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太极拳运动蓬勃发展,已然进入大普及、大繁荣时期。流派纷呈自不待言,写文立说著书者也大有人在。然而,遍观时下太极拳诸文,能够做到语出有据者十分鲜见。引用经典拳论、前辈语录不言出处,模棱两可、糊里糊涂,这似乎成了一种通病。以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为例,刊发的太极拳文章逾二十篇,除笔者外,只有李德义先生文《三年一小成,九年一大成》基本做到了引语有出处。其他,除了不忘标榜自己的师傅和本派前辈大名之外,余则一概不提。或写作“经典拳论云”,或写作“古人云”、“古拳论云”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不外两点:
一、果真不知出自何人,只能含糊其辞。如此,往往引文不够准确,且易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
二、故意回避,闪烁其词。因这些经典拳论非本派之作,有意识地隐去作者名讳。
对于这种状况,笔者多次与吴文翰老师探讨。吴老是当代对太极拳理论研究最有成就者,已经出版的三本专著:《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吴文翰武术文存》、《太极拳书目考》,以及公开发表的近三百篇文章,有理有据,考订甚详,引文标明出处,为我辈后学树立了榜样。吴师和笔者都意识到普及太极拳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仍以今年《中华武术》第五期为例,十余篇太极拳文章引文未注明出处者俯拾皆是,比如:
“彼不用力,我也不用力,我意在先;彼用力,我也用力,我劲在先。”(语出李亦畬《五字诀》,原文为‘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以下语录均出自武禹襄《打手要言》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躯使。”(语出自武禹襄《打手要言》,原文为‘驱使’。以下语录均出此文,不再赘述。)
“从人则活,随己(原文为‘由己’)则滞。”
“意不断,劲不断”(原文为‘劲断意不断’)。
“气若(原文为‘如’)车轮,腰如车轴”
“气以直养而无害”
“以气运身,务令(原文无‘令’字)顺遂。”
“意在神(原文为‘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蓄劲如开(原文为‘张’)弓。”
“进退必有转换,往复必有折叠。”(原文为‘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力从人借,劲从己发。”(原文为‘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原文为‘彼微动’),己先动……”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显而易见,这些语录的作者其实只有两位:武禹襄、李亦畬,只是当代太极拳传人出于种种原因避而不谈或者视而不见罢了。下面对武、李二公简作介绍,并将笔者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以期有更多的人了解武、李二公,了解武李学说,了解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在著文立说是时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原创者以最起码的也是应有的尊重。
武禹襄家住清直隶广平府(现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城迎春街,出身书香门第、武弁之家,其家族于清末位居广平府“武、范、窦、黎”四大名门望族之首。武公上世为山西太谷人,远祖武文举,明初为官。建文帝四年(1402年)“靖难之变”,随建文帝朱允炆远涉西南边陲,以补锅业为掩护往来于四川、云贵等地。卒后其子扶柩北上,几经波折,最终于永乐年间定居广平府城外西七急村。家资殷实后,禹襄一族迁于广平府城内迎春街居住。他为武氏一脉迁于广平府后的第七代,其七世祖名建功,曾祖名镇,曾充卫千总。祖父名大勇,字德刚,武秀才,精骑射。慷慨豪爽,轻财重义。遇事果断有为,尤善排难解纷,极富侠义心肠,声名显于乡里。父亲武烈,字丕承,庠生。事亲至孝,遇母丧,哀毁过度,郁郁而终,年仅33岁。有三子一女,子名澄清、汝清、河清,由母亲赵氏教养成才。武赵氏为宣化镇君子堡把总赵宏勋之女,幼读经书,达大义。夫亡后,自课诸子,训以五经四书,均成名,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人称“三武”
澄清,字霁宇,晚号秋瀛老人。生于嘉庆五年(1880年)4月12日,卒于光绪十年(1884年),享年85岁。18岁考上秀才,授徒养母,兼课两弟读书。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主讲秀名书院,成才甚多。1852年,咸丰壬子科进士。1854年,官补河南舞阳县知县。任职内听明决断,案不留牍,减徭役以实民,设书院以兴教。五年后回籍养母。离任之日,百姓卧辙攀辕者数以万计,备酒焚香,依依送别,逶迤数十里。后立德政碑于县城关东。返乡后,自奉节俭,热心公益。曾与同乡杨毓楠出资修葺城内土垣,加固墙体。有诗文稿行世。闲时习拳,参与三弟禹襄研发太极拳过程。有《释原论》、《打手论》、《打手歌》存世。《释原论》解析拳理精辟透彻,形象生动,对后人多有启发。《打手论》是最早记录推手练习法、论述打手的拳论,为后世记述下早期太极拳打手形态。
汝清,字酌堂,号兰畹。生于嘉庆八年(1803年),卒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享年85岁。“道光五年(1825年)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为官清正,秉性耿直。”“咸丰辛亥(1851年)随将军萨迎阿赴甘肃、西宁查办番案,督臣及番司许以重贿,却之,回京反而遭馋。时刑部侍郎曾国藩以正论折之,上由是知汝清明,尝谓某大臣曰:‘武某清正,吾辈不及也。’适老母年迈乞养,归里。”(见《永年县志·武汝清传》)亦研习太极拳,著有《结论》一篇,并引荐杨禄禅进京教拳。《结论》一文对太极拳释名及核心理法的阐释可谓入木三分,使人犹如醒糊灌顶,豁然开朗。辞官后主讲清晖书院10年,磁州书院30年,成材甚众。当时,学界称其为“泰斗”。著《酌堂年谱》、《萝图随记》、《西守记事》、《兰州记事》、《长安春梦》、《家居忆旧录》各一卷。同治戊辰(1868年)左文襄公督师畿辅,寄书招赞军帏,不就。清末,地方匪患骚扰,他为地方武备建设,城防管理,训练乡勇多有功绩。曾于同治四年(1865年)出资维修城墙西北隅外垣及南关阁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