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去年九月号起,逐期研读了《武魂》上连载的《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获益良多。尤其令我兴奋不已的是,我习拳五十多年,有幸接触过众多武术名家,在向他们学拳、请益的过程中,耳闻目睹领悟的一些东西,没想到竞在研读中得到了印证,且还有所丰富和深化。
文中李老谈到:“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桩法为始”;又讲:“形意拳的三体式,就是形意拳、象形拳的根本桩法”;“三体式是天、地、人,头颈为天,腿脚为地,天地生人.所以练拳先要摆正头颈和腿脚.如此才能蕴养五脏。端正脊椎”。李老还谈到:“《象形拳法》的实修大纲:正身法、调息法、修身法。……正身法强调.无论行止坐卧,务要使脊柱正直无曲……道经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此姿势宜常保守,不但练时为然.无论何时何地.勿忘却此法”,因为“脊柱中正才能练精化气’,薛颠已重复过多少遍了,可见其重要”。
以上这些话,让我想起l976年秋,我在随北京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学拳前,曾听说一位外地太极拳爱好者,练了二十多年拳,出差到北京拜访汪老,提出想跟汪老摸摸手,汪老未予答理。这段传闻让我当时产生一种想法,认为汪老是名家,跟他学点东西哪能那么容易呢?不久,我幸运地从学于汪老(授课点在建国门中国社会科学院汽车库前),一次我跟汪老提起外地人想跟他摸手而他不予搭理的事,汪老的回答,让我知道自己原来的想法,实在大谬不然。
汪老说:“那人真爱!可练了二十多年拳,就是不摸门,连站都不会站,周身僵得像根棍儿,……他想摸摸手,能听出什么来啊!还不如多跟他谈谈练拳的基本道理,会更有益处”。老人家非常直白地讲了当时的感觉和善良的本意。接着他告诉我:“一个人会不会站,主要看他是不是周身松开,平踏实地”(“平踏实地”,就是汪老在《杨式太极拳述真》里讲的“涌泉穴与地吻接”)。接着他又补充说:“老谱上讲:‘五趾抓地上弯弓’那是练拳中的一个状态,指发力前的一瞬间而言的;因为‘力从脚心生啊”’。
三十多年前汪老批评那个人“连站都不会站”,意思是说他在筑基练体时,不知道正确的训练方法,用李仲轩先生的话说,就是不知道“摆正头颈和腿脚……,端正脊椎”,所以尽管练拳多年,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仍然是既不沾边,也不摸门。
对许多拳友这种“不摸门”的情况,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老师在《陈式太极拳入门》的前言中也说:“近年来,太极拳日益普及,许多人喜爱这项运动,却不明白练习的步骤和深造的途径。虽然下了许多功夫,仍不得其门而入”。为帮助练习者尽快入门,冯老师在书中提出“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即学拳初期,要从无极入手,静站无极桩,是进入阴阳
太极图的一把金钥匙。谈的也是“以桩法为始”。
看来,“学拳须明理,明理得法,避免少走弯路”和“太极拳艺是在身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必须重视身法的锻炼”,这是前人在无数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这一点,在笔者个人练拳的感受中也有体现。
笔者同前面提到的那位外地爱好者相比很幸运,身边有名师指点(还不只一位),而自己似乎也按老师教的做了,但还是走了一段弯路,这个经历,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1965年秋,经徐致一前辈的介绍,笔者有幸跟他的师兄吴图南老先生学拳。吴老秉承吴、杨两家之学,深得其精髓。他传授的太极拳有练架和用架,用架即快架亦称小架子,师从杨少侯。通常,吴老一般传授的是练架。练架分定势和连势,受教于吴鉴泉,是吴鉴泉l928年南下前传授的架子。所谓定势,是吴家练习功力的拳法,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是把每个势子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每一动不但要求姿势正确,中规中矩,而且姿势到位后,还要求坚持不变,停顿六个呼吸,如同站桩,名之日:“耗”。吴老每次只教两三动,一趟拳286个动作,学完整趟,一定就是个把小时,很吃功夫。起初,我不解其意,认为这样练太费力,进展也太慢,不如一开始就学连势来得痛快(连势是把定势中每个动作连结起来,株掉愣角,要求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可吴老对我的急迫情绪并不理会,他说:“我宁愿把人都练跑了,也要按老辈儿传下来的方法教!”
文中李老谈到:“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桩法为始”;又讲:“形意拳的三体式,就是形意拳、象形拳的根本桩法”;“三体式是天、地、人,头颈为天,腿脚为地,天地生人.所以练拳先要摆正头颈和腿脚.如此才能蕴养五脏。端正脊椎”。李老还谈到:“《象形拳法》的实修大纲:正身法、调息法、修身法。……正身法强调.无论行止坐卧,务要使脊柱正直无曲……道经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此姿势宜常保守,不但练时为然.无论何时何地.勿忘却此法”,因为“脊柱中正才能练精化气’,薛颠已重复过多少遍了,可见其重要”。
以上这些话,让我想起l976年秋,我在随北京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学拳前,曾听说一位外地太极拳爱好者,练了二十多年拳,出差到北京拜访汪老,提出想跟汪老摸摸手,汪老未予答理。这段传闻让我当时产生一种想法,认为汪老是名家,跟他学点东西哪能那么容易呢?不久,我幸运地从学于汪老(授课点在建国门中国社会科学院汽车库前),一次我跟汪老提起外地人想跟他摸手而他不予搭理的事,汪老的回答,让我知道自己原来的想法,实在大谬不然。
汪老说:“那人真爱!可练了二十多年拳,就是不摸门,连站都不会站,周身僵得像根棍儿,……他想摸摸手,能听出什么来啊!还不如多跟他谈谈练拳的基本道理,会更有益处”。老人家非常直白地讲了当时的感觉和善良的本意。接着他告诉我:“一个人会不会站,主要看他是不是周身松开,平踏实地”(“平踏实地”,就是汪老在《杨式太极拳述真》里讲的“涌泉穴与地吻接”)。接着他又补充说:“老谱上讲:‘五趾抓地上弯弓’那是练拳中的一个状态,指发力前的一瞬间而言的;因为‘力从脚心生啊”’。
三十多年前汪老批评那个人“连站都不会站”,意思是说他在筑基练体时,不知道正确的训练方法,用李仲轩先生的话说,就是不知道“摆正头颈和腿脚……,端正脊椎”,所以尽管练拳多年,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仍然是既不沾边,也不摸门。
对许多拳友这种“不摸门”的情况,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老师在《陈式太极拳入门》的前言中也说:“近年来,太极拳日益普及,许多人喜爱这项运动,却不明白练习的步骤和深造的途径。虽然下了许多功夫,仍不得其门而入”。为帮助练习者尽快入门,冯老师在书中提出“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即学拳初期,要从无极入手,静站无极桩,是进入阴阳
太极图的一把金钥匙。谈的也是“以桩法为始”。
看来,“学拳须明理,明理得法,避免少走弯路”和“太极拳艺是在身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必须重视身法的锻炼”,这是前人在无数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这一点,在笔者个人练拳的感受中也有体现。
笔者同前面提到的那位外地爱好者相比很幸运,身边有名师指点(还不只一位),而自己似乎也按老师教的做了,但还是走了一段弯路,这个经历,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1965年秋,经徐致一前辈的介绍,笔者有幸跟他的师兄吴图南老先生学拳。吴老秉承吴、杨两家之学,深得其精髓。他传授的太极拳有练架和用架,用架即快架亦称小架子,师从杨少侯。通常,吴老一般传授的是练架。练架分定势和连势,受教于吴鉴泉,是吴鉴泉l928年南下前传授的架子。所谓定势,是吴家练习功力的拳法,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是把每个势子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每一动不但要求姿势正确,中规中矩,而且姿势到位后,还要求坚持不变,停顿六个呼吸,如同站桩,名之日:“耗”。吴老每次只教两三动,一趟拳286个动作,学完整趟,一定就是个把小时,很吃功夫。起初,我不解其意,认为这样练太费力,进展也太慢,不如一开始就学连势来得痛快(连势是把定势中每个动作连结起来,株掉愣角,要求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可吴老对我的急迫情绪并不理会,他说:“我宁愿把人都练跑了,也要按老辈儿传下来的方法教!”