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圆四正推手如何“捋”(二)
——四正推手经验体悟点滴(8)
(二)不同捋的特点
连接于不同掤之后的捋虽然具有以上共同的特点,然而连接于不同掤之后的捋还是有所不同的。可以举出4种典型不同的捋:
①连接于直掤之后的一种典型的捋
这种捋连接于直掤之后,直掤最后我的右臂形成向上直伸,这样的右臂在对方的继续推按就会由于我肩膀的阻拦发生向右转动。因此“S”形上面的半个弧圈十分的小,几乎就是一个点。这种捋能够成功,十分的关键是我向上直伸右臂的掌心必须是朝后的。这样,由于对方推按,右臂就会像是一条直竖的木头发生内旋转动,变成为手心朝前;如果右臂直伸时掌心是朝前的,右臂就不能再发生转动了,就难以化解对方的推按了。而由于我的右臂发生了转动,对方的两手是按在我右臂上的,我被动转动的右臂对于对方两手的推按就像是一条滚木,对方的两手必然会因此失去了接触点而落空。不仅如此,由于我胸腹发生右转(圆心在前的顺时针方向的弧形转动),往往还由于两胯的转动发生左移,我身躯原来的空间位置空了出来,我贴于对方右臂外侧的左臂就会处于对方的右侧方甚至是右后侧方,被身躯带动发生圆心在后的顺时针方向的弧形转动,从而推着对方弧形转动,而我的右小臂在转身中又屈肘落下来,手心朝外的右手变成勾手夹住对方的右腕,牵引着对方弧形转动,从而发生了发劲攻击的捋。如果对方失去了站立平衡,就会被向我的右侧后方、由上往下地捋出去,这由上往下的“S”形的坡度是比较陡的。
②连接于斜掤之后的一种典型的捋
这种捋往往发生于在对方的推按下我的身躯有明显被动的后移中,这种后移不是身躯两侧同步地后移,主要是“以坐代退”与“向左弧形右转身”兼有的后退。所谓的“以坐代退”那就是后退中前腿的形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后腿屈膝这样的“坐”,这就等于将身躯向后的水平移动变成为了由前上方向后下方的斜向移动了,对于对方而言往往会有往前移动同样距离感觉的效果。所谓的“向左弧形的右转身”就是前腿发生蹬伸,前腿之胯发生后移,后腿则屈膝并且膝与胯却发生向左侧方前移了,结果,身躯是沿着圆心在右前的弧圈移动的,就是说这种转身既是以左胯为轴的,同时左胯又是在领先移动的,所以,这种转身与以腰脊为轴的转身是不同的,这样的转身虽然步型由弓步变成为了坐步或者虚步,身躯的中心垂线却仍然是在前后两脚连线的中间。斜掤的这种后退以右脚在前为例,身躯逆时针方向弧形后退中身躯的转动是圆心在右前的顺时针方向的弧形移动。这样的后退既可以使得身躯对于对方而言感觉到我的右手是被动地往后直退的,同时我自己身躯不仅右转了90度,而且可以达到原来的空间位置完全空了出来。因此,“S”形中沾粘连随捋的上半个圆弧几乎就成为一段近似于直线的弧度很小的逆时针方向往后移动的弧线了。在这样的情况中,由于对方身躯的前进、我的弧形转身等使得我的身躯位置也处于对方的右侧方了。显然,我发劲攻击捋的“S”形中下半个圆弧往往也是比较容易将对方捋向我的右侧后方的。而这“S”形中的下半个圆弧由上往下的坡度往往就是较小的,甚至是较平坦的。右手的转动则是在身躯右转一半时才变成为掌心朝外随即变成勾手的。
③连接于架掤之后的一种典型的捋
这种捋如果我的右胯、右肩十分放松,对于一般的人而言,使得对方的推按落空是很容易的。而且对于这种捋,往往身躯无需明显的后退,主要是在我左手掤劲的作用下,由于对方的推按,我的右肘以右肩为轴由上往右转了一个圈。由于对方的两手是推按在我的右臂上,不言而喻,对方就往我的右侧方扑空了。这时再加上我的弧形右转身,我的左臂就处于对方的右侧方了,我的两手以我左胯为圆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弧形移动往往就能够很容易地将对方捋向我的右侧后方了。而这种捋的“S”形中前半个圆弧就会很明显,而整个“S”形的坡度往往也不是很明显,我右手掌心何时由朝后变成为朝前,完全取决于我的右胯何时放松地再一下内缩。
④连接于挤掤之后的一种典型的捋
仍然以我右脚在前的步型、右手腕与对方的右手腕相接触的掤这种立圆四正推手为例。连接于挤掤之后的捋,是出现于对方已经以按捋破坏了我的挤可以将我捋向其右侧后方,我则顺其势身躯前移,挤占住对方左侧的空间,在破坏其捋的同时形成掤。所以,连接于挤掤之后的捋在立圆四正推手中是经常出现的。
形成为挤掤的身躯是处于前移的,由于对方由掤变按,为了使得对方与我右手臂相接触的两手的推按方向偏向我的左侧,我的身躯就必须左转。这种挤掤后的捋与以上三种捋显著的不同,是对方必然需要往我的右方调整推按方向朝我的身躯方向推按。我一开始就在具有一定静态掤劲的左手控制住对方右肘的同时,我的右臂毫不用力、毫无主动被对方往我的身躯方向推,我的身躯则依靠右脚的前蹬,就像是以我的右臂为圆心往后往左顺时针地弧形移动,这样,我的步型就由开始时的右横弓步后退变成为右坐步(或右虚步)了,而对方刚调整的向我身躯的推按方向又变成为向我的右侧方落空了。这样,我右手的运动轨迹就会呈现为圆心在对方的逆时针方向弧线。这一过程中我就实现了将对方沾粘连随地捋向了我的右侧方。而正当对方的推按向我的右侧落空时,我则立即蹬撑在后的左脚,身躯前移,同时以左胯为轴右转身,我的两臂则向前膨开,我两臂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为以我左胯为轴的顺时针方向的弧线了。横的“S”形上下两半个圆弧就往往是比较平均的,这“S”形由上往下的坡度往往也就不是很陡的。我原来掌心朝后的右手往往也是在“S”形上下两半个圆弧的交接处、也就是我的头面由我右手的右侧移到右手的左侧的交界处变成为掌心朝前外了。
必须明白,四正推手中捋的形式究竟如何是决定于双方的,因此,立圆四正推手中很多上弧形的捋往往是介于上述这4种典型捋形式之间的;而且立圆四正推手中还有下弧形的按捋、挤捋,在平圆四正推手中还有平捋。平捋也不是仅仅出现于平圆四正推手中,当立圆四正推手中按捋的弧度很小时,这样的按捋也是属于平捋的;而当我正处于由左往右的上弧形的捋、对方的用力方向突然改变向我的左侧下按时,我就也会因此顺从对方的用力方向可能变为由左往右的下弧形的捋或者是平捋了。所以,上述这4种捋仅仅是在立圆四正推手上弧形的捋中可能出现的典型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