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武?从上古至今无人不知武之本意就是干戈之举,然会其字意用乃为止戈。故《说文解字》训曰:止戈为武。这其中便孕育着深刻的哲理:以武止干戈。引深之,便是太极大道的阴阳互易之理。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从武术内容年地,绝不是单纯指人们在争斗中简单的击打或自卫动作,或是挥拳舞捧,吆喝呐喊的套路表演。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身心互济、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和一种况技体育运动。作为“术”,其外在表现形式只是徒手或器械的攻防动作;作为“武”,其内容要博大精深得多,不能一言以蔽之。从内容讲有功法训练、套路练习和实战格斗;从开工讲有单独训练、表演比赛和实战制敌;从内涵讲,则包括防身卫国、进身入世、修身炼性等人生的修为和处世的一些深层道理。所谓习文备武,君子之业也。
作为体育运动,武术有别于其他竞技项目的显著特点是:
1、功法、套路、技击术三位一体。明确地讲就是养生健体、修身炼性、技击制敌统一于一体。技击意识是各武术流派的共同特点,并使以表演为特征的套路演练也具有一种独特的类质。功法的严格要求,使其具有独到的养生价值。有些体育运动有强烈的格斗性质但无套路演练。比如拳击、摔跤。有些运动有内力训练但不同于武术的内功,因而对人体无益。如泰拳拳师大多英年早逝。有些有表演而无技击格斗。如杂技、体操。唯有中国武术才把技击、养生、健身、表演和哲学、伦理、功法、技道等集于一体,有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2、内涵深遂、德艺并重、内外兼修的传统文化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与武术形成了形神相依的关系。儒、道、佛的哲理(周易、中庸之道、禅学)、伦理 (尊师重道、行侠仗义)中医理论(经络学说、阴阳理论)、古典兵家思想(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都是武术理论的渊源。在武林有句俗谚:“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在内家拳体现成为充分。
3、独特的美学观。儒道佛的美学观在武术流派中比比皆是。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的“中正”、“浩然之气”、“仁义”佛家的 “虚空、禅悟”,无不具有一种追求内向的自我修养,整体的和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观。抽象的武德、武道是这种美学观的自然载体。这与西方任一国家的那种强烈的外在自我表现及局部的技能训练是大相径庭的。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高层次的武功。说它层次高,一是境界高。太极拳从不讲究恃强凌弱,好勇斗狠,即使与人交手,也是后发制人,点到为止。二是功法无止境。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天人合一、永无休止。一层有一层的要求,一层有一层的功夫,一层有一层的境界。三是训练方法合理。是以太极大道之理进行身心的修练。达到我与太极相交融的境界。
拳虽小道,然须本于太极正理。何为太极正理呢?太极阴阳之理大者可比宇宙。天乃乾而积气覆于下,地乃刊而托质载于上,覆载之间相去甚远,气质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刊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则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上,其阴抱阳而下降,一升一降,运其阴阳循环之理,阴中有阳,阳有有阴,故天地长久。天地阴阳交合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上天下地入居其间。人禀三才之中气,为物之最灵。
太极阴阳之理力者可比人身。以心比天,心属火在上为阳;以肾比地,肾属水在下为阴。心肾相去八寸四分。苦使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交合,肾水得心火薰蒸,“水中火发,雪里花开”则气生。以气比阳,以液比阴,气自液中升,液自气中降。气中有水,水中有气;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练精化气,化精补脑,一升一降,周天循环,阴阳调合,人自长寿。阴阳调好而自生三才。三才者精、气、神也。神者心中之神,精者肾中之水,气者心肾之中气也。故人同天地万物,不离阴阳循环之理。
练太极拳亦不外此理,拳虽小道然须本此太极大道。通过虚惊实腹、气沉丹田、虚灵顶劲,中正不偏、舌抵上腭、会阴内收等诸多要领,逐渐使心肾相交、水火混融、阴阳和合,真气积蓄,并通过胸腹开合折叠,使真气沟通任督两脉而升降循环、周天运行。使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则天所不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