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武术招势技法浅探(正文)

武术招势技法浅探

2011-05-16   《中华武术》   王锋朝 张耀辉
核心提示: 在现代武术中。针对人体动作、交手技术常用到“招”字,旧时也写作“着”,有手段、计策、办法的意思,人们从不同的语言习惯或角...
  
    在现代武术中。针对人体动作、交手技术常用到“招”字,旧时也写作“着”,有手段、计策、办法的意思,人们从不同的语言习惯或角度又叫作着数、招数或招法等,经常与“势”字相连称为“招势”。明朝唐顺之在《武编》中说:“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斜、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不失势,故谓之把势,作势之时,有虚有实。”苌乃周著《苌氏武技全书》用二十四字正势及偏势来记录其拳法、练法及用法。

1、招势的由来

    习武者在交手中根据对手的变化而做出不同的动作,有的成功取得胜利,有的导致失败,经过代代习武者的选择,逐步总结提炼传承下来许多相对实用、高效,符合技击规律的动作或动作组合,这就成为习武中常用到的招势。人们根据对招势本身质量水平的感觉,把透过技击实践而体悟出最具效用的动作而组成的招势称为高招、妙招。

    拳有固定招势,在练习时按固定招势练,是为了循序渐进、登堂人室,在用时则要求有变化、要活用变化无定势而又不失招势,既可以守又可以攻。操作之时有虚有实,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在于操作之人。招势不可固定不变的死用,肢体各部位的整合及精准操作,随对手而变化,在交手时须有因地、因人、因时之变化才不会为招势所困。招势包含了用法、手法、身法、步法、眼法等运动关系,以致在使用时具备有守有攻的效果,对敌时才可能得以胜。

2、绝招的产生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习武者在实际交手比赛中,经常会使用某一个动作,同一个招势连连奏效。一种技术动作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发挥得当,运用自如,使对手防不胜防,人们往往会连连赞叹不已.于是就把达到这种技能效果的招势、动作叫做绝招。绝招是怎样掌握的呢?它不是简单的用语言文字能够传授、单纯的模仿技术动作所能掌握的;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情况,通过反复不断的刻苦练习和实践,逐渐提高发挥技术表现出来的能力,形成了正确的技术动作习惯、动力定型,从而练就自己独特的绝招。其实从技术角度来看,不存在破不了的绝招,而从实践现实看一个高超习武者练就的某一招势,实际上作到了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别人没能破得了,形成了人们所说绝招的存在。

3、辨识无招与有招、无法与有法
 
    “手无定型、脚无定位、身无定势、法无定法、因敌变化、相机而动”,这是中国武术交手技击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指习武者有一定造诣之后、达到高水平阶段而言。初学乍练时则必须处处有法,要“明规矩而守规矩、守规矩而合规矩”.再逐步拾阶而上、登堂入室、努力达到“合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神规矩”的层次。也就是从一开始什么都不会的“无法”发展到处处讲规矩的“有法”,再从中规中矩的有法到不执着于成法,达到化繁为简、以简制繁、得心应手的境地,最后上升到“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无法胜有法”的上乘技击境界。“拳本无法”不是说胡推乱打、没有规矩,恰恰应该是有招法,有规律的只不过是实际交手时没有那种固定不变的,可以去直接套用的成法。初学者适宜循序渐进,从规矩开始,从无招到有招,经过“招势”的熟能生巧。通过巧能通神、神能达化的阶段,从有界至无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合理有效的运用各种招势的能力,是交手取得胜利的重要决定因素。每个招势技术动作在实际应用时,根据对方的不同变化就可能有多种形式的变化。实战交手没有固定的模式、所选用的招势动作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所以“某招破某招、某势破某势”要辨证地看待。招势的运用在中、低水平的交手中作用是明显的,如果用高水平交手中的“拳本无法”来否定招法的作用显然是用错了层次,若以为运用固定招势就可以战胜高手,显然太幼稚了。高水平的交手不是事先想好招势,也不是脱离招势,而是恰到好处、灵活变化地随机运用招势,达到“一动就是招、一用就合法”的层次。在具体练习武术交手技法时,各种招法皆可运用,可以做主动进攻的招法,也可以做积极防守的招法。招势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用法、手法、身法、步法、虚实上相应稍加变动即可。以适应交手当时的具体情况,要避免形成“按谱对弈”,思想上不可死板,形式上不可拘泥,否则只能停留在单纯的死招死法阶段.或形成以招破招“对号入座”的初级层次。武术交手技法真髓,精而明之在于习学者悟化。

4、招势是外在表现,劲力是内在动力
 

    人体完成的一切动作都是大脑运动神经活动通过肌肉收缩引起的外邵表现形式,这是自然之道,我们可以把交手技法看做是由两万面基本构成的,从外看表现为有形的技术动作,也就是常说的招势,从内感知,动作的内在动力是劲力,两者在较技中须臾不会分离。学练武术一般先从外形招法入手,由于招法多到不可计数。穷毕生精力也学练不完,况且每一具体招数都是在特定的时机、地点、双方的空间姿势等多种因素都具备时才有应用的可能,因此自然而然出现了“招非招、法非法”的变化在有了一定招法基础后,以内在劲力为切八点修炼上进,则为多数拳家所循升堂八室的方便之门、简捷佳径。招法的内在灵魂是劲力衍变,无法不含劲、无劲不见法,形变是劲变的表现。劲变是形变的动力。双万交手在劲力运用上,有单一劲、复合劲、连环劲变中有变一气呵成,一向多劲.一线多变、复合用劲,呈连续之势在瞬间衍变而成。有子母劲,母劲生子劲,子劲附母劲,母子劲相融,相生相变自然、组合必然、水到渠成。有跟补劲招法有异,劲力有别,交手彼来我往各展其技,技法的诸多变化即是劲力繁衍生变,迥然不同的招法变化就是劲力的跟补变换。

 

5、练成应感而生随机应变的良能    

 

    武术技艺、人体技巧的肢体运作可以透过固定招数的学习、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掌握。武术技法招势不应看作是固定的成法,不必拘泥执着应该在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拳家讲的“拳本无法有法也空”是认为不必把定法当成是法.要辩证地看“法、非法、非非法”,不是定法的法才是真正的法。武术界常说各种拳法都不是神拳、玄拳,亦非无敌之拳。拳无优劣技有高低,入化皆精,出神都妙。招多虽好,而自己常用来战胜对手的招不在多而在精招在熟、在巧、在变、在运化.一变十、十化百才是胜招,纯熟巧妙自可成绝。别人之绝非己之绝,只有自己的绝才是真实的绝。练习武术应该在招势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出应感而生的良能,培养出随机应变的习惯。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11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