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是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終極的追求。鬆在太極拳中不是為鬆而鬆,鬆的目的是用,即為了更好地緊。拳中的鬆,不僅有說著容易做著難的特點,更有做著容易說亦難的感覺。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鬆說清、說透更非易事。鬆在拳中雖有嚴格的要求,卻無絕對的客觀尺度,主要還是靠感悟,鬆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拳中的鬆,是與緊相對的,鬆與緊相生相繫,交替轉換,沒有鬆就沒緊,沒有緊亦沒有鬆,所謂“陰陽相濟,陰陽不離”。鬆在太極拳中,只能憑感悟看結果,中間的過程千變萬化、瞬息萬變,很難說清,不同情況變化不同。所以,在太極拳中就有“一層功夫一層鬆,層層鬆功有不同,刻意求鬆鬆不成,功成不鬆自然鬆”之說。不同的人對鬆有不同的認識,不同層次的拳者,對鬆亦有不同的認識和體悟,人們的認識和感悟很難一致,這也是很正常的。拳中的鬆,與常人理解的鬆和所做的鬆是截然不同的。拳中的鬆,拳論中說得很清楚,即“似鬆非鬆”,乃是不緊不鬆,不鬆不緊,可緊可鬆的一種自然融和的、可變的(包括漸變與瞬變和漸瞬突變等多種變化)、中和的鬆緊狀態。在看了《武魂》刊發張方先生的《怎一個‘鬆’字了得》一文後,感慨頗多。同一個題目,在筆者的腦海裏亦轉了多年,總想寫點什麼,每每提筆,卻又每每頓筆,無論你想得怎麼好,任憑你怎麼寫,總覺得寫出來的不是那個意思,所謂“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今借張先生所論之題,就自己對太極拳中鬆的體悟,談一點粗淺認識和看法,與同好共研。
筆者自17歲開始,學練姚馥春先生在鄉所傳的姚氏傳統太極拳,至今已三十餘載。筆者師爺汪廣生先生為姚先生在鄉親傳大弟子,業師陳保援先生為汪先生的入室弟子。自入道學拳之日起,老師就要求鬆,時至今日和老師在一起談論最多的還是鬆。太極拳所別它拳者即:不鬆不太極,一味地鬆亦非太極。所以,拳論中亦有運勁如抽絲,發勁似放箭”“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的論述,那麼,練太極拳要如何認識鬆,如何練好鬆,如何用好鬆呢?
拳中之鬆有特定的拳勢要求,即拳論中所說的“似鬆非鬆”,即不緊不鬆,不鬆不緊,而不是一味地鬆,更不是越鬆越好。在拳中衡量鬆,主要不是看你能鬆到什麼程度,而是要看你對鬆的運用程度如何。鬆雖然能調氣血,通經絡,靈思維,敏神經,暢身心,降消耗,蓄能量,但鬆不是萬能的,鬆不是為鬆而鬆,鬆是為了更好地緊,所以說,鬆與緊相繫,鬆緊不離,若離開了緊,鬆也就失去了鬆的真實意義。一味地鬆,不僅違背了太極理論陰陽相濟的宗旨,也脫離了拳術攻防之道的剛柔虛實變化原則。
太極拳要練好鬆、用好鬆,首先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鬆是為健身和攻防同時服務的,二者不能偏廢。拳中的鬆不能用單純健身的鬆來要求,在拳中來看,常人理解的和所做的鬆就是懈,懈則軟散而不能應人,更不能引進落空,反而會引進落實,引狼入室,在真打實搏中會給自己造成致命的威脅。所以說,拳的鬆是有條件的,無論怎麼鬆,都不能丟失拳中的要領,即鬆要沉,沉不失之拔;鬆要撐,撐不失之圓。鬆沉圓撐自為弓,即“處處不離弓”,亦所謂“五弓”備而掤勁成,掤勁成則遇力應,應之而自如,化打而隨意。掤勁實際上是一種自然撐合力,是周身膨脹、上下左右貫穿的一種圓潤的彈性勁,這種勁,是貫穿太極拳始終的基本勁,所謂“形圓、意圓、氣圓”。拳中若沒有掤勁的鬆,無論怎麼花哨,玩玩可以,遊戲無妨,但終不能應敵,應敵則餒,焉有不敗之理?從武學的角度看,太極拳中的鬆,是撐合中的鬆彈的鬆,而不是鬆軟的鬆,所以才稱之為“似鬆非鬆”。鬆其實就是隨和自然,就是不緊張、不較勁,就是圓潤自如而隨意。拳中的鬆,就是在撐合自然的基礎上的最大限度的鬆,而不是無條件的隨便的鬆。
其次,要掌握好鬆緊的具體轉換。太極拳的鬆緊轉換,從變化形式看,有漸、瞬之分,漸、瞬亦有突變;從主客觀上講,有隨變而變和自變兩種,無論隨變還是自變,都要依攻防之變而變,變轉隨意自如。離開攻防之變的鬆緊變化,則無拳學上的實際意義,是沒用的和無價值的。所以說拳中的鬆,不是盲目的鬆,是有目的的鬆和有用意的鬆。鬆與緊在拳中相分相繫,不離不即,鬆是為了更好地緊,緊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鬆,鬆緊轉換要不留痕跡,漸變人莫知,瞬變人難測。鬆則蓄能,緊則釋能。慢鬆慢緊內力堅,瞬鬆瞬緊力無邊。鬆長緊短只一瞬,一瞬鬆緊力炸崩,鬆緊無常玄機妙,瞬變鬆緊鬼神驚。拳論中所講的“運勁如抽絲”和“蓄勁如張弓”即是慢鬆慢緊;“發勁似放箭”就是瞬鬆瞬緊。所以說,太極拳中若沒有鬆緊的轉換,就不會有屈伸開合、虛實剛柔、進退化打的變化。沒有緊的鬆不僅毫無意義,而且還會被動挨打,只有不失撐合的鬆,才是真正的拳中的鬆。只有通過鬆緊的變化,才能使對方落空,才能在瞬間順勢,借機反攻而取勝。太極拳中真正的鬆是一種功,是一種“看著有摸著無,摸著有動著無”的技藝,即無論對方怎麼動,既進不來也走不了,總覺得呼隆呼隆的處處落空,即是所謂的太極拳中的“空勁”。太極拳的鬆緊的轉換,是內的、形神合一的,無非是“加大內在的鬆緊空間和縮短鬆緊的時間”,此語雖顯平常,亦不神秘,卻內藏玄機,乃是拳學核心的實質內容,所謂“大道自然,至簡至易”,越是簡單的、直接的越是真實的,越是神秘的、玄虛的越是假的,君不可不明、不可不思、不可不辨、不可不悟。拳學道理萬萬千千,萬千道理歸一理,一理太極陰陽易,易變陰陽惟鬆緊轉換而已。因為,鬆緊是人體一切運動的樞機和動力源泉,所以說,只要拳者悉心體悟拳中鬆緊的奧妙,就能求得太極真功真技。
最後,謹以鬆緊感悟歌訣一首,與太極拳同好共勉:
太極真功鬆緊繫,陰陽鬆緊蘊玄機。鬆緊自有真意在,一鬆一緊一太極。瞬緊瞬鬆力難欺,瞬鬆瞬緊人莫敵。鬆緊本是一根繩,緊在兩頭鬆在中。不鬆不緊不緊鬆,鬆緊緊鬆自然功。功成似鬆又非鬆,不緊不鬆日日精。剛柔虛實鬆緊變,輕重緩急緊與鬆。不動聲色不動形,漸瞬鬆緊鬼神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