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用力”的表述是正确的
现代的武术界中有不少人对太极拳所谓的“不用力”在刊物上的文章中表示不以为然和鄙夷,有的太极名家也说“‘不用力’这句话是有语病的”,甚至有练太极拳者直白地认为练拳“不用力”是不可能的,因而认为“不用力”是错误的。之所以在现代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有多种,其中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有的人不明白模糊概念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人类对某一事物的判断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需要十分精确、不可能十分精确和必须不能十分精确的,或者说人类的许多认识都是、也必须是属于模糊概念的判断。人由于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因而其面孔每天都在不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每个人和自己先后所写的同一个汉字几乎都有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不同,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电影其实是人不能分辨的一秒钟调换24次一幅幅不动的画面,电视自上到下其实是一条条快得使人不能分辨的扫描线等等,由于人类根据与自己的感官分辨能力相密切适合的模糊概念,就认为一个人的面孑L在几年中是没有变化的,认为不同形状写法的同一个汉字都是同一个字,认为圆周率在生产、科研的广泛应用中大量的,甚至精确到六位也是不需要的,认为电影、电视的画面是活动的,这些认为都属于模糊概念。人如果离开了模糊概念、认为处处都必须和能够做到十分精确,那么,一个人出了门与家里的人分别,几天后回到家里,与家里的人相互就都不认识了;同一个汉字形状不同,就会认为不是同一个字了;凡有关圆周率的计算由于进行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那就永远完成不了计算了;电影.电视也就根本不能享受了.有个笑话说,一个呆子第一天上学,老师教他认识了一个”一”字,第二天老师写了个”一”字考他,因为这个”一”字写得比昨天长了些,这个呆子就不认识而以为是另一个字了,老师告诉他这就是“一”字,他感到很诧异,说:“怎么过了一夜就长了这么多了。”这个笑话正是说明模糊概念的判断对于人类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是十分重要的。
模糊概念自古以来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都有应用。许多生产、生活不仅没有必要、也不能应用必须凭借现代精密科学仪器才能达到的十分精确,而是必须应用适合实际需要的模糊概念判断。数学中的四舍五入近似计算其实就是模糊概念的体现。模糊概念反映了质量互变的辩证法观念,这一观念认为一个事物的变化如果在数量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值,就认为这一事物的质没有改变,也就是认为这一事物没有变化。比如社会上的财物不当之得,有属于不道德的、违法的和犯罪的,就是以数量来划分认定的。汉语中含义确实的数量词也还有表示模糊范围的,比如“三”、“百”、“千”等都可以用来表示不同层次之多的概数,如“三思”不是说只思考三次,而是说思考多次,就是说思考了五次也称为“三思”、思考了十次也称为“三思”、思考了二十次也同样可以称为“三思”。对于“有”与“无”等,人类自古以来也是经常应用模糊概念去判断的。比如《三国志•魏武帝纪》裴松之引注《魏略》中的“非臣无功所宜膺据”,文中“无”的含义不是“没有”,而是“微小 ”;唐代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文中“无力”的含义也不是说连站立的力气也没有,而是指力气小;现代汉语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如“出工不出力”并不是说连站立和动手的力也不出,而是说所出的力不符合工作要求;又如“我累得浑身无力”也并不是说连站立的力也没有,而是说感到身上的力气不足;还有如“人家在用力推车,你怎么不用力”,也并不是说一点力也不用,而是说没有尽量用力等等。
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用力”正是太极拳教学与交流中所必需的不可替代的一种模糊概念。我现在对所谓“不用力”的认识,其一,主要是针对引起肢体动作的肢体局部所用的力而言的;“不用力”的意思是动作的肢体局部不为动作而用力,或者说活动的肢体要由身体来带动,是身体中某部动作的延伸。以手臂“不用力”为例,说的是手臂活动的力量是身体别的部位传递而来的。这个“不用力” 的概念是不包括人维持手臂悬置静态站立姿势全身所用之力的。初练太极拳到了能够以身带手时,当自己确实感到手臂局部并没有为了手臂活动而增加用力时,就可以说这手臂是“不用力"的。
其二,“不用力”是兼指人维持手臂悬置静态站立姿势时,全身各局部要最大限度地少用力,要追求少到再减少几克力,这一静态姿势就维持不了了,手臂就要掉下去了。上述两种“局部的用力”都是指局部不同的肌群由于不同的收缩所引起的骨杠杆性质的力。人不仅可以让活动的肢体不用力,而且维持某一静态姿势,局部肌肉也是可以用很小之力的。以手臂维持悬置为例,所用的力完全可以小于手臂最大力量的四分之一。从运动解剖学中可知,这样持续的、静态的、小量的用力可以完全是由肌肉中的红肌工作所完成的,此时肌肉中用于进行强度大、速度快、耗力大的活动的白肌可以处于完全的休息状态。太极拳功夫逐步提高后,当维持手臂悬置静态站立姿势而红肌所用的力十分小时,一方面,本人主观上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就像一个人站立着并没有感到自己在用力维持站立一样;而且客观上肩臂的肌肉也显示为相对的比一般的人柔软,这是因为白肌处于完全的松弛休息状态,红肌也有部分或相对的松弛;对于这样的肩臂认为没有用力是既符合人的实际感觉又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而更适宜作语言交流的;另一方面,手臂红肌所用的力小到手臂最大力量的四分之一还小,按照四舍五人的近似计算法则,将这样小的力忽略不计也是完全符合科学计算的;况且太极拳高手的手臂局部所用之力比手臂最大力量四分之一的力要小多了。由此可见,按照模糊概念,将这样的肩臂状态称为“不用力”,无论从主观感觉上、客观实际上,还是从科学计算上说是完全正确的,因此认为“‘太极拳不用力’这句话有语病”显然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