合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中,也谈到太极拳是掤劲拳。他们说掤劲不是人身固有的劲。在八门劲中掤劲是基本的,掤劲生于弹性,这种弹性劲,不仅是肌肉本身的弹性,而是在肌肉弹性的基础,将骨骼韧带等和肌肉联合放长中锻炼出来的,必须经过久练才能产生的劲。照他们的意思掤劲就是指弹簧劲,练太极拳时身体的肌肉要拉长,肌肉拉长了才会产生弹性,换句话说弹簧劲是在肌肉拉长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我认为掤劲和弹簧劲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弹簧劲是由于物质特性形成的一种机械力反应,不需要任何技巧,仍然属于死劲。拥劲是活劲,是有机的,能够随时变化,需要高度技巧,这种技巧只有在长期推手实践中逐渐磨练出来,没有学过推手的人,即使向他解释,恐怕也不会真懂。

    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次子吴公藻,在他所著八法的力学原理中解释掤劲像轮轴的上旋作用。他说当对方大力压下时,其进攻位置当在上部,则顺其自然的来势与方向,加以向上的旋转动作,对方之力必然悬空。这种上旋作用等于在轮带下加以旋动轮轴,可以起到转移牵引的功效。也好像机械运转中的活轮,或者是像轴承中的弹珠,都是为了减轻机械活动中的重量,加速其运转。

    掤劲的作用原理,有一点象搌劲,但搌劲往往是向后向下的动作。拥劲是向上向后的动作,搌劲是利用身法,在不改变对方劲路情况下,使其落空而继续前进,所以不需用大力,甚至只有意识就可使对方失势,甚至倒在地上。掤劲是当对方进攻时托住来劲,并利用对方在进攻时向前的惯性,使其失去目标(改变方向),达不到我身上。掤劲的一个优点是能使对方产生错觉和急躁情绪,当对方被我的掤劲托住时,会感觉到已找到目标,就会继续进攻,但是由于劲路方向掌握在我手中,对方始终不能碰到我身上一丝一毫,此时对方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突然猛扑,其结果是自己倒在地上。在我自己,则可以利用掤劲,使对方拔根,或者在掤劲的基础上探测到对方虚点,转变手法,可以轻易地把对方击出。

    我们在推手时有一句常用语叫做“掤劲不过头”,就是说掤劲的力量,不会超过对方进攻的力量。道理很简单,对方在进攻时,必然有一股惯性和动力,我稍稍加以托住,就可以使其改变方向,达不到我身上。这好像脚踏车的轮子,前进时,两旁稍加点力量就可以使其改变方向或转弯。要托住对方的劲路,自己当然也要用一点力。托住不是阻挡,或用力去顶,而是使其改变方向,不能到达我身上,使其不能达到我身是主要目的,不是像搌劲那样,使对方落空而跌出去,当然对方进攻的力量是有轻有重的,所以掤劲又称衬托劲。

    我在老师家中学习推手,老师往往要不了二三个圈子,就把我推出跌倒在沙发上。我时常会想老师故意把我推倒在沙发上,使我不会碰痛身体,或不致碰翻室内的桌椅,但是为什么自己会身不由主任人摆布?又看见老师坐在椅子上,伸出一双手和学生推手,一接手后那学生就跌跌撞撞地跟着他的手掌移动,脱身不得。又在公开的每月举行的吴式太极拳表演会上,教师能够像耍猴戏那样,把对方牵引着在自己身旁打转,对方既不能进,也不能退,难以脱身。有一次我问老师,这些都是什么道理,老师笑说:“这就叫功夫”,没有作进一步解释。后来又和一些同道们讨论,有的人说这叫做吸劲,内劲功夫高深的人,推手时会产生一股吸力把你吸住。我觉得这个吸劲太玄了,难以理解。也有人说这叫做拿劲,推手时,一出手,必然有一股劲,他乘机把你的劲路拿住,你的任何细微的动作都被控制,所以只能由他摆布了。我认为这种讲法可以理解,但是劲是无形的,对方也懂得松柔,不会把全身都交给你,我想拿劲好像牵着牛鼻子走路,不妨称做为牵牛劲,因为牵着牛绳走路,也要有一定技巧,如果绳子拉得太重,牛的鼻子感到不舒服就要挣扎反抗,绳子太松了,牛就可能停步不前,只有在似松非松,又紧又松的况下,牛才会乖乖地随着你移动,但推手怎样才能发挥出这种劲,我仍然没有理解。

    经过了长期的苦思冥想,有一天我忽然觉悟了。所谓的拿劲,也是拥劲的作用,是能够应用掤劲的阶及神明阶段。我这种想法,还不知道是否正确,希望同道们加以指教。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太极推手浅见
    下一篇: 太极拳怎样练气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42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