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研太极之精微,修天地之至道(3)(正文)

研太极之精微,修天地之至道(3)

2011-09-06   张才贵
核心提示:练成太极态练太极拳是用自己的身心演绎太极之理,练太极拳就是要把自身练成太极态。什么是太极态呢?怎样练成太极态呢?下面分步...
  
练成太极态

 

练太极拳是用自己的身心演绎太极之理,练太极拳就是要把自身练成太极态。什么是太极态呢?怎样练成太极态呢?下面分步阐述。

 

一.太极态的概念

 

过去说“天地一大太极,人身一小太极”。既然人身是一小太极,我们就要把自身练成一个太极的状态。确切的说,就是把自身练成任何变化都符合太极之理的状态。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它叫做太极态。

 

要理解太极态的概念,先要明白太极的概念。

 

对于太极的概念,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持王宗岳的说法。王宗岳说太极是阴阳之母,告诉我们太极孕育包含了阴阳,是阴阳产生的根源。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太极像一个即将临盆的母亲,将要生下的孩子是男是女,还不知道,也许是男,也许是女。古人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就是这个意思。总得来说,太极包阴含阳,把阴阳包含在一个统一体中,是阴阳即将产生的一种状态。它既不是阴,也不是阳;既可以生阴,也可以生阳。

 

太极图形象的演绎了这种状态。太极图的中心和两条阴阳鱼的交界线是太极图的核心,它处于阴阳交变的临界线上,它既不是阴,也不是阳,但它可以随时变阴,也可以随时变阳。它形象的演绎了太极概念的核心:太极,非阴非阳,即阴即阳。我们练太极拳要从这上面悟,把自身练成处于太极图中心的状态,永远在中心一点周围变动。这种状态就是太极态。

 

拳法如兵法,推手、技击如作战。无论战争的态势怎样千变万化,情形多么纷繁复杂,在任何情况下,统帅的心必须绝对的冷静、清醒,才能对敌情的处置得宜,对军队的指挥得当,才能因敌变化而制胜。

 

太极拳的推手和技击同样需要清醒的头脑,得宜的处置,得当的指挥,随机应变的应敌能力。推手中的听化拿发,技击中的腾挪闪战,需要能够准确的感知对方极细微的变化征兆,需要能够适应对方的突然变化。总得来说就是需要自身对外界变化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感知以后自身对外界变化的极强的自然调适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根据对方的变化而制胜。这就是太极拳论中说的“因敌变化示神奇”。这样的能力只有在太极态下才能产生。

 

太极拳要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也就是我的阴阳转化、虚实变换、开合变化不为人知。对方的任何变化都逃不过我的法眼。这样的能力也只有在太极态下才能产生。

 

把自身练成太极态,需要从心到身的全面的修炼。武禹襄曾经说过“先在心,后在身”,先有太极心,才有太极身。修成了太极心和太极身,就达成了身心的太极态。下面先说太极心的修炼。

 

二.先修太极心

 

太极心的状态是清明虚静、澄澈空灵。

 

技击需要人有快速的反应能力。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对人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做过测试。测试的结果告诉我们:当人的精神懈怠的时候,反应很迟钝;当人的精神高度紧张的时候,反应也不快;只有当人处于精神放松,略微保持一点张力的时候,反应速度最快。

 

有人会觉得“我不是精神紧张,是精神高度集中”。

 

人们都会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精神高度集中,专注于某件事的时候,旁边有人叫你,你有时会听不见。旁边发生了什么,你可能会不知道。小偷常常利用这种情况,用碰撞或其它的手段把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趁机下手。可见,当人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候,对周围发生的事往往没有反应。技击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果你精神高度集中于前面,对来自于侧面和后面的袭击根本就没有反应。

 

技击需要冷静的头脑,太极拳前辈们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成功的办法,有许多论述。“身虽动,心贵静”,“动中求静”,“求虚静”等等。拳术练习和技击本来都是动的东西,要使头脑冷静下来,只能是身动心静,动中求静。为了静的自然,为了防止执着于求静反而弄得精神紧张,所以要求虚静。

 

求心静首先要精神放松,不要总想着“我在练拳”,“把人击出丈外”等等,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牵累,那样你的心永远也静不了。道家的《常清静经》上说“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走架时要放下自己的追求欲望,像玩一样的练拳,才能让心静下来。练拳走架时要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自自然然。使心由松而静,由静而清,由清而空。达到清明虚静、澄澈空灵的境界。精神放松、心情愉悦,心自然能静下来;澄心静虑、心中无物,心自然澄澈、清明;心澄澈清明的极致是无思、无虑、无我、无它,空无一物。古人用西山悬磬譬喻之,孙禄堂说“心无其心,心空也”。

 

一池碧水,澄澈明净,周围的事物就能清晰而准确的反应出来。如果是一池浊水,那什么也反应不出来。我们的修炼最终要使心达到对外界的反应像清水照影一般地清晰而准确。

 

为什么用碧水比喻呢?因为水可以清可以浊,人心也可以清可以浊。人心清者如碧水,浊者如浊水。

 

当心达到了清明虚静、澄澈空灵的状态,外界的所有变化都会及时、清晰而准确的在心里反应出来。这就具有了太极心,这就是心的太极态。

 

三.再修太极身

 

修得了太极心,还要修太极身。谈身离不开谈心。

 

太极拳的推手和技击遵循不丢不顶,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因敌变化而制胜的原则。这就需要能够根据对方的虚实变化,随时、随地、随机的变化自身的虚实。太极的概念来源于易经,易就是变易、改变、变化,所以说变化是永恒的。为了适应这个永恒的变,不仅需要有太极心,还需要修成太极身。

 

中、圆、轻是修成太极身的三个最重要的法则。

 

首先谈谈“中”。

 

为了实现这个中,要从执中、适中、守中、用中四方面着手。

 

执中的概念来源于儒家,是持守中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意思。持守了中道,不偏不倚就能无过不及;做到了无过不及也就是持守了中道。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

 

持守了中道,做到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身体动作就能适中。反过来,也要从动作适中上来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守中、用中通常的解释是守住自己的中线,进攻对方的中线,这没错。但是我们认为守中更重要的是要守住自己的中道,时时不离中道,刻刻不离中道。这是其一。

 

其二,守中的概念来源于道家,意思是守住虚静,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这又是谈心了,谈身离不开谈心。

 

用中就是用中的道理来修炼自身。无论是走架、推手、技击,都要符合这个中的道理。时时不离中,刻刻不离中,处处不离中。

 

再来谈谈“圆”

 

圆首先是意圆,二是形圆,三是圆活,四是势圆。

 

意属心的范畴,谈身仍然离不开谈心。意圆一要意遍全身,二要意注周围,三要意如流水。意遍全身则气遍全身,通体虚灵,处处听劲,处处化劲。意注周围则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意所照,无所遗漏,可以应对前后左右的袭击。眼视和耳听都要用神、用意,用神去视,用神去听,用神去照察。意如流水则心不偏执,遇阻则变,通达圆融。意如流水才能形如流水,意、形均如流水,则能随机变化,适应任何形势。要从意如流水上悟用意的窍要,流水无形无像,遇阻则渗,遇阻则变,遇阻则弥漫,能够适应外界的任何变化。上述用意要在有意无意之间,总不离自然之大道。

 

形圆一要身若圆柱意气若圆球,二要动作走圆。意念中膻中穴拉出体外,上下循行一线,上至百会,下至会阴,过督脉形成一个立体的圆柱。意气散出,形成一个圆球,丹田位于球心。动作走圆就是说所有的动作都由球心部位的丹田发出、带动,肢体的运行路线呈弧形联结。

 

众所周知,圆转动最灵活。身若圆球,动作走圆则练拳走架、推手技击动作变转圆转灵活。

 

势圆是说练拳走架时神意形成的气势要圆满。练太极拳“神为统帅,身为驱使”。神意气势圆满,则身形圆满。圆满则得中,得中则处于太极图的中心。中如墙头草,阴阳两边倒。随机随势变,太极显奇妙。再则圆满的气势,形成压倒对方的态势。《孙子兵法·势篇》中说“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神意气势圆满就如赵子龙在长坂坡,气势所至,无人能当。

 

最后谈谈“轻”

 

练成太极态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对方,随机应变,变中制胜。杨健候太极约言说“动则轻,轻则灵,灵则变,变则化”,那么轻就成为轻灵变化的入门手段。所以练成太极态必须从轻入手。

 

       把身练成了太极态,动作就能轻灵圆活。当心和身都成为太极态的时候,就能使自身处于太极中心的状态,当阴则阴,当阳则阳,全因对方变化而变化,虚实变化圆转无碍。把自身练成为太极态,才能准确地把握前面所说的“机”。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四两拨千斤成为可能。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98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