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历史经典 > 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正文)

太极拳上中下三盘的基本规律

2012-02-19   洪均生
核心提示:  上盘   头顶至项部为上盘,包括眼、耳、鼻、口、舌、齿、下颚面部等部位。上盘是领着全身运动的机构,分别介绍如下:  项...
  
 
  上盘
            
  头顶至项部为上盘,包括眼、耳、鼻、口、舌、齿、下颚面部等部位。上盘是领着全身运动的机构,分别介绍如下:
 
  项:头顶正中的百会穴是顶劲的中心,应当虚向上领,如同悬起来一样。顶劲领好,则全身轻灵,拳歌所谓“满身轻利”的意思。
 
  眼是传达思想、指挥动作、观察情况的功能。应当平视的注意力,应当以假设对手的方向为主。也就是步法前进的方向。
 
  眼法是有进无退的(所以退行的步法,如倒卷肱,仍劲的轴心,身转而眼法不变,则外柔而内刚,由于身转而劲向劲而不丢。当然劲的丢、顶与全体的缠法配合,还有以乃虚实转换在内劲方面的。关键所在,学者应当特别重视眼法,至于眼法应以步与身法的配合也有顺逆及眼法与刚柔、丢顶的关系。前人未曾,系我从实践中存取发现,是否正确尚待研究。

            
  耳:而应辅助目光所不及见之处,要经常注意听身旁及身后,练拳时心静身专,耳自聪敏,身后略有响动,便可察觉。

            
  鼻:鼻主呼吸,呼吸应当细匀深长,所谓“调息绵”。

            
  口:口唇应自然闭住,不可张开。当发劲时,可以用口吐气,或发声以加强发劲,但不可以口吸气。因寒气深入肺部,容易引起咳嗽。

            
  齿:应自然合住,但不可作咬牙切齿之状。

            
  舌:应平贴上颚,则口不干,亦不会多出津液。有的主张用舌尖抵于上颚,舌下津液生出,随时咽下。我认为不合练拳时的需要。因为一方面全体运动,一方面又咽津液,就会影响气的呼吸运行。最好是不用“抵”法,而用“平贴”法为宜。

 
  下颚:应微向内收,则项易竖直,顶劲亦正。不然,就会出现扬头之弊

           
  项:应竖起来,但不可用力而僵硬,以免失去灵活性。

           
  面部:应当严肃而活泼,有的偏于呆滞,还有人宣传某拳师当练拳时面部显出冷笑或怒容,以表现威力,我认为还是宜怠,应当避免。
 

  中盘
            
  脊背、胸、腰、腹部为中盘。中盘的劲多为腰劲,既要松开,又不可软而无力。因为腰如车轴,是在顶劲的带领和眼法的指挥下,而因势左右旋转,以推动手足进退变转的枢纽。它的运动是属于身法的,身法应以中正为主,但不是外形的中正,不是静止的中正,而是在旋转运动的中正,主要是保持人体重心平衡的中正。至于两肩臂到手部本应附于中盘,因手法变化较多,且可上中下兼顾,另文专讲。

           
  脊背:要随着顶劲的虚向上领与竖项的同时,脊背向上拔起来,骨节既要对正,又要自然松开。

           
  胸:胸部应作到“含”字,含的意义和形状要如同一口钟(古代的钟)悬起来一样,外圆而中空。、这样,肺部才能不受压迫,而呼吸深长,增强肺活量,以吐出氮气,纳入氧气。我们对“含”字的解释,可以用口含食物的形状来体会,不可误解为向内收敛,更不可误将“拔背”的拔字解为向后方拔。那样,就形成了驼背现象,与挺胸的形状同样是错误的。因为它都会影响肺部的自然呼吸。

          
  腰:腰部系人体上下的枢纽,应随势旋转,以适应变化的方向,达到得机得势的要求,所以既要“不偏不倚”又要左右转动。拳论所说“忽隐忽现”(向左转则左隐而右现,反之,则右隐而左现,是指腰部转动的现象,不是戴白的中正)。但是在静止时虽应保持中正,当运动时,特别是在变化方向的身法较大时,亦可以用螺旋形的运动向前、后、左、右斜转,如同我们骑自行车当转弯时,自己虽感觉中正,而旁观则见向内倾斜。因为这时,必须有向心力,才能保持人体(物体)重心的平衡。不过在这种形势下,顶劲必须加强中正地上领,而裆部松沉,膝部一提一落,上下相随地配合适当,才能符合正中富斜,斜中富正的要求。至于腰的旋转角度,则应以腿为准,与眼同方向转到胸口与眼对齐,相反时则以肩对眼所注视之处。

          
  腹部:从胸口到脐上为腹部,要求则自然松静,符合拳歌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的要求。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12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太极热图

    太极头条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