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辨析与寻真(正文)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辨析与寻真

2011-08-06   《武当》   张宝根
核心提示: 在各种太极拳名家大著中,大都附录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所附录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对于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在各种太极拳名家大著中,大都附录有王宗岳《太极拳论》。在所附录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对于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一句,大都持如是说。仅杨式太极拳名家陈龙骧先生、李敏娣女士伉俪编著的《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大著中,为“本是舍己从人,多悟舍近求远”。对此,笔者感到是正确的。在太极拳修持练功中,大多学者都片面地按照“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去练去修,去追求“轻灵虚无”的神奇功夫。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结果导致“数年纯功”,非但没有找到“轻灵”功夫,反而“为人所制”。

 

    那么,“多误舍近求远”,何以为错?“多悟舍近求远”,何以为对?笔者不佞,依据体得,对此“辨析寻真”如下:

 

    太极拳是“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因此,太极拳研究的就是“动静阴阳变化”之理,追求的是“动静阴阳和谐”之道。太极拳的本源是,“太极者,无极而生”。是否可以这样说,“无极”是“太极”的“母亲”,“太极”的“动静阴阳”均从“无极而来”。“无极”者何也?“一无所有,无中生有,应有尽有,无所不有,有中有无,一无所有”之谓。太极拳最终追求的是回归“一无所有,无所不有”的“无极”态势,而并非其它。太极拳到底应当如何练?一字以蔽之,曰“摸”——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指南,在走架行功中“摸”其“理”,在推手练功中“摸”其“法”。凡将太极拳演练称之为“打”,其意“刚阳”过盛;凡将太极拳演练称之为“练”,其意过于“轻浮”。

 

     先说“舍己”。“舍”自己哪里呢?无疑是“舍弃”自己与对方力的接触部分与接触点。这里的接触部分和接触点,即为“近”。故“舍己”要“舍近”。再说“从人”。“从人”者,“跟从、跟随”之谓也。“跟从、跟随”对方何处呢?“近”处已“舍“跟从”。故“跟从”、“从人”,对方远处求之,这即是“求远”。因此,“舍己从人”,就是“舍近求远”。  依据王宗岳《太极拳论》,现逐次辨析如下: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柔”,是“走”,是“舍己”,是“舍近”。“我顺人背谓之粘”。我“顺”,“粘”之。“粘”是“从人”,“近”处已“舍”,“粘”须“远求”。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虚”为“舍己”,“舍近”。“左虚”以后应当如何呢?必须“右去”。此即拳论中“有左即有右”,“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去”为“从人”,为“求远”。“右重则右杳”,其理相同。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如何使对方“进之”?我必须“舍己”、“舍近”顺从他。如何使对方“愈长”?我必须“从人”、“求远”帮助他。“退之则愈促”,其理相同。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舍己“与”从人“”求远“同时同步,”有上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 左即有右”,自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单纯“舍己”“舍近”,而不“从人”“求远”,势必“偏沉”。“偏沉”为病,随风倒之,任人摆布。若根本不会“舍己”“舍近”,“从人”“求远”则无从谈起,其必然是两力相遇,非顶即抗,形成“双重”。“双重”则“僵滞不通”,“为人所制”,此太极拳之大“病”也。 

 

    “粘即是走”。“粘”者,“从人”也。“走”者,“舍己’’也。“从人”必须“求远”,“舍己”务必“舍近”。

 

    “走即是粘”。“走”者,“舍己”。“粘”者,“从人”也。“舍己”务必“舍近”,“从人”必须“求远”。

 

    “阴不离阳”。“阴”者,“舍己”“舍近”也。“阳”者,“从人”“求远”也。

 

     “阳不离阴”。阳”者,“从人”“求远”也a“阴”者,“舍己”“舍近”也。

 

     “舍己”,“走”之,要“舍近”;“从人”,“粘”之,要“求远”。如此方可“舍己”乃是“由己”,“从人”仍是“由己”。这里还需指出,“求远”,并非有多远,而是指“舍己”“舍近”后,除“舍近”部位和地方之外的其它部位和地方。其具体在何处,据情而变,随机而求,非文字语言功能所能表述,望同好在练功中求索之。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走粘”同时同步;“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阳阴”相和相济。达此境界,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自可“从心所欲”。

 

      基于上述,笔者认定,“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是“误解”、“误传”和“误导”,是错误的;“本是舍己从人,多悟舍近求远”是“真经真义”。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72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