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浅谈大成拳之“锻炼筋骨”说(正文)

浅谈大成拳之“锻炼筋骨”说

2012-01-10   李荣玉
核心提示:  一、锻炼筋骨之法的来源  1.一拳一腿、一刀一枪的年代(王老先生原语)。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财富、为了...
  
 
  一、锻炼筋骨之法的来源

 
  1.一拳一腿、一刀一枪的年代(王老先生原语)。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财富、为了权力互相争斗,其决定的因素就是搏斗,因此产生了武术。当时没有别的文化,只有武术一个学科,当时的“能人”倾其毕生精力研究武术,经过真打实搏可得到相应的权力和财富。当时练武的特点就是人数众多,男人基本都练武,投入真打实搏的时间特别长、特别真,所以搏斗水平非常高。这个年代持续时间有几千年,当时的练法以练重为主,用什么练什么,求快、求力量大,近似于当今的身体素质练习。
 
  2.吸收动物之特长的年代(王老先生原语)。这个阶段始于战国时代,中国武术家经过几千年的真打实搏的实践,逐渐发现动物有许多优点可用于人类的技击,于是开始研究动物特性,渐渐融入武术的训练中。例如:鸡腿、龙身、虎豹头、熊膀、猿臂、鹰爪、龙蹲、虎坐、猫行……等。借鉴动物之长,使中华武术又登上一个层次,这个阶段武术的练习以练轻为主,一个动作反复练习,使局部非常发达。
 
  3.锻炼筋骨的年代(王老先生原语)。这个阶段始于南北朝印度僧人达摩东来,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传授易筋洗髓之法。此法属养生术,但学理非常深奥。被当时的中国武术家借鉴到武术的训练中,易筋洗髓之法融入中国武术后,中国武术从此便达到了高峰。中国武术几千年真打实搏之经验、动物之所长、洗髓易筋之法相结合诞生了锻炼筋骨之法。从此中国武术由练外到内、外兼修,由单纯的技击到养生、技击兼得,开创了人类运动史的先河。锻炼筋骨之法主要是以练空为主,形式为不动之动之站桩。芗斋老先生常说“练重不如练轻,练轻不如练空”“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这二句话是对中国武术从发展到成熟的最梗概的总结,说明了中国武术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这些话也不是芗斋老先生所创,是祖祖辈辈武术家们的口传心授。
 
  二、锻炼筋骨之法的梗概介绍
 
  1.锻炼筋骨的形式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站桩”、“摸劲”、“搭手”。初学者先站桩,得力后再练“摸劲”, “摸劲”熟练后再练“搭手”。只追求养生者可以不练“搭手”,“搭手”为“持重”练习,也属“实中求虚”的练习。
 
  2.锻炼筋骨的内容
 
  ①求“松紧”:即拉筋,拉筋可以产生争力。
 
  ②求“虚实”:首先由“虚中求实”,求到实后再练“实中求虚”(具体练法另文介绍)。
 
  ③求“动静”:首先练“静中求动”,站桩就是从静中求动,再练“动中求静”。摸劲就是练“动中求静”。
 
  3.锻炼筋骨的目的
 
  ①通过以上练习手段使人的意、力、气、神、形得到锻炼。
 
  ②人是由筋、骨、肉、血组成的,人的构造虽然很复杂,外有五官、内有五藏……等等,不管有多么复杂、有多少器官,但离不开筋、骨、肉、血,锻炼筋骨可使气贯四梢(筋梢、血梢、肉梢、骨梢),气贯四梢即气灌全身,气灌全身即为整体锻炼,人的全身都得到锻炼,这是其他运动都无法达到的。
 
  4.锻炼筋骨的作用
 
  ①养生的作用:气贯四梢即为整体运动,可使人的阴阳平衡。气、血充足,本身就可壮阳,经过意、力、气的锻炼后,人可以产生很多唾液,将唾液咽下即为壮阴。人体产生唾液再咽下是很好的滋阴药。世界上能生产许多价格昂贵的滋阴补品,但哪种补品也不如人自己生产唾液再咽下的效果好。锻炼筋骨可使人的阴阳自调,阴虚则滋阴、阳虚则壮阳,使阴阳平衡,人的阴阳一平衡,抵抗力就强,百病不入,有病祛病、无病强身、锻炼筋骨的养生效果也是世界之奇。
 
  ②技击的作用:中国的技击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到唐代之前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当时的技击水平非常高,真打实搏的经验十分丰富。但人有横力没竖力、有竖力没横力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锻炼筋骨之法的出现,使人可自身产生争力,争力可使人产生不动之力,此种力的出现是相对以前“抡力”的重大突破。“争力”相对“抡力”有许多优点:
 
  A、它比“抡力”要快;
 
  B、它相比“抡力”虚点少,即为“实力”无“虚点”。争力的出现使人的“横、竖力”趋于平衡,“横、竖力”的平衡有助于在技击中对“中”的运用。对此中国武术家有很多描述,例如:“守中、用中、夺中”“持环得中”“不偏不倚”,“起是横、落是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钻、落是翻”,“起、落、钻、翻”“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点不弹簧”,“硬打硬进无遮拦”,“去意犹如卷地风”,“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胜人”……等等。总之,自身“争力“的出现使中国武术的技击术登上了一个绝妙的境界。
 
  ③科学性:锻炼筋骨之法运用到养生术可以祛病、强身,运用到技击中可以适应高水平的对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能一练二用:养生、技击兼得。可以说奇妙绝顶,这是其他的运动无法相媲美的。这充分说明了早在唐代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对人类的认识程度,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也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如果锻炼筋骨之法能够得以继承并能够提示其中的道理,定能够对人类、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芗斋老先生一直强调技击为拳之末技,其实技击只是锻炼筋骨之功夫,在技击中的一次实践而已,它的真正价值用王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它的学术性、学理之深,实际上就是现在通常说的科学性。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82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