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圆四正推手如何“按捋”
——四正推手经验体悟点滴(10)
(一)按捋的过程
程序化的立圆四正推手中,当我以捋破坏了对方的前按、使得对方处于被捋发的威胁时,对方就是以挤破坏我之捋的,往往主要是发生于我将由沾粘连随的捋变为发劲攻击的捋之际。以我右脚在前的步型、右手腕与对方的右手腕相接触之捋为例,对方由于其右手臂被我向右(对我而言)捋动而身躯继续前移(对对方而言)、其左手就从我的右肘处沿着我的左小臂外侧滑到其右小臂内侧形成了挤,对方最后挤的形式是左手掌滑到其右肘弯处抵住其右大臂内侧,正好其右小臂约处于胸部高度,于是其右小臂就在其身躯与左手臂的推动下向我水平逼挤过来。
对方一旦以挤攻击我,我就立即收腹含胸,同时右脚撑地推动身躯协助自己借对方的力量身躯被动后移;原来按于对方右臂之肘与腕处的我的双手不能有向任何方向主动的用力。这样由于对方右臂的前挤,我的双手就随同身躯被动地向后移动了,并且我双手与胸部的距离逐渐接近;同时由于我的两臂放松不用力,以致两肘都会出现维持原来空间位置的滞后于手被动往后移动的现象;左手指就会变成为往右转,右手指往左转;我的左小臂就压到了对方右肘上方的大臂处、左手掌则压到了对方的左手腕,我的右手掌则开始腕部压住对方的右手腕部、右手指或者右手掌压住对方左小臂部,由于右手指往左转,然后可能右小臂能够压住对方的左肘弯处,继而右小臂则压住对方的右大臂;同时我又以身体微微沉胯、沉肩与手臂放松的自重使得自己以肘领先两小臂下压,使得对方的两臂也下降。这样,由于对方的两臂下降,我的双手就主要是与对方的左臂相接触了;我则随着身躯后移后,左脚撑地,身躯在腰脊的带动下以右胯领先作圆心在前的U形逆时针方向的弧形移动。这样的肢体反应使得我按压着对方手臂的两手下降到了我的胸腹之际甚至更下;由于我这样转身的带动与对方力量的作用,同时我的右肘部由于转身发生前移,我的右臂也有一点既顺从又斜向的力量推动着对方的左臂往我的左侧偏移,我的两手与被我按压着的对方的手臂就会作(对我而言)圆心在前的顺时针方向的U形弧形移动。我身躯的运动轨迹与我两手的运动轨迹就成为了同一圆心、相互邻近、运动方向相反的两条弧线了。这样,一是我原来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的身躯由原来的位置右移,身躯左侧原来的位置不同程度地空了出来,二是对方用力的方向发生了往我的左侧偏移,从而使得对方的前挤往我的左下方落空。如果这时对方继续前挤,我就可以立即拔背撑脊、身躯继续作圆心在前的逆时针方向的微微的U形弧形移动与身躯以右胯为轴的左侧往后转动,而我的两手臂则由于拔背撑脊作以圆心在后的逆时针方向的倒U形弧形移动,从而捋发对方。这样,我的整个按捋中两手的运动轨迹俯视看就是一个横的反S形,前半个圆心在前的顺时针方向的U形圆圈就是沾粘连随的按捋,后半个圆心在后的逆时针方向的倒U形圆圈就是发劲攻击的捋;而身躯的转动都是圆心在前的以右胯领先的逆时针方向的U形弧。这样的按捋从侧面看(对我而言),我两手的运动轨迹也是一个横的反S形,但那是一个倒的由下而上的反S形。当然,推手主要是锻炼沾粘连随,为了推手能够循环不断地进行,按捋中发劲攻击的捋发往往是神经反应暗暗的锻炼,动态上主要是象征性的,因此外形上往往是不出现的。
按捋在套路里表现不多,明显的如揽雀尾的捋、揽雀尾变单鞭的平捋中由左往右的一段都是这样的捋,但实际上,按捋并不只是对付挤,与太极拳中其它的捋一样,手臂既可以是按压对方,也可以被对方推压。而太极拳几乎所有的捋都是沾粘连随的各种体现,套路里绝大部分拳式的开始都是沾粘连随的捋,反映于手与身躯的运动轨迹就都是有U形的或者顺时针方向的或者逆时针方向的弧形移动。
(二)按捋的主要要领
①两手、两臂、两肩除了由于放松而沉胯、沉肩与自重等引起的往下沉坠的力量与移动阻尼外,不得往任何方主动用力,尤其不得有主动地往前方抵挡性外推的用力,也不要有主动地往自己的身躯方向内拉的用力,这是能够成功地以不用力的沾粘连随化解对方攻击的关键。在发劲捋发对方时,两手、两臂、两肩也同样不得有往任何方主动的用力,但必须有维持两臂姿势的静态用力(反映为是掤劲)。这是使得在捋发对方时自己不出现被对方反攻击之破绽的重要关键之一。
②一遇到对方前挤,身躯不得主动后退,必须是借对方之力,前脚(右脚)撑地推动右胯后移,同时以收腹、含胸牵动两手往后移这样的身躯后退;基本上不能往后直退,往往是在极微小的身躯后退后随即先是右胯领先后移,再是左胯后移地引起身躯作U形的逆时针方向的弧形移动。如果身躯主动后退,十分容易后退过度,造成S形两个方向转身幅度不足的弊端。
③后退时,我的两肘要有尽量维持原来空间位置那样的滞后被动,使得似乎仅仅是两手被动后移,可能会因此形成俯视看两手在两肘后方的锅底形,也可能不出现这样的形态。这是能够造成将对方“引进落空”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自己的两手臂必须在放松、不主动的前提下具有一定浮力样阻尼性力量的掤劲,但不能有顶抗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区别在于掤劲是既对于别人力量的作用有缓冲阻尼抵抗作用,但别人的力量作用不到自己的身躯,造成后退有点像是半推半就似的被动;顶抗的力量则是以自己的身躯为支柱,没有被动的后退,对方作用于我两臂的力量是必然落实到我身躯重心的,这是沾粘连随的捋必须消除的力量。太极拳初学者没有这种掤劲,必须主要是通过大量正确的练拳才能获得的。由于这样掤劲的作用,我两臂形状的锅底形有没有、是浅是深主要决定于对方挤的力量。我两臂的后退不得肘一起同步跟着后退,如果这样,就会无法实现沾粘连随的化解。
④左手要力求以轮换接触的方法达到被动地以小臂中部接触对方的右肘上部、左手掌或者腕部接触对方的左手腕部;右手则力求先是以手腕与手掌接触对方的右手腕与左小臂部,接着以右小臂中部接触对方的左肘弯部或者大臂部。这样当之后自己左转身捋发对方时,可以达到自己的右肘部接触到对方的左肩部,从而有效捋发对方。做到这些的关键是我两手掌与两手腕的局部不得用力。如果用力必然会固定死。沾粘连随的过程中我作用于对方的力量必须是身躯的力量。这种手必须有力而手不能用力的技能初学者一般是没有的,必须在长期的正确练拳中获得。做到了以上要领,我的右肩外缘也就不会进入对方两肩连线的前投影区中。右肩与对方的左肩靠拢,右肩外缘至少要与对方的左肩外缘相对,要力求右肩外缘往右超过对方的左肩外缘,不允许对方的左肩外缘往右超过自己的右肩外缘,这也是取得按捋成功、避免遭到对方反攻击的重要关键。
⑤必须在身躯后退的同时以沉胯带动沉肩、沉肘使得两小臂下降,并且借对方的力使得对方的两手往自己的腹部移动实现被动的“引进”,这是以沾粘连随直接破坏对方挤的一个重要关键。同时,由于我的两臂下压,原来对方是两臂与我的两手接触,由于其两臂下降,其右小臂就脱离了与我手臂的接触而向其右外方移到我的左臂外侧与我左肘接触(形成第二个掤)的过程中,其右手就没有机会攻击我的胸腹部。如果我的两小臂下压不及时,就会给对方在其上述手臂调换时攻击我胸腹部的机会。
⑥对方被“引进”一旦开始,我的身躯必须以右胯领先作圆心在前的U形逆时针方向的移动,两手臂由于放松,则作圆心在前的U形顺时针方向的相反移动。这是不用力地、被动地沾粘连随直接破坏对方的挤,使得对方攻击“落空”的重要关键。
⑦一旦对方落空,如果对方仍然有前移趋向,可以立即以右胯为轴、身躯在拔背的同时作圆心在前的逆时针方向的U形转动,两臂则作圆心在后的逆时针方向的U形移动,以此捋发攻击对方。但捋发在一般的推手中是不出现的。
⑧一旦对方被捋发,自己的两臂不得主动往任何方向用力,手臂的力量是由于身躯的旋转惯性引起的,自己身躯的力量主要是通过右手臂作用于对方;右小臂与对方的左大臂必须尽量多接触地紧贴,右小臂被身躯带动的移动必须以手领先、方向与对方左手臂推按的方向基本一致,作用于对方的力点从对方的肘部逐渐上移至对方的肩部;左手变为勾手主要是控制住对方左手的被捋移动方向。
⑨在整个捋的过程中,俯视看,自己两大臂与胸部的夹角基本不发生改变,两大臂是不进入自己胸部前投影区的,手腕的移动是不向对侧超过胸正中线的;往往不是两手连线的中点始终与自己的胸腹正中线相对就是其中一手腕始终与自己的胸腹正中线相对,这样的相互关系一直要维持到对方已经被完全捋发成功为止。并且S形两个U形同自己身躯的最近部位的底部与同自己身躯的最开部位的顶部是在自己的胸腹正中线前方,这是使得自己不形成背势十分重要的一个关键技能。初学者这一点很难做到,需要在长期的练拳中获得这种技能。如在揽雀尾的捋中,俯视看,自己的左手腕始终是与胸正中线前后相对的、右手腕始终是约与右乳前后相对的;在揽雀尾变单鞭的由右往左与由左往右的平捋中,必须做到在两肩臂十分放松的前提下不论手如何移动,两手与身躯的距离不论如何变化,俯视看,自己的两手腕都是与自己的两乳头分别前后相对的。
⑩捋发对方一开始时,右小臂需要尤其下压,随即右手被身躯带动向左前上方、再向左后下方作U形弧形移动,左勾手同样也是被身躯带动向左前上方、再向左后下方U形弧形移动。这是使得对方被拔根、重心浮动从而更容易被捋发的一个重要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