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的肩胯相合(正文)

太极拳的肩胯相合

2012-07-14
核心提示:  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讲究“内三合”与“外三合”,而“外三合”中的“肩与胯合”尤为重要,正所谓“根节不明力无源”...
  
  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拳讲究“内三合”与“外三合”,而“外三合”中的“肩与胯合”尤为重要,正所谓“根节不明力无源”,无此便谈不上中节和稍节了。但是许多人练了很多年也不知道这“肩与胯合”应作何解释?在练拳的时候应该如何操作?而仅仅只停留在“上下照应”这个字面上。
 
  首先习练者要明白,太极拳要求的是一种轴性灵活,不像外家拳超越身体限度大幅度伸缩,故不需专门柔韧训练,通过长期松沉盘架,自然会得到轴性灵活。有了这个前提之后,我们再来建立一个几何模型:我们把人体的两个肩(肩井穴)和两个胯(环跳穴)抽象成四个点,把这四个点顺序连接起来,便构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平面会因我们在转身时发生扭曲。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少这个平面的扭曲程度。和别的内家拳不同(例如八卦掌),太极拳要求“腰胯一体”,即“言腰必言胯,转腰必转胯”,而这也正好为这个几何模型提供了理论根据。
 
  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举个例子,读者可以试一下:当我们向右转腰时,尽量保持腰以下的部位不动,慢慢地右转,你会感觉你的左胯变得越来越死、越来越不灵活了,呼吸也受到了影响;好,现在放松腰以下的部位,让你的左胯跟上你的左肩,同时松掉左胯,怎么样?不仅身子正了,呼吸顺遂了,而且还获得了更大的转动空间!这时如果有力量施加于你的右胸,你这么一找肩、一松胯,力量自然就被化掉了。
 
  其次,我们的肩和胯在力学方面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照应(骨骼和肌肉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肩与胯的状态总是趋于一致”,而这种照应在后天的劳动中被淡化了。通过太极拳的训练,会逐渐恢复这种天然的照应,使之步调一致,一致又体现出协调,不论是运化还是发力,都会产生极大的效果,从而产生特有的“太极劲”。
 
  同样,用这个几何模型也可以解释太极拳的“发力”,长方形通过下边的两个角获得两个相反的力道,同样,上边的两个角也需要一个较小的引劲儿,上下两股劲儿反弹后促使整个长方形产生抖动,而不会使身子出方圆线,这就是发力。(具体可参见拙著《关于太极拳的发力》)
当然,这种肩胯相合也存在特例,即“左肩与右胯合,右肩与左胯合”,这种斜向的合所表现的力道是出了方圆线的,被称为“四隅劲”,但这种情况都是比较短暂的,绝大多数的时候为正向的合,表现出的为“四正劲”。
 
  现在我们再去练拳的时候,应该知道怎么去做了:在保证两肩和两胯向下松沉的情况下,,除了表现四隅劲的时候,要尽量减少“平面”的扭曲程度。不过,这里要注意一下“尽量”二字的两层含义:第一,平面的小范围扭曲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否则便真成了“胸腰铁板一块”了,灵活并不在于位移的大小,在最小的位移之内产生最大的变化——这才是真正的灵活;第二,不要把“尽量”二字理解为“强求”,实际上它反而会给你一种顺遂感,也许初期不太明显,时间长了你就会感觉到其中的奥妙,举个例子,学乒乓球时,老师会否定你自由握拍的方法,而教你一种标准的握拍方法,初期你一定不太适应,待习练到一定程度时,你就会发现这种握拍的方法对你今后的提升将有着多大的帮助!
 
  做到了两肩、两胯的放松和照应,转换自然迅速,上下自然相随,这正是“上下相随人难侵”,你的太极功夫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太极拳十三要义
    下一篇: 非衬即套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222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