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下上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提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上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上下相随
陈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指,周身必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手指。“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于,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司。”
上下相随必须注意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一齐动,说停一齐停,将顶、裆、心、眼、耳、足、腰八体紧密结合,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缓急相将。下可谓“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学者动作不熟,容易顾此失彼,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必须加强训练,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分清虚实,特别是左手虚与右手实,右手虚与左手实,左脚虚与右脚实,右脚虚与左脚实。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肺呼吸的空气。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虽然,练太极拳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漫长过程。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巾,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误,使意气俱蒙其害。所以《学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冲兼务、内外兼修的效果。可以说,太极拳所有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忽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栩应动作,免受损害。到了这个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有虚实,双足要有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栩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可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离超出两腿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外形隐蔽,心巾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 “实巾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足腰劲下塌,中气门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炼正气。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括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忪、腰松,气脉才能熨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不丢不顶,圆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而成。
太极拳招势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最忌只用后天拙劲。拙劲貌似刚强,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以意行气,用的是内气,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势势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循环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