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太极拳与黄百家内家拳有什么异同?
答:唐豪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说:“予于1930年在北平厂肆得王宗岳《阴符枪谱》与杨氏《太极拳谱》合抄本……遂测想此谱在北平发见,或流传其地后,为杨氏所得,又以杨系太极拳诸书附会为内家拳”, 认为太极拳不是内家拳,现代武术界也有个别权威人物认为“太极拳与内家拳不是一回事”。理由是太极拳与黄百家《内家拳法》所介绍的内家拳“套路与动作名称不同”、“技法要领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内家拳注重点穴和硬气功,太极拳没有或不注重”。总之,唐豪先生与现代某些人认为太极拳与内家拳是不同的,说太极拳是内家拳,那是“附会”。而《清史稿》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太极拳就是内家拳,但说明了“至清末,传习者颇众”的“太极拳”是“云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何谓“出入”? “出入”就是既有相似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如宋代的苏辙在《历代论四·梁武帝》中所说的“东汉以来佛法始入中国,其道与《老子》相出入”。意思就是佛法与道家学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那么,古代太极拳与黄百家内家拳究竟是“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还是有什么“出入”异同呢?
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唐豪先生所说的“王征南内家拳”是怎样的内家拳。《清史稿》记载:“王来咸,字征南,浙江鄞县人……从同里单思南受内家拳法。内家者,起於宋武当道士张三峰……其后流传於秦、晋间……嘉靖间,张松溪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宁波叶继美为魁,遂流传於宁波。得继美之传者,曰吴昆山、周云泉、陈贞石、孙继槎及思南,各有授受。思南从征关白,归老於家,以术教,颇惜其精微。来咸从楼上穴板窥之,得其梗概。以银卮易美槚奉思南,始尽以不传者传之……凡搏人皆以其穴……黄宗羲与之游……因为宗羲论述其学源流……宗羲子百家从之学,演其说为内家拳法一卷,百家后无所传焉。”
这段话记载了张松溪的徒孙吴昆山、周云泉、陈贞石、孙继槎及思南得到张松溪的徒弟宁波叶继美之传是“各有授受”。就是说吴昆山、周云泉、陈贞石、孙继槎及單思南每个人都没有得到叶继美的全部传授。而單思南对于自己所学得的内家拳也是“颇惜其精微”。虽然《清史稿》记载后来單思南“始尽以不传者传之”于了王征南,但是,这“始尽以不传者传之”显然没有什么可以令人深信的证据。同时也显然,唐豪先生所说的“王征南内家拳”其实是指黄百家《内家拳法》所介绍的内家拳,准确的说,唐豪先生所说的“王征南内家拳”应该称为“黄百家内家拳”。而黄百家向王征南所学得的与在《内家拳法》里所介绍的内家拳究竟是不是王征南的全部呢?显然也没有什么可以令人深信的证据。可以肯定的是《内家拳法》一书没有如王宗岳拳谱这样多角度明白地反复强调阐述“以静制动”。这当然有可能黄百家没有将精髓内容明白说明,也有可能黄百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还不如他的父亲黄宗羲抓住了内家拳法的核心特点。而粗略地将太极拳与黄百家在《内家拳法》里介绍的内家拳作一个对照可以发现太极拳与黄百家内家拳不是“技法要领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差异”,而是《清史稿》所说的“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那么,有哪些同似之“入”呢?那就是:
其一、两者在古代的流传特点都是极其隐秘的,代代传承中选择可以倾囊相授的弟子十分慎重且要求非常苛克,甚至有至死不传人者;得真传的弟子代不数人,得系统全面传授者仅为一、二而已,大多是将部分授与各人,甚至仅传皮毛外形。如《王征南墓志铭》所说的“思南从征关白,归老于家,以其术教授,然精微所在则亦深自秘惜,掩关而理,学子皆不得见”;凡得传者则又如《王征南墓志铭》所说:“得传之后,绝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则不发”。 太极拳的传承也是如此,《清史稿》记载太极拳于清中叶才在河北露面,即杨露禅未向陈长兴学拳之前,十三势长拳已在河北露面。武当山太极拳和宋氏太极拳这些拳既与杨氏所传的太极拳没有传承关系其渊源又都可以追溯及古代,名称原先都不叫太极拳,但由于理法与杨氏所传的太极拳无异,且都尊张三丰为始祖后来也都改称为太极拳,并且都是到了清末民初时才为世人所知。相传得到杨露禅之太极拳全传的仅王兰亭与杨班侯两人,因此这样的拳术失传十分严重。
其二、两者都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那就是真传奥秘、难以从外形窥探,如无师指点非十分聪颍之人极难理悟,这也是内家拳代代有所失传的重要原因。正如黄百家之《内家拳法》所说的“由天资聪慧加以刻苦勤练,始克集技艺之大成而造登极峰之颠顶”。如无师点拨纠正,则“虽苦心孤诣,刻苦练功,亦终不能免门外汉之讥”。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杂说》也说:“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拳……非真传不可,太极拳不得真传不过身体略壮耳,拳理十年终糊涂,焉能知精微奥妙知觉运用”。郑曼青先生还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中说:“澄甫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田兆麟先生弟子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叙》中则直言“清代杨露禅一流所传于今者亦仅皮毛耳”。
其三、两者都是以点穴为主要的攻击手段。武术点穴这一技法现代有所掌握的人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一旦点中,其令人“应手即仆”的效果中央台也作过报道,而包括太极拳的内家拳以“以静制动”的方法可以使得“犯者”送上门来形成背势,可以使得点穴的成功率十分的高。《清史稿》与《王征南墓志铭》都记载了张松溪一系的内家拳“凡搏人皆以其穴”、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中也有武术点穴的记载;而《杨氏老谱》中有很多篇也论及了武术点穴;武当山徐本善道总所传的拳术,《武当》杂志创刊等期有关回忆文章中也记载了点穴之事。
其四、黄百家《内家拳法》中所阐述的“所禁犯病”的“拳家八反”大多也正是太极拳的禁忌。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