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正文)

我对太极拳掤劲的体悟

2011-05-06   魏坤梁
核心提示:太极拳套路从头到尾的每一个瞬间的每一个姿势都体现了“开合按势怀中抱”,也就是体现了“掤劲”。这“开合按势怀中抱”得最大的...
  

太极拳套路从头到尾的每一个瞬间的每一个姿势都体现了“开合按势怀中抱”,也就是体现了“掤劲”。这“开合按势怀中抱”得最大的,比如倒撵猴的两臂前后张开,这个“气球”就很大;“开合按势怀中抱”得小的,比如揽雀尾的“按”,两手相距约一手掌左右,两臂中间夹着的这个“气球”就小了。只是这个“球”无论是大是小,必然是紧贴着胸部的正中的。如用几何方法俯视图来表示,两臂的任何一肘外开都不会向后超过两肩前缘的连线,两腕也不向对侧超过胸正中线。如果有手或肘的活动向后超过了两肩前缘的连线,腕向对侧活动明显超过胸正中线了,那么就反映“掤劲”丢失了。这种“掤劲”姿态,就是据说杨班侯拳诀之《十三字行功诀》所说的“掤手两臂要圆撑”,意思是无论什么拳式,胸、肩、大臂所围成的一个无形之圆的或近似圆的圈,呈现着均匀向外膨大扩张开去的姿态。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推手》中对此明确指出:“掤法向外……手(当然这“手”是指手臂)向外掤”。由此可见,所谓“掤劲”总的姿势特点就是这“开合按势怀中抱”之“气球”的离心性向外膨胀的形态。

 

太极拳“掤劲”的这种所谓“按势”、或“圆撑”姿势大致又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两手臂与肩胸近似围成一个前方开口或不开口的圆圈,如揽雀尾的掤、挤、按等,一种是小臂与大臂折与肩、胸形成一个半圆形或弯月形,如揽雀尾的捋、单鞭由左往右的捋等。还有一种是无形的“气球”没有完全被胸、肩、臂、手抱住,有时可能仅仅抱了这个“气球”外周不到几十分之一,比如倒撵猴两手前后张开时、单鞭拳式完成时,这种时候,胸、肩、臂、手就向上或横向地只抱了这个无形“气球”很小的一部分外周;也就是说这倒撵猴与单鞭的两手臂、肩胸所形成的一个浅浅的弧线如果继续延长就必定会相连接而形成一个很大的圆圈;倒撵猴与单鞭如果不是这样的,那就是失去掤劲了。所以,这“掤劲”向外膨胀并不是单单指向上向前,而是向这个“气球”的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从这一观念出发,可以明确两点:①拳式动态中手的形态不论是向上的还是向前的,肩背都同样具有向后的趋势,有时尽管在外形上身躯抱着这个无形“气球”是在向前移动,由于这个无形“气球”必然是均匀地向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膨胀的,背脊仍是向后撑的;②手臂不仅向上向外体现着掤劲,向下向内同样也是体现着掤劲。或者说,太极拳不论是什么样的姿态,只要是符合了“开合按势怀中抱”,就是体现了“掤劲”。也就是说太极拳的“掤劲”有无穷的姿态。由此可见,现代太极拳界有人说:“在太极拳拳法中,将向上向外之力称为掤”,这种说法至少是很片面的。

 

(三)沾粘连随“掤劲”的五个基本特性

 

太极拳沾粘连随的“掤劲”不仅反映为“开合按势怀中抱”这种离心性向外膨胀的姿势,也体现着“开合按势怀中抱”这种离心性向外膨胀的象浮力那样的力量。这种离心性向外膨胀的象浮力那样的力量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生命特征。如果象现代奢谈什么“松柔”、“松空”得与别人接触,别人感觉到就象没有接触到一样,就反映为根本就不是太极拳,因为这样的表现连“双轻”拳病的资格也没有了,只能认为太极拳的生命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太极拳的生命特征彻底消失的拳怎么能够认为是太极拳呢?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905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