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辨析(正文)

太极拳辨析

2011-09-13
核心提示:太极拳及其衍生之太极剑、刀、功,尽得中华文化之精粹,博大宏伟,深不可测,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太极拳家、爱好者们精研深思,发扬...
  

太极拳及其衍生之太极剑、刀、功,尽得中华文化之精粹,博大宏伟,深不可测,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太极拳家、爱好者们精研深思,发扬光大,决非单一的形体动作之先行后效、师徒传承所能尽者。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如无练拳的天才,就练不好。一要有真的太极拳教师的传授,再要舍得下苦功夫练习,尤须要有聪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妙手。王宗岳拳论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师不肯妄传,非徒择人,亦恐枉费功夫耳。’

 

此言有理。太极拳之理论、学习、练功、效果、应用,既不是简单化、单一化的体育形体锻炼,也不是坐而论道、敬慕终日,就能随便得其门而入,进而可得其“阶及神明”、“从心所欲”的玄妙武功者也。太极拳是“处处总此一虚实”的极其复杂、多元,包含几乎无穷无尽的子系统的通天达地之动态巨系统。其难处,尤在于得明师、苦锻炼,默识揣摩,索微探幽,逐步求太极拳之真,进而能得其真、用其真耳。

 

太极拳、剑、刀、功,有两方面的性质与功能,亦有两方面的“真实”在。相传为武当山张三峰祖师遗论之《太极拳论》曰:“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说的就是这么两个方面:延年益寿,技艺之末。技艺者,武功也。

 

后人可以把“技艺之末”这四个字理解为:天下强过太极拳之武功,历代可以千万计;亦可理解为:太极拳难学、难练、难用、难精,如不能入门,登堂、入室,终将沦为武功之末;又可以理解为:天下武功虽有万法,其理则一,“万法归一”,太极拳忝居其末耳。

 

“延年益寿”,即今之保健、养生、长寿,是一项颇有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太极拳,不过是其中的一木一石、一枝一叶,而非“延年益寿”之主体,更非独此一家。练了太极拳,斯人就百病不沾、健康长寿云云之说帖,叫做:单一线性思维方式,不是吹牛,就是糊涂;而况学练太极拳,还有徒具形体动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稀里糊涂,自作多情者乎。

 

然而,学练太极拳,只要得其法、求其真,能坚持、能用心,却真有保健养生长寿之实效作用。为什么?因为这一拳种有其科学性、文化性、传承性在。几百年来,太极拳不但没有被历史、社会、生活所淘汰,或自行式微,或悄然湮没,反而发扬衍生,浩浩荡荡,传布到世界几十、上百个国家里去了,就是明证。其技击性可能失教、失传,那么太极拳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老、中、青几代人,吸引老外,恐怕还是太极拳确实有其自身的科学性、文化性等系统内涵,有其舒心、怡情、保健、养生、长寿作用所致。

 

前贤、今人对太极拳之于养生、保健有益之论述,多而又多,其中不少论述,确是至理名言,实足反复玩味。其中有些问题,则还可能有待于补充、深化。求太极拳之真,也有求其保健、养生、长寿之理、之道、之度、之行的这番意思在。

 

学练太极拳,历来有通体松软、动作缓慢、阴阳互易、守中用中的基本特点。此乃学练其他拳种、特别是学练多种外家拳之所无。一个人如能通体松软,即使没有外在的形体动作,只是能够学会太极拳通体松软的预备式“无极态”,或静坐、冥想、气功、瑜珈、站桩……等,人体内全部血管,必然会随之放松扩张,血流变速,血压微降,大脑则随之缓缓而持续地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名曰:精胺,进而流转人体器官、肢体,被其缓缓吸收、传布全身内外。站桩或静坐或冥想或气功,练有时日,双手转暖,一般名之为“小周天”;或四肢手足发热,谓之“大周天”,皆血流加速、新陈代谢趋向协调、均衡之正常效应也。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身心完全放松,大有利于“延年益寿”,而紧张烦恼,则可致内伤而得病甚或短命,其道理与太极拳理是相通的。

 

犹有进者,凡人体内或动物体内,皆有解剖学上没有任何证据存在的经络。中国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针灸,已征服全球,其医理、医道,就是人体经络系统,可以对人有病患的脏腑肌体进行修复、治疗。众多老外相当信服针灸,却不信人体有经络,或者,对之茫然不知,这也是一种有趣的社会历史现象。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03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