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读《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有感(正文)

读《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有感

2011-10-25   邓一琳
核心提示: 我最近在学习赵幼斌先生的《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一文。赵先生的文章写得精辟,读后深有感触。我现在就我习拳十五载...
  

 

 

        我最近在学习赵幼斌先生的《论太极拳“十八在诀”的技术内涵》一文。赵先生的文章写得精辟,读后深有感触。我现在就我习拳十五载时对赵先生讲解的感悟,写出来和大家共享,以期抛砖引玉。


     一、何为“十八在诀”?


         “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赵幼斌语)。


       其内容除了包括”十三势”的名称和要点解释外.即: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

       赵先生讲道,十三势的核心技法是四个字:掤、捋、挤、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揽雀尾所包含的几个动作。采、捌、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手”,与掤、捋、挤、按合起来叫’八法”。八法”之外,”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即“进、退、顾、盼、定”。赵先生将其称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此外.还有“中、滞、通、虚、实”五个方面综合性的技术要领,要求通过协调周身来达到随机应变、立于不败之地之目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构成了“十八在诀”的基本内容,即:


       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捌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


       进在云手,退在转肱,顾在三前,盼在七星;定在有隙,中在得横,滞在双重,通在单轻: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笔者虽已习拳十余载,但对太极拳个中味道怕也只品得一味,其余两味尚有待今后探究。所以在此只就赵先生所讲的一至四诀(即:拥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结合两年来学习傅声远大师和傅清泉少帅的拳理、拳式做一学习心得。


       二、对掤、捋、挤、按(四手,或曰四正手)新的感悟(以杨式太极拳揽雀尾为例)


       1、掤在两臂


      掤的力点,或日劲点、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动作的方向为正前方,即左掤向南,右掤向西。其高度在肩胸之间,即手腕高与肩平,用横劲向前上方掤.但肘要略低于腕,手指要略高于腕。左拥时右手在髋前约30厘米.指尖朝西略偏南。另外提及一点,即在左掤的定式时,左脚尖由开始迈步的正南方内扣(即向西)不要超过30°,否则不易衔接下一步的右掤。


       赵先生讲到,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开。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由此我想到沈家桢、顾留馨所著、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书上写道,运动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这个刚.不是从努劲和鼓劲而产生的“生铁”之刚,而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又名“拥劲刚”。文中又写道,放长身肢,来达到松开.由松开和放长来使身肢产生弹性:弹性加强,则成为掤劲,即弹簧劲:弹簧劲的加强则为太极之刚。


       谈到掤劲,我想到傅清泉老师在讲从高探马接右分脚时,强调左臂先要外掤,同时右手臂也有掤劲在内.然后合臂交叉分脚。反之.左分脚亦是如此。


       赵老师讲得好,“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无处不在。我们习拳者确实需要时时提醒自己。


     2、捋在掌中


       “捋”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至于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即右手)在掌心。特殊情况下,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用两手握住对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前臂将住对方的肘部封住,同时用前手手腕封住对方另一手(赵幼斌语)。


       我结合傅老师的讲解,提出我的心得。(由右掤接捋)首先松左胯,在坐左胯的同时双手同时圆转成左掌心斜朝里、朝上,右掌心翻成斜朝外、朝下,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双手略往右前送、而左胯后坐的对撑劲在内;在开始捋时,双手先微微下沉,随即向左平捋。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中,务必保持“肩与胯合”,即肩与胯必须保持上下自然垂直:两手间的距离约为一小臂的长度,右手略高于左手;几乎完全是由腰的转动而带动了平捋。最后的定式,左掌落于左上腹前,右掌落于右胸前靠近胸中线的位置。许多拳友做不好这个捋式,恐怕要从这里找原因。


       赵老师还讲到,捋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这就是说,回持动作不要大而长,而要小而短,但心意要长。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30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