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体上,头与裆部形成上下的关系。王宗岳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拳论中说:“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都是说的这一对上下关系。上有虚领顶劲了,下才有气沉丹田。反过来说,下有尾闾正中了,上才能神贯顶。
头上百会,裆部会阴,意念之中,一线贯通。上通天,下通地。用这无形的线,把头与裆部贯穿起来,就做到了头与裆部的上下相随。
意念中双脚站在一个圈内,以这个圈为底,以百会穴上30厘米为顶点形成一个圆锥体,这是头与脚的上下相随,也是保持身体动态平衡和稳定的基础。
人体的运动是由位于大脑内的运动中枢控制的,但小脑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即通常说的后脑勺内。其主要功能有三:一、反射性的调节身体平衡。二、调节肌紧张。三、协调随意运动。由此可见,小脑在运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处理好小脑的问题,在走架、推手中就尤其重要。怎样处理呢?小脑和脚跟上下对准,这是步法变换和一腿独立时,身体平衡、稳定的关键。
肩井与涌泉形成第二对上下关系。意念中肩井穴与涌泉穴上下相通。肩井穴与涌泉穴通道打开,才能通地气纳地气,劲意才能入地三尺。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到松肩。
另外,必须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弓步和坐步,肩外侧和脚外侧基本对齐。如果肩出了脚的外侧,侧失中。
另外,肩与肘是连带关系,沉肩必坠肘,坠肘方沉肩。
肘往哪儿坠?当然是往下坠。一是往腰圈上坠,肘才有依托,劲才能整。二是住地上坠,故肘与地形成第三对上下关系。意念中曲池透少海,肘尖和地面相接,即不入地也不离地。意念中脚的周围形成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圈,手不论移到什么位置,皆以脚圈做依托,也就是手脚相合。
一般所说的内指神意气,外指形体。神意统帅肢体,意念支配动作,就是自身的内外相合。前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这里要说的是走架时自身这个内和大自然这个外的相合。
练拳时,意气从身体的中轴散出去,自身融入空气里,融合在大自然中。神意气与天地相合,与宇宙相合。用神意来统领动作,支配周身。
练拳到了一定程度,玄关前面会出现一个亮点。我们一身的统合之力,都要围绕这个体外的亮点做浑元运动。
用印堂(玄关)穴,来统领神气,以神意来统领全身,这是神意统帅下的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的关键。
处理好了以上的关系,才能真正的做到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的目的,是把自身的神意气、筋骨肉统合成一个整体。和自然相合的目的,是要借天地的力量。推手时,如果能借用天地的力量,就是让对手和天地相搏,我们自身只是一个导体,把天地之力导到对方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