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整个社会健康意识的提高,太极养生也慢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期工作坊应会员的需求主要由自然道的舒邦国老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用太极的理念指导太极拳的习练”。
一、太极操还是太极拳 工作坊的开始舒老师就会员李女士的话题“简化24式是太极操还是太极拳?” 展开了论述。舒老师指出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分就在于你是否以太极的理念指导练拳。“有人习惯将国家套路,如24式说成是太极操而加以指责,这不完全正确。因为24式太极拳也是源于传统太极拳,只是简化了套路,并非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倘若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因素,那就不成为真正的太极拳了。是否是操,那要看你怎么练习了。不能认为慢的、匀的、柔的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而必须从拳术的体用和运动理念来理解和展示它。要用太极的哲学理念来指导其演练的动作,就是用阴阳转化的基本辩证关系,来熔炼动作中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快慢、内外等对立统一而互育互济的变化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太极阴阳五行,而太极阴阳五行正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一个根本,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太极”是人类认识宇宙和事物运动的思维极顶,从太极思维的基点往下看,一切事物的运动、一切思想观念及其理论,都是太极思维的衍生。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讲求阴阳平衡。太极拳不论在思想、理论、形态、结构、技法和养生价值都渗透着阴阳哲理。太极拳中处处体现出动静、虚实、刚柔,内外等辩证内涵,所以阴阳哲理是太极拳的灵魂,成为太极拳文化的基本理论构架。 二、以太极说拳理 舒老师与大家分享的观点是太极拳的修炼就是修自身之太极,即练拳应身心兼修、性命双修、修炼太极养生之道。“其实,太极拳本来并非只为打人产生,不是为了打人而存在。练太极拳是为自身受用!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阴阳哲理,要在阴阳哲理的指导下去练习。人体有大的阴阳,身体的每一处又有每一处小的阴阳,运动要像水一样,随方就圆,随遇成形。太极拳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你必须了解这些知识,用它指导练拳实践,才能将太极拳更好的运用到养生中。” 太极拳的本面是:练符合太极原理的太极拳,修自身太极,以恢复和维持自身健康,开发智慧,提升人生。练太极拳是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应性命双修。中华传统养生的修性养命,是练神练气,练至神气和合。儒、佛、道说法虽不同,其实即是:“身心兼修”。太极修炼即是“用心练拳,练拳行气”,即练神练气,以达形神俱妙。用现代科学语言说,通过真修实证,层次修炼,以达我这个人的多层次结构功能的阴阳调和,这是一种提高我这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序性技术。 三、用身和心感受太极之阴阳动作 鉴于本次参加工作坊的朋友多以初识太极为主,针对这一情况舒老师提出相应的几点看法。首先舒老师谈了他自身修练太极的一些感悟,然后强调练拳要练身正、体松、气匀、意专。在习拳时一定要姿势合乎自然人体结构、生理法则,练太极拳要从一招一式练起,无论哪一家太极拳都要盘架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学姿式,熟悉动作,掌握姿式要求和动作要领。第二阶段要在熟悉动作的基础上把意念和动作结合到一起。这个意念就包括体和用。第三阶段就需要认真体会里面的变化。初学太极,特别是业余练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领会和掌握拳法要领,尤其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但是,作为动作基本要领,是必须从始至终进行严格要求和规范的,身形要合度,象周身中正、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垂尾闾等等;呼吸要合度,要符合呼吸的要求;动作要合法,动作得按照要求的路线走;更重要的是神和气得合度。惟有此,方可少走弯路。 初学阶段必须要抓住姿势正确,例如姿势中臀部外突,必然牵连腰部和胸部前挺,腹肌紧张。忽视任何一个部位的要领,必然牵其它部位,造成错误定型和错误动作。因此,在初学阶段要注意端正、稳定、舒松、轻匀这些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它问题,以后容易解决。舒老师带着大家一起体验在手上加外力来检验拳架的准确性和力是否能到足。让大家从身法中去感受太极“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的运动特点。舒老题一再强调运用传统养生“形正气顺,气顺神宁”的观点指导太极的养生。 通过本期工作坊大家对太极养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既看到的它的传统性,也看到它的发展变化,更到它的基本特点和原理。太极远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它是帮助我们建立自我内在世界与外在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活方式之得力助手。你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它才能成为我们生活智慧。以太极养生,应动静相修,拳功并练,通过练拳以明拳术招法,练形、气、神的太极功夫。锻炼用意指挥形体、协调周身一致的能力,锻炼“心”对人体器官、系统的综合指挥、协调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