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内家拳之呼吸(正文)

内家拳之呼吸

2012-05-29
核心提示: 在没有内丹之前,中国养生术里就有了吐纳,道家内丹术出现后,就开始运用呼吸的方法作为人道的门径。传统武术和当代竞技武术也十...
  

      在没有内丹之前,中国养生术里就有了吐纳,道家内丹术出现后,就开始运用呼吸的方法作为人道的门径。传统武术和当代竞技武术也十分注重呼吸的方法。2008年4月,全国武术冠军刘晓蕾做客《较量》栏目时,坦言最怕套路表演,表演时往往都会深吸一口气,坚持把几个连续动作做完后才能吐出来,到那时嘴唇都已经憋成紫色了。


  
  
一、呼吸的方法及功效


  
  从道家吐纳到密宗的九节佛风还有三三九风箱式,各种呼吸法门不下百种,但我认为呼吸其实只有如下几种方式:呼吸器官有口鼻两种,腹腔有顺逆两种,呼吸时间有长、短、闭三种。所有的呼吸方式都是由这七种元素组合而成。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外家拳多用逆式呼吸且发声,如少林五形拳、鹤拳等。早期的心意拳也多采用逆式呼吸。而内家拳则主张自然呼吸,如人呼吸之常态。在太极和八卦的拳谱里很少提及呼吸。硬气功也多采用逆式呼吸,而一些养生吐纳功夫亦然。1985年我到闾山采访,有缘巧遇徐老先生,他传我《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我修炼后感觉效果不错。南怀瑾先生是我很敬佩的大师,他自幼习武,后又在巴蜀得高人指点。他在给少林僧人讲学时引用佛经中的“修安那般那”法门: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冷知冷,息暖知暖。指导少林僧练拳时要心息、心气合一。其实这也是内家拳修炼的法要,不过要加上息息归脐,以合丹道才能修炼得更好。


  倘若结合静功修炼,则三丰先生早有明示:“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既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渭之正念。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兀来无去,是为胎息,是为神息。”


  胎息足根本,有人说孙禄堂先生习拳时可以用纸堵上鼻孔,不用呼吸。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我曾见过前辈高人修炼太极拳时用肌肤呼吸,夏天赤膊时,见其毛孔有难以察觉的伸缩。


  
 
 二、吐气发声


  
  李小龙的功夫片中,搏击时经常发出“咦”字长音,这是源于白鹤拳和咏春拳的练气法门。五枚大师在峨嵋时传承了蜀中鹤形功,据说此功是张道陵所创,融白鹤五个嬉戏常态为一式,修炼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功效却非比寻常。峨嵋十二桩金家开合功夫均与鹤形功有一定的渊源。我十四岁时得陈老先生的传授,几十年来只是偶尔当做轻身功法一练,亦受益匪浅。当年五枚大师下峨嵋到闽粤一带收徒传艺,将鹤形功衍演成白鹤拳,吐气发声仍保留着原传的“咦”字发音,后来这种发声法影响了整个南派拳术。


  心意门源于河南少林,吐气发声原本只有“噫”和“嗨”。发“噫”字音,气滑任脉沉入丹田,发“嗨”宁音,则气由肩井震落涌泉,如投石入水,水花飞溅。在最早的《岳武穆心意六合拳谱》中提出所谓的“身成六式”,将发声法称之为“雷声”。18世纪,心意拳传至山西戴家,雷声之法又有所丰富,戴家散谱中载有“咦、喝、喉、含、养”,五音者,也有七音、八音之说。值得注意的是心意门的雷声原是豫音,沉而浑厚,如黄钟大吕,传人戴家后改为晋音,柔中尖锐,拳风亦为之转变。


  太极门的功夫原本讲究发劲,自然也有吐气发声。廉让堂老谱中有“打手撒放八字音:拥(上平声)、业(人声)、噫(上音)、咳(入音)、呼(上声)、吭、呵、哈。”阎志高先师惯用的是五字音:“哼、哈、噫、呵、咳。”阎先师授徒时论及:“打手撒放五字音,是按五行生克之理而变化使用,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太极纯功才可使用,即是练足内五气,而后提发使用。”又提及本门的师兄弟曾用肾气打人,发了一个“哼”字音,即将对方打得气闭。


  窃以为吐气发声可以为发劲助势,同时激发自身的精、气、神,内力潜能也就随之发挥出来了。深入探究,亦有保护内脏,驱邪祛病的功效。如道家传统的“六字诀”,对调节内五行的平衡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三、慎用闭气之法


  
  内家三拳中,唯有修炼三体式时,鹰抓定式成横拳后,用闭气之法,一是修炼混元气,二是蓄势。密宗大手印用宝瓶气修炼之法,是为了激发拙火,有的高僧可在一昼夜间仅呼吸一次。以我修炼之体验,拙火定进人甚深境界,这样呼吸自然会减少。内家拳修炼至虚灵境界,呼吸亦是若有若无,日常修炼均用自然呼吸之法。


  闭气之法多用于硬气功修炼,十三太保和易筋经也运用闭气、吐气之法,是为了调节气血的聚集。但闭气之法有两大弊端,习者必须注意:一是气血冲头,易患高血压;二是闭气人腹,排打不慎,则有尿血现象发生,浊气入肾则有肾痛或尿急等症状。更严重时,闭气会是小肠疝气的元凶。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93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