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是一项由两人进行的徒手对抗性运动.由于它不按固定的套路.而是因人因势灵活地运用太极拳招式、手法进行无伤害性的攻防技击竞技比赛.所以不但要求运动员具有深厚的功力、大无胃的勇气,更要有灵活的头脑、积极的思维。太极拳的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蓄与发、开与合、呼与吸、攻与守、黏与走、意与力、内与外等等阴阳关系,对太极拳推手极为重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太极拳十大关系,学好阴阳相济、阴阳互易的辩证原理.就能在推手中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开拓视野,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推手水平。
一、动与静
静为动之源.动为静之效。太极拳推手特别强调“动中求静,以静制动”的原则。李亦畲老师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静。”心不静,自身散乱,自立尚且不稳。何谈推手取胜?所以拳经说:“能动能静,道之圣也,动而不静,道之病也。”静不是思想空虚,消极地待敌来攻,而是心静心专.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全身处于整装待发的备战状态。这样就不会盲目乱动,而是意念先行,沉着稳定。“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似动似静不露形”.以期达到思想家王夫之所说的“静即含动.动亦含静”之理想境界。
二、刚与柔
太极拳推手要求动作柔韧缠绵.顺行不悖,不丢不顶.不即不离,以柔为主。如果刚而不柔,则如枯木之僵脆,易遭摧折,且动作呆滞不活,缺少弹抖之力,动则露形,易为敌乘。但如柔而无刚.则必过柔而不坚,软弱无骨.同样缺少灵活性与抖弹之力.与人推手,易被对方切人压扁,被人得实。“太极推手乃柔中寓刚,绵内藏针的艺术”。以柔为主,就是使筋肌、骨节经常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柔中寓刚,就是使骨骼、肢体、筋肌保持相对稳定性,这样,搭手后肢体就像安上了弹簧.彼张我弛,彼缩我张。因为发劲前充分放松,发劲时短暂极度收缩,就会产生极大的爆发力。拳谱云:“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刚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迫不捷。”刚与柔又是阴阳交替、相互转化的。一般说来.进攻时以刚为主.退守走化时以柔为主。刚柔之变.必须根据推手中攻守不断变换和劲力不断变化.及时调整劲力中刚与柔的主次、多少、大小的比例。这样。就能进攻得法.顺守有方。
三、虚与实
在推手中要时时处处注意两手两足的虚实分布及其调节变化。拳论用“轻、重、沉、浮”四个字概括了12种虚实状态,如双重、双轻、双沉等等。推手中常见的毛病是双重和偏轻、偏重。双重容易形成“顶”..偏轻、偏重都容易失之平衡。轻与浮是虚.但浮是过虚、全然无力,轻则是虚中寓实、恰到好处。重与沉是实,但重是过实,以致肢体僵化失灵:沉是实中寓虚。稳重而不失灵巧。所以合格的虚是轻而不浮,合格的实是沉而不重。两手、两足要一虚一实。左手、左足要一虚一实.右手、右足也要一虚一实。做到了虚实分清,虚实适度,并能因势调整虚实变化,就能在推手中保持重心稳定,肢体平衡,保持最佳
竞技状态。
四、蓄与发
没有蓄劲.就没有发劲.蓄劲是发劲的准备。人体有五弓。蓄劲时周身屈曲,呈蓄劲状态,大脑与肢体彻底放松.深长吸气。将劲蓄足。就像射箭前拉满弓一样。得势时周身松沉一屈(屈身、屈腿、屈足、屈臂、屈指),然后突然一紧,全身肌肉猛然收缩(蹬脚、直腿、挺腰、长身、伸臂、弹指),结合吐气,提起全副精神,干净利落地将爆发力发传给对方,就像射出的利箭一样。所以发劲是蓄劲的目的.蓄劲的效果。推手发劲的关键是全身内外合一,整体用劲,这样就会形成极大的威力。
五、开与合
开劲是化开之意。对方攻来,我即用轻柔之化开、引进.使之落空.然后聚全身之气合发之.使之无法逃避。拳论云:“引进落空含即出。”开劲要用腰腿之劲,不要用臂硬开。合劲同样要含胸拨背,松肩沉肘。气贴脊背,气沉丹田,用腰腿整体之劲发之。开劲与合劲是一对矛盾,开中有合,合有有开,一天一合,交替运用,所以又合称开合劲。
六、呼与吸
正确的呼吸能够充分供应推手时所需氧气.减少运动中氧的消耗.保持充分的体能.动作始终灵活如意。其基本规律是当蓄劲、走化时为吸,发劲、出击时为呼。呼气宜轻缓细长,将劲蓄足;呼气要短促有力,有利于肌肉骤然收缩.产生巨大能量。“呼气时击人不狠也狠”。推手时不论急应还是缓随.不论蓄劲还是发劲,虽然要遵循上述呼吸的规律.但呼吸宜顺其自然.不要把意识硬性贯注到呼吸上去.否则就会引起气血上涌,出现气促的不适感觉。《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说“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就是这个道理。推手中蓄吸发呼的自然调节与配合.是靠平时勤走架过程的刻苦练就的。练习走架时一般进行“逆腹式呼吸”.并按蓄吸发呼的原则习之.但也应以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为宜。除上述原则外,
还有结合拳势动作,以手臂伸为呼,屈为吸;以躯干俯为呼。仰为吸;以身法进为吸,退为吸;以身体降为呼,升为吸;以内在劲踏实为呼。虚为吸;以外形开为呼,合为吸等等.我们在太极推手演练过程中要掌握阴阳学说理论.辩证地灵活运用。
七、攻与守
在推手中攻为阳、守为阴,守为攻创造条件,攻是守的目的。当自己处于背势时宜守势,引走化解对方来势劲力。已处顺势。彼处背势,即乘隙进招攻之。所以攻与守是互相依存、交替进行的。“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即是守,守即是攻”。不论主动进攻,还是被动进攻,也不论接触性防守。还是非接触性防守,都要认真对待,一丝不苟;沾连黏随,引化走发,自能攻守相宜,得机得势,故敌制胜。一般攻时身进、守进身退,但守势中当引化得势时也可伺机发劲攻之。不论活步推手中的进步或退步.还是定步推手中弓步进身或后坐退身.都不能单靠腿部肌肉收缩蹬屈产生的拙力。而要上、下肢配合协调。就像一
位武术家所描述,把身躯设想为一座古钟,那么钟前后摆动象征着身体重心的移动,这样就不会发生膝、踝不适.影响身法、步法的灵活性。在太极拳走架与推手中手臂一般要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过曲则与对方距离不适.进攻时劲力不易发放到对方身上,而且动作幅度过大露形易于暴露;防守时易为彼方切入压扁,于己不利。手臂太直。则防守时肢体僵脆没有弹性;进攻时蓄劲不够.发劲不狠,动作呆滞。易为彼乘。所以,攻守中一定要掌握好手臂曲直适度及相应变化.处理好曲与直这一对阴阳辩证关系。
八、黏与走
黏劲与走劲都是化解敌劲之劲.属于化劲。黏劲是在推手时利用双手乃至肢体任何着力处.黏住对方劲力.不丢不离控制对方.并有撵逼和随从之意。走劲是在控制敌劲的基础上走避化解敌劲之劲。黏劲主进,是阴中之阳,柔中之刚,虚中之实。走劲主退,是阳中之阴.柔中之柔,虚中之虚。拳论云:“黏即是走.走即是黏”。它精概括了黏劲与走劲的阴阳辩证关系。在黏逼敌劲中随时将所知敌劲予以走化.在走化中不可丢掉黏连,两者之间不能有任何间断停顿。黏走相生,贯串于推手全过程。
九、意与力
意是指意识、意念、精神、思想,是大脑思维活动。力是指在意念的支配下.由气息吐纳、肌肉收缩舒张,按照一定的规格将动作有序化配合所产生的力量。太极拳的力叫内力、内劲或太极劲。是适合于太极拳走架和推手的一种巧劲。意与力是太极拳走架和推手运动中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所谓“用意不用力”,是违背太极拳阴阳辩证原理的。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做到的。推手时双方都处于激烈的对抗中.双方都是在不断遭到对方撵逼威胁下较技的.一定要加强意念,在感知对方来势、来劲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反应,合理用力.尽量用小力取得推手最大的效果。练习拳架或推手时都要做到“意念领先”.动作轻松.培养和提高感知灵敏度.以期达到着熟、懂劲、神明的高级阶段。
十、内与外
外形,如招势、手法等为拳、内功为术。术为阴。拳为阳。拳法招势必须以深厚的功力为基础、为后盾,否则即成无本之木,离渊之鱼,花拳绣腿,外秀内朽,华而无用。没有灵巧多变的手法,招势、内功、功力也将无的放矢。必须拳中有术,术随拳出。才是内外结合的太极拳术。
要做到内外结合.必须处理好“内三合”与“外三合”的关系。“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谓内三合。我国古代医学认为人的大脑思维活动是“心”的功能.推手时凭借听劲.将感知传到大脑.大脑思维活动当即判断应该做出何种反应,并且通过“意”下达号令。命令内脏、肢体付诸行动。大脑接受信息并作出判断的过程是为“心”,是主帅,下达命令的过程是为“意”,是号令。两者是同时存在、同时进行的。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就是以意领气,气贴脊背,气沉丹田,积蓄“能量”。“气与力合”就是根据推手攻与守的需要。通过沾连黏随.引化走发.以招势手法的形式,将蓄积的能量化为力量,作用于对方。将其发出。“手与足合,膝与肘合,肩与胯合”是外三合。“手与足”不仅要外形相合,更重要的是劲力相合,上下相随,劲力才会完整不散,动转灵活沉稳。“肘与膝合”要求两肘之间、两膝之间、左肘与右膝、右肘与左膝之间都要相合。“肩与膝合”同样要求两肩之间、左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之间相合。手与足合出巧步,肘与膝合变化灵.肩与胯合根基稳。“内三合”的三合之间与“外三合”的三合之间.都有相合的问题。“内三合”与“外三合”两者也有相合的问题。所谓“相合”,就是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同时存在、不分先后次序出现的特点;要随时注意它们之间的配合.加强其协调性;要时时不忘“六合”.则前进不栽,后退不仰,左右转动不偏不倚,中立沉稳.出招自如。
太极阴阳关系学说是历代宗师毕生习武授业、传徒实践中经验心得的高度结晶.内涵渊博高深。以上论述是笔者习练太极拳和推手的实步体会,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不当之处.希予赐教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