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武术太极拳源流考(正文)

武术太极拳源流考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现在又到了说真话难的时期,近来有媒体对我的武学研究提出了质疑,如果有些人认为只有编造“腾身走凌空”和“仙佛来接”才是“...
  

  现在又到了说真话难的时期,近来有媒体对我的武学研究提出了质疑,如果有些人认为只有编造“腾身走凌空”和“仙佛来接”才是“武学研究”,那么抱歉了,我只能再说点真话了。
  
  一、赵堡学拳与盐店得谱
  
  公元1852年,河北省永年县的秀才武禹襄(1812—1880年)奉母命去河南舞阳县探望兄长武澄清。武禹襄自幼随父亲武烈习少林洪拳,虽年过四旬但好武之心不减。永年有邻人杨福魁畅禄禅)在河南学得绵拳珍秘不传,于是武禹襄绕道河南温县拜访赵堡镇名师陈清平。以武禹襄的根器和财力自然可以得到陈清平的倾囊相授,因此武禹襄仅学月余即得此拳的精要。也许是天意欲弘扬太极拳学,待武禹襄来到舞阳时,其兄也恰好在盐店购得王宗岳的拳谱,在内家拳的发展史上,王宗岳的拳谱里首次出现了“太极拳论”这一提挈太极拳学的篇章。武禹襄携盐店拳谱回到永年时,对自己的外甥李亦畲说:“现在真东西在咱们手里了,就看咱们怎么用功了。”一年之后,武禹襄结合赵堡拳架,参悟盐店拳谱创出完全符合太极阴阳理法的内家拳。

  笔者在此尚有两个悬疑难以落笔,一是武禹襄在河南陈清平处所学的是否为太极拳无法确定。杨禄禅在陈家沟学成后,一直称自己所学的是“绵拳”、“陈家拳”或“长拳”、“十三式”等,因为目前世人还没能找到在1881年李亦畲的《廉让堂太极拳谱》问世之前有关太极拳的文献记载,不仅在《明史》和《清吏》里找不到,就连专门收集民间方伎技击的《清稗类钞》中也没有关于“太极拳”的只言片语。作为武派太极拳的嫡系传人,我不敢枉言武禹襄和李亦畲为太极拳发展的贡献有多大,但拳史研究绝不应该像收集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那样随意。

  另外,笔者也难以苟同某些所谓武式太极李派的正宗传人的说法,如《武式太极拳正宗》一书中说:武禹襄得陈清平“赠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概要图》、《拳论》”就显得不近情理了。试想陈清平的再传弟子杜元化在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仅收了陈清平的《太极拳总论》一篇,尚无王宗岳的拳论,而当时河北永年等地已有王宗岳和武禹襄等先师的拳谱流传了。由此不能不令人产生疑问:如果河南陈家沟陈长兴和赵堡镇陈清平等人的拳法真是如某些专家所考证的那样属于张三丰一蒋发一系的传承,那么这两家为什么会没有王宗岳的拳谱?而陈家沟陈鑫所宗的是一部曹继武和戴隆邦等人著的《心意六合拳谱》,赵堡镇拳家所宗的却是形意拳门的《岳武穆九要论》,在武禹襄之前,陈家沟和赵堡镇的拳学从拳法到理法都与太极拳压根就不贴边儿。
  
  二、李大先生及其传人
  
  武禹襄早期的传人只有李亦畲和杨班侯,见《清·武禹襄传》:班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班侯性刚骄躁,于人言词无所让,独于禹襄之技,终身钦服”。而武禹襄真正的衣钵传人就是他外甥李亦畲 (1832-1892年),人称李大先生,李亦畲目睹了舅舅学拳、练拳、创拳的过程,成书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永年拳术》中记述了李亦畲从学武禹襄“心领神会者二十年,得其精妙”。李大先生在王宗岳原谱和武禹襄所写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打手要言》和《身法十要》等拳论的基础上,写出了《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五字诀》、《撒放密诀》等传世经典。李大先生出身望族,家学深厚,自幼精研儒释道经书典籍,并且善书法,他编撰了武术史上的第一部太极拳专著《廉让堂太极拳谱》,并亲手抄写了三本,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交门人郝和(为真)。

  李大先生不仅是近代太极拳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对太极拳的领悟异常精深,虽身材瘦小,但各门派的高手与李大先生试技后无不诚服,《永年拳术》记载“拜门墙者益众,其最有心得者如葛福来、姚洛朝、葛顺成、李洛同、魏庆祥,本境郝和、王明德尤为精巧。”据考证,李亦畲及胞弟李启轩先生的传人中能传续有成者,以郝为真和葛顺成为最。葛顺成字显斋,人称葛老显,师承李启轩,老显传郎舅霍梦魁,霍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艺于东北沈阳。李大先生的衣钵传人则是郝为真先生(1849”1920年)。武学界普遍认为武派太极拳一门以郝为真先生的功夫最高,郝先生练功时可以用铁制的八十多斤大杆子,一口气连抖二百多下,内功精绝,震烁古今。《永年拳术》一书记述了郝先生的功夫:“尝袒腹卧榻上,令人以拳击之。有时其若无物,有时如击棉絮然,有时如以胶粘物,臂不能缩。”

  郝为真先生早年协助李亦畲先生教拳,李大先生辞世后,始正式开门授徒,一时间河北地区的少年俊彦纷纷来附。郝先生门下的著名弟子以正式拜师的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阎志高(1882—1961年,17岁入门)、韩钦贤(1885—1958年)、李圣端(1888—1948年)、张振宗(1882-1956年)、王其和(1885-1932年)、李香远 (1889—1961年)、李福荫(1892—1943年)、孙禄堂(1861-1932年,50岁后拜师)。郝先生的这些弟子后米郡能将武、李、郝一脉传承的太极拳学发扬光大,有的弟子甚至成为一代宗师。
  
  三、武式太极拳、郝架太极拳、武派太极拳
  
  据姚继祖先生所著的《武氏太极拳全书》中载:“经李亦畲先生传给郝为真等的架子,可谓武氏老架。郝为真在清末民初时,任广平府中学堂和永年县立小学堂武术教授时,为了便于集体教学,适合一至四呼发口令,将架式中的懒扎衣、搂膝拗步等式后面添了开合,即成郝派的‘开合太极拳架子’。”郝先生的这种做法是效法杨家,当时杨健侯已经在北京编创出适合于健身的普及性套路,而将原本修炼内功和应用于技击的拳架珍而秘之,非人室弟子不传。从郝为真传阎志高的拳架,尚且可以看到武禹襄从学于陈清平的赵堡拳架的影子,“手挥琵琶”等拳式都极为相似,尤其是“十字手”、“合手”更为这两家拳架所独有,而郝为真传给李逊之、孙禄堂等人的拳架已经找不到母拳的味道了。至于郝月如先生在上海等地传出的拳架,据顾留馨考证:“武式到三传的郝月如删去了跳跃动作,架式纯为高架子,显为适应年老体弱者而作的改革。”近观很多武派名家们打拳则将“裹裆护肫须下势”这一基本要领都略去了,均是站着表演套路,而当今某些标榜为李家正宗传人者更是连“身法八要”都不遵守,只是挺着肚子站在那里左晃右晃。 有一段时期,人们将郝先生修改后的普及套路称为“郝架太极拳”,但郝为真及后人均能尊师重道,对这种说法不予承认,仍主张拳得之于武家,必须以武氏命名。因此,郝少如先生在1963年出书时,定之为《武式太极拳》,而阎志高和霍梦魁二位先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沈阳传艺时也一直称之为“武式拳”。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北京吴文翰师叔碍于“武式”不便于翻译成外文等原因,为弘扬一派太极拳,征得家师刘常春先生等健在的第五代名宿的认可,才将“武式太极拳”又改称为“武派太极拳”。

 近年来,有李逊之一脉的传人惟我独尊,提出郝为真先生传的只是“郝派太极拳”,而非武氏正宗,这是不顾史实的欺师灭祖,先不说李亦畲谢世时,李逊之年仅十岁,郝为真教给他的也只是自己修改过的健身架子,非是不传,而是因为逊之先生的身体素质不适于练功夫架子。笔者列出当年永年人自己留下的文史资料,就可让欺世盗名者的谎言不攻自破,第一段文字,见于李启轩的孙子李福荫(字集五)先生的《李经纶传》:“尔时禹襄年已高迈,凡有习此拳术者,远近皆来从学于亦畲……子宝廉、宝让(李逊之),均不得其传。”(见抄本《永年拳术》)第二段文字也是李福荫在1935年 1月28日为《廉让堂太极拳谱》作序时写的:“福荫除受家训外,更受教于师伯郝和。”李家的子孙早在六十多年前就承认没得家传而“受教于”郝为真,那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怎么会冒出所谓正宗的武式李家真传的太极拳法呢!

  有心人只要翻开郝少如先生的《武式太极拳》和所谓李家正宗传人的《武式太极拳正宗》这两本书一比较,就会发现从拳架到拳式的名称都大同小异,都是站着打拳的健身套路。那么武禹襄创出的能让杨班侯折服的武式(派)太极拳究竟是个什么样?怎么个练法呢?下面且。看笔者粗略道来。

[1] [2] 下一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39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