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读《十三势行功心解》悟“行气”、“导引”(正文)

读《十三势行功心解》悟“行气”、“导引”

2008-05-29   taiji.net.cn
核心提示:武禹襄先生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后文简称《心解》),亦称《十三势行功要解》,是太极拳文献宝库中的经典篇章。一直是后学者研习...
  

武禹襄先生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后文简称《心解》),亦称《十三势行功要解》,是太极拳文献宝库中的经典篇章。一直是后学者研习太极拳的必读要作。据顾留馨先生考证,《心解》是武氏《打手要言》中的一部分(见顾留馨《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其余部分则分别以《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或《武禹襄的太极拳论》载入不同派别、不同版本的太极拳书籍。只要精心地拜读《打手要言》,精谨地分析文中的每一句话.就不难领悟到《打手要言》是武禹襄对《十三势歌》的解释,是对心意、内气(包括呼吸)、形体三者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相互关系的阐发,即太极拳以修炼心、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整体圆运动功夫为宗旨.目的在于修炼出内以养心修性.外可强身御敌的功夫,这种对心、气、形的修炼,就是道家养生术之“调心、调息、调身”三调融于太极拳的印证。就太极拳修炼而言,练心,则心静专一,神聚用意;练气,则气遍周身,收敛入骨;练形,则形正体柔。上下相随。心、气、形的修炼缺一不可.否则太极拳内外合一的整体圆运动功夫就无从谈起。
   
  然而.伴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日趋普及.一种曲解、误解太极拳的倾向也日趋严重起来。表现在太极拳书籍和音像制品.大多只重视拳架体势的介绍.对于拳理、拳法的阐述显得不足.特别是对“三调”与气息的升降开合的关系讲得尤为不足.所以有关呼吸、内气在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忽视。有的拳友在网上撰文。或著书行文.对太极拳要修炼内气,要注意呼吸与肢体运动协调配合的拳势呼吸提出了质疑:有的拳友干脆就否定了内气的存在.否定了拳势呼吸的必要性。持以上观点者,大多以《心解》中“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为理论依据。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得不引人深思——后学者应如何面对太极拳先贤们历经实践用心血凝结而成的拳经、拳论、歌诀、俚语,是持研习、继承的态度用以指导我们身体力行地修炼,还是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将其摒弃而另辟蹊径?笔者以为.对前人留给我们的拳理财富首要的是继承和研习.其次是在继承的基础求发展.也就是说.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太极拳合乎传统拳理的发展。如果拜读先贤的拳理文献,不精谨地逐字逐句地研习全文。不去探求文中术语的深刻内涵。不从文体的结构去全面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是只把视点放在文中的只言片语。并置古汉语的词义、用法于不顾。望文生义。套用汉语今天的词义、用法去解读,就难免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引发与作者本意大相径庭的观点。
   
  只要认真地拜读《心解》全文,就会领悟到“以心行气”“心为令”.“以气运身”“气为旃”.“身为驱使”“腰为纛”,“周身俱要轻灵”“神为主帅”的主题思想贯穿全文。作者从心意、内气(包括呼吸)、形体三者的相互关系入手.阐发了三者在盘架子和推手技击时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们所应达到的境界。心、气、形之间有着“心为令”、“气为旃”、“身(形)为驱使”的主从关系,气、身、形都受“神为主帅”的制约和调遣。心要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心静神舒”,气要达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布达四梢”。形要达到“静如山岳.动若江河”的“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无论是盘架子还是技击都必须“先在心.后在身”地“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也就是明确地指出.修炼太极拳心意驾驭形体的功能,是通过发挥气(包括呼吸)的功能才可以实现的。因此,完全有理由认定,“气”在太极拳修炼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失去了“气”的作用,就没有了心、气、形的完整合一。人体“内气”的存在,特别是内功修炼有素者“内气”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只是现代科学至今未能给“内气”一个明确的解释和确切的定义。因此,我们研习太极拳大可不必一提及“气”就显得底气不足。正是内气与呼吸在内家拳修炼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才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拳谚流传至今。
   
  那么,《心解》中是否真的没有讲呼吸的重要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心解》不但讲了呼吸在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性,而且把它作为开篇的首句来讲,那就是“以心行气”.因为“行气”包含了呼吸。何谓“行气”?《抱朴子》云:“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这就是说行气是道家用以养生和祛病延年的一种修炼方法,也就是今天的气功功法。关于如何行气,《灵枢、上膈六十八》云:恬淡虚无,乃能行气。”梁代著名中医陶弘景在他的《养生延命录》中也作了论述:“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日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咽.皆为长息吐气之法。”这就明示了行气要清心静养,用匀、细、深、长的鼻吸口呼.并且吸气的方法只有一种,而呼气时却可配合六个字的发音吐之.即所谓行气就是修炼匀、细、深、长的深呼吸,而且呼气时可配以不同的吐字发音。太极拳“吸之以鼻.呼之于口”,呼吸要匀、细、深、长.杨派太极拳发劲时,向上打吐“哼”音.向下打吐“哈”音,向远打吐“咳”音是完全符合行气的原理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行气玉佩铭》.铭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是迄今所见最早论述“行气”是呼吸与内气相关连的文字。当时,包括郭沫若先生在内的不少学者和有识之士都对铭文作了释译,但都文字较多。这里选录文字较少的台湾李丰桥《抱朴子快读》(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新1版)的疏释:
   
  “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长,伸长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顶点。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从这篇释文也可以看出.“行气”是指由深长呼吸化生的宗气推动内气节序如流地运行的养生方法,其关键在于呼吸的方式和运用得法。所谓呼吸方式和运用得法.就是要用深长的腹式逆呼吸.使呼吸形成用后天气启动,充养先天气的一种呼吸运动。从这个意义讲。《心解》“以心行气”的实质是要求修炼太极拳者必须首先调整好心理状态,然后在心意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修炼者自身呼吸作用的现象及其养气、推动内气运行的功能。
   
  道家养生术经常是“行气”与“导引”相提并论。
   
  “导引”也是养生术的一种修炼方法,它注重在心意作用下的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所形成的“气随形动”,目的在于能够“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最早记述“导引”的《庄子.刻意》云:“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这就是讲:用吹啕的呼吸方法。吐出体内的浊气、吸进清新的空气,这种呼吸与模仿熊攀缘引体、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相配合,是为延长寿命而已。善于此道者就是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他们像彭祖那样的高寿者一样所喜好此道。换言之,是讲呼吸与肢体运动相结合,有养生益寿的功效.即导引的功效。而《心解》开篇的第二句“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讲的也是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的相互结合要进行的顺利.要合乎心意,即“导引”在太极拳修炼过程的具体应用。所以《心解》用开篇的两句话明示了修炼太极拳必须行气、导引并举的修炼,这与养生术经常是行气、导引相提并论完全相符。从养生术的角度看,行气的要点是呼吸培补内气并推动内气在体内循经络运行,“导引”的要点是呼吸运动要与肢体运动紧密地相结合.两者之间因呼吸而关系密切。就太极拳而言:“行气”的要点在于吸气时内气由四梢回归丹田。呼气时内气经丹田布于四梢;运身(即导引)的要点在于使呼吸运动于肢体运动要形成“起、承为吸、为合、为蓄;转、合为呼、为开、为发”的“以形顺气.以气正形”。而太极拳每一举势的起、承、转、合与呼吸缜密的相互配合,就是太极拳的“拳势呼吸”。太极拳的拳势呼吸与“导引”先使意与形相合,要求姿势正确。在正确姿势导引下,使内气沿经脉运行。从而使周身气脉畅通,达到“气随形动”完全相同。《心解》“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的实质是讲拳势呼吸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讲求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运气。养以致用的,是要练拳势呼吸的;呼吸是“行气”与“运身”密不可分的中间环节.它关系着太极拳内外合一的整体功夫的修炼。《心解》之所以用“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功,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结束全文,是为了与开篇“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成前呼后应的文体格式,旨在进一步强调心、气、形三者的主从关系:心意为主宰,气(包括呼吸)为关键环节.形体为基础的修炼原则是不可颠倒的。是告诫后学者:肢体运动必须要受心意的支配,而不是受气(包括呼吸)的支配,气只是心意驾驭形体的传输媒介。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以力使气,让肢体运动决定于呼吸与内气的运行,就失掉了心为主宰的作用,就会导致动作不灵活(在气则滞).更修炼不出内外合一的整劲。因此.形体与气必须始终保持“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的关系,并没有否定内气与呼吸的作用。这种心、气、形之间不可颠倒的关系,如同我们平常所讲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病患之间的关系:保证身体健康必须建立主动的预防为主的方针.不能建立在疾病发生后的被动的补救治疗上;说要预防为主,但茸不能舍弃治疗.只是强调二者的主从关系而已。于是,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那种否定修炼内气和拳势呼吸的观点,无疑有悖太极拳的拳理.也是对《心解》失于偏颇理解的反映。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作说明:文言文辞有一字、一句多义多解的特点。如与太极拳理相关的“心”就包括了意识、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等大脑功能和心脏功能;“气”包括了呼吸、先天气、后天气,以及它们的相互化生和功能;“形”包括了组成人体的有形物质、躯体、肢体运动呈现的态势和运动定型的姿势等。又如:“虚其心、实其腹”在老子《道德经》是讲“使人们头脑简单,使人们的肚皮填饱”的治国原则,而在太极拳则指大脑虚静无杂念(或胸腔虚空),而腹部要松沉、充实。文言文辞的这个特点,就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下了思索和研讨的余地。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88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