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沉则随”(上)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名言探释
(一)近现代太极拳家们对“偏沉则随”的解释
“偏沉则随”这一太极拳界脍炙人口的成语在现存的古代太极拳经典文献中最早出现于《王宗岳太极拳论》。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里既有一些词语与不少词语同义,这些词语都是对同一个太极拳法则各自着眼于不同角度的表述。也有一些词语没有同义的其它词语,某一个太极拳法则仅仅是由这样的一个词语来表述的。“偏沉则随”正是这样的语句,而且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仅仅出现了一次,因此弥足珍贵。《王宗岳太极拳论》紧接“偏沉则随”之后的是“双重则滞”,再紧接着就是“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指出“双重”是太极拳弊端严重的大忌。从这种行文中可以发觉拳谱作者是以“偏沉则随”与“双重则滞”相互衬托出了各自对于太极拳分量同等的至关重要。
中国近代有不少太极拳家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偏沉则随”这一经典成语作过阐释。杨健侯先生的学生许禹生先生在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里解释道:“偏指一端也。如吸水机、如撤酒器,使一端常虚,故能引水,如欹器之不堪满,满则自覆矣。”所谓“欹器”是古代一种盛水的器具,水盛得少的时候会倾斜,当水盛得不多不少的时候也就是容器内一半空一半有水时就中正不偏,而当容器内盛满了水它就会倾覆。因此被古代的一些君子置于座右以作为应该常常保持虚心的警戒。这就反映了许禹生先生认为“偏沉则随”是太极拳一则必须遵循的特征为一虚一实的法则。杨澄甫先生早期弟子陈微明先生在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里解释道:“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反映了“偏沉”是太极拳“沾粘连随”的重要基础。杨澄甫先生早期弟子李雅轩先生在现代将“偏沉则随”记忆为了“单重则随”,在他的随手笔记中这样写道:“‘单重则随,双重则滞’,这两句话是练习推手最重要的,最应注意的,必须时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若不认识这个理论,根本谈不上会太极拳。所以太极拳论上说过‘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因有缺陷凹凸便不能圆,不圆就双重了。圆轮着地哪有两个重点,若有两个便行动不了。”杨澄甫先生在1930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里则是这样解释的:“前说有车轮之比,犹如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何为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此理甚明,勿须细说。”这些解释都指出“偏沉”是与“双重”刚好相反的行为,而太极拳只有能够“偏沉”才能成功地实施“沾粘连随”;但究竟什么是“偏沉”他们都没有明白地说明,似乎有指步法的意味。姜容樵与姚馥春两先生是1930年出版的首次收载有著名的《乾隆抄本》的《太极拳讲义》的作者,他们不认为他们的太极拳源于杨氏,而是源于许占鳌先生以友谊传授得自河南的陈姓,而他们的拳架却基本上与许禹生先生在《太极拳势图解》介绍的拳架相同。他们在《太极拳讲义》中对“偏沉则随”的解释是:“敌用力我松劲,敌虽力大而我可化走,是为偏沉则随;敌用力我亦用力,二人互相抵抗,卒为力大者胜,是为双重则滞,乃太极之最忌。”顾留馨先生是现代初期太极拳发展的领导者,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定居于上海的杨澄甫先生弟子,听到他们尚未形成文字记载的一些太极拳要点,他将很多这样的太极拳要点收载于他的著作中。他对“偏沉则随”的解释是:“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重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用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力相抗。如果两力相抗,不能‘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姜容樵、姚馥春与顾留馨先生这种解释显然是将“偏沉”与“沾粘连随”的上肢反应当作一回事了。撇开这一点,这些解释与杨澄甫先生以及杨氏弟子们一样,都肯定“偏沉”是与太极拳的大忌“双重”相对抗的,是太极拳必须遵循的根本性的重大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