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武术中的杠杆性用力与传递性用力(正文)

武术中的杠杆性用力与传递性用力

2012-03-31    魏坤梁
核心提示:武术中的杠杆性用力与传递性用力——回复“太极仁拳”的评论之二二、武术中杠杆性用力与传递性用力的概况 “太极仁拳”于13日与1...
  

武术中的杠杆性用力与传递性用力

              ——回复“太极仁拳”的评论之二

 

二、武术中杠杆性用力与传递性用力的概况

     “太极仁拳”于13日与14 日对我的博文《谈太极拳的“拳从心出”》两次评论中说:“人类的用力方法有杠杆性固定的与传递性的两种”是“缺乏完整的科学理论支持,不可能让人看明白和认同。” “‘杠杆性固定的’发劲方法是臆想出来的。”我在3月19日看到了他的评论后于20时“回复”里告诉他;我将“尽快于近日作出完整的回复”。 3月21日16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回复”博文。“太极仁拳”在当天离我发表了第一篇“回复”博文6小时后的22时,居然根本无视我的这篇“回复”博文的论析,再次评论说:“力量的计算公式是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物理学力学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杠杆性的力量’这样的概念。难道你不认为这是错误吗?”看起来,“太极仁拳”是急不可待地敦促我承认“力量的计算公式是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了。然而就像是“急病”遇到了“慢郎中”。其实,“慢郎中”是从尊重他的评论出发正在认真完成完整的“回复”,并且已经发表了第一篇“回复”博文;字总得一个个、一组组地从键盘上打出来,再说我也不是“回复”辩论的专业户,难道吃饭、睡觉、锻炼、日常家务与其它事务处理都可以不要了?再说,我的第一篇“回复”博文,“太极仁拳”总应该看一看吧?当然,如果“太极仁拳”真的阅读我的这篇博文,可能又会“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说实在的,对于他这样低的力学知识基础,要他一口气阅读完我的这篇博文也难为他了。因为他连初中《物理学》中的力学内容也是似懂非懂的。初中《物理》课本里已经明白介绍了“杠杆”在人类生产、生活、科研里广泛应用与存在的大致情况,还插入两幅人的前臂骨杠杆示意的绘图,还有文字说明:“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显然要费力,但是它会给我们带来别的好处。我们的前臂就是这样的杠杆(图7——6)。当曲肘将手中重物举起时,肘关节O是支点,肌肉缩短,动力作用点A移动不大的距离,阻力作用点B却移动了相当大的距离;费了力,但是省了距离。可见,为了省距离,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不过“太极仁拳”即使看到了这段话也可能理解不了这是在讲“杠杆力量”,就像是某笑话里的一个人学会了二公分长的一横是“一”字,看到了三公分长的一横就不认为是“一”字了。“太极仁拳”在3月21日的敦促评论里也写上两个力学公式:“牛顿第二定律F=ma”与“重量即为重力: G=mg”。居然不知道某一定时间t内的“力量=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 就是当初速度为0时,“F=mv/t”。显然,“太极仁拳”对这两个字母公式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没有弄清楚。不过,我还是要一步步地论析某一定时间t内的“力量=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这一力学公式。

     我在“回复‘太极仁拳’的评论之一”中已经论证了“人类的用力方法有杠杆性固定的与传递性的两种”既是力学理论的一种概念,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人类活动中的“杠杆性的与传递性的两种用力”具体的表现不是这两种用力是截然分明的、相互没有关系的,而是往往比较复杂的,往往是混合的。

(一)武术中的“杠杆性的用力”

     以武术为例,一般的人基本上都是纯粹“杠杆性的用力”,这种用力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持骨杠杆不变的用力,结合运动解剖学,那就是已经形成骨杠杆的各肌肉群主要是处于“等长收缩”的状态,使得骨杠杆维持某一种姿势不变,比如摔跤中将对方摔倒而将对方压着控制住,使得对方动弹不了。日常中比如用双手托捧电视机,使得电视机不上下与倾仰,双手臂的肌肉就是主要以“等长收缩”维持双手臂的骨杠杆维持姿势不变。纯粹的“杠杆性用力”另一类是使得骨杠杆活动从而发生杠杆力量。就是四肢局部相关肌肉发生缩短收缩与拉长收缩从而使得骨杠杆活动由此引起人体的各种动作与姿势以及发生力量。这类杠杆性力量的字母计算公式就是“F=mα”。由于一般对于运动的初速度vo都视为0,即时速度都视为平均速度,那么,“F=mα=m(vt-vo)”中的“vt”就用“V”代替,文字计算公式就是:一定时间内(或者瞬间)的“力量=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

(二)武术中的“杠杆性”与“传递性”混合的用力

武术里还有一类引起肢体动作与力量的情况,那就是既有杠杆作用,又有“动量传递”的作用。这种情况与体育运动里的羽毛球的“杀球”有些相同。就是既有脚蹬地引起的“动量传递”性的力量传递到手,另外,手臂等也有协调性的局部力量加入。武术中比如陈式太极拳里的“掩手肱捶”,有的人手臂的由曲到伸,既有由脚而起的传递性的力量也就是“动量传递”,也有手臂局部的力量。这种情况不论“动量传递”的力量与杠杆性的力量具体那多那少,对于冲击的手臂拳头而言,力量的字母计算公式也是“F=mα”。由于一般对于运动的初速度都视为0,即时速度都视为平均速度,那么,“F=mα=m(vt-vo)”中的“vt”就用“V”代替,文字计算公式也就是某一定时间内(或者瞬间)的“力量=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也就是“F=mV/t”。

(三)太极拳追求的“传递性”的用力

     太极拳尽力追求“不用力”的实质就是无论是“沾粘连随”还是“发劲”的活动都追求发生“动量传递”,由“动量传递”来引起动作。因此,肢体就像是三节棍、九节鞭,甚至像是鞭子、湿毛巾。必须清楚:人体所有站立的动作姿势都是离不开“骨杠杆”的,也就是说形成各种骨杠杆形态的肢体局部肌肉都是有一定收缩的,也就是有一定用力的。但是这种用力要求小到最小的限度,就是要求追求如果再小一点点,肢体的静态姿势就不能维持了;这种用力往往人自己是感觉没有在用力。比如人放松地站立,他感觉一点也没有在用力,实质上还是在用力的。如果实质上一点也没有用力,这站立姿势是不可能维持的。而太极拳凡是肢体的动态就要追求像三节棍、九节鞭、鞭子、湿毛巾那样不要有骨杠杆的作用参与,也就是追求动作不要由局部肌肉紧张收缩形成骨杠杆活动而引起。因此,参加维持各种静态姿势而收缩的肌肉应该都是适宜小力量、慢动作、耐久性强的“红肌”,不应该是适宜大力量、快动作、不耐久的“白肌”。这种情况下,全身肢体自觉是没有在用力的,肢体肌肉也会出现不用力似的放松。因此,太极拳就采用了人类离不开的“模糊概念”的表述法,将十分微小的维持静态的红肌用力忽略掉了,将这种情况称为“不用力”。这是太极拳的言传身教能够尽量清楚地交流与表述的必需。

     于是,太极拳的这种用力方法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沾粘连随”,一类是“发劲”。“沾粘连随”就是由起于脚的“动量传递”来引起全身肢体的动作,自觉全身放松没有在用力,四肢就像是三节棍、九节鞭、鞭子、湿毛巾。这种肢体活动时力量的字母计算公式也是“F=mα”,文字计算公式也是某一定时间内(或者瞬间)的“力量=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由于力量是传递的,因此活动肢体都是放松不用力的;活动的肢体遇到外力作用,就像是三节棍、九节鞭、鞭子、湿毛巾,外力难以通过活动的肢体作用到人的躯体。

     太极拳“发劲”的用力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冲击性的,比如点穴与五捶。拳头就像是鞭子抽击,尽管可以没有“助跑”距离,但这种力量的字母计算公式也是“F=mα”,文字计算公式也是某一定时间内(或者瞬间)的“力量=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另一种是“软着陆”的。就是发劲是在手臂与对方轻轻完全接触以后才发生的。这种发劲往往没有明显的外形变化,发劲时没有冲击性。如李雅轩先生所描述的,往往仅仅是人一“沉坐”、手一“抖”,就将对方发出了。从力学上分析,这种情况就像是体育运动里的投掷铁饼,如《运动解剖学》所说的“铁饼和人体作为一个力学系统”了,也像《运动解剖学》所说的“推铅球时蹬地腿要牢牢地支撑在地上”,人体与地面也成为“一个力学系统”了。这种在脚下发生的力量与手臂的力量也是“F=mα”的体现,文字计算公式就是假定初速度为0时,某一定时间内(或者瞬间)的“手臂的力量=传递的质量×全身与手臂极微前移的速度”与某一定时间内(或者瞬间)的“脚下的力量=下沉肢体的质量×肢体极微下沉的速度”。但是由于移动与下沉的距离极微,是难以用这些公式计算的。比如手几乎是肉眼难以发现向前移动的。因此,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里说“我如弓敌如箭,出劲之速,敌如箭跌出矣”,而不是说“手如箭”。被发之人所获得的力量也是可以用字母计算公式“F=mα”、文字计算公式也是假定初速度为0时,某一定时间内(或者瞬间)的“力量=移动肢体的重量×肢体移动的速度”估计的。说“估计”是因为除了人被发飞得双脚离地外,凡是有一脚没有离开地面后退的,还有被发者企图恢复站立平衡而自己主动地后退,所谓“丈外跌倒”是因为自己主动后退的速度跟不上躯体被发移动越来越快的加速度。所以,被发者后退的力量究竟有多少是自己的、多少是别人的很难区分。

     我的这篇博文“太极仁拳”究竟会不会认真地阅读完和“看明白”,会不会承认自己不懂装懂的错误,或者在今天的评论里所表现的对于大学体育系的教材也加以批驳,坚持自己不懂装懂的错误。对于我来说无所谓。我是目的主要是借此机会宣传介绍与太极拳有关的力学知识。网上一篇羽毛球技术中有关人体“动量传递”的文章,虽然与太极拳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就其中“动量传递”而言是相同的,对于学习太极拳很有借鉴参考价值,对于理解我的有关“人体传递性力量”的博文也有参考价值,全文转载于下: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48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